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实惠的“瑞士军刀” ---- Antelope Zen Go Synergy Core 声卡上手体验(上)

2021-05-02 11:43 作者:ffjigft  | 我要投稿

声卡不比其他电子设备。手机平板可能一年一更甚至半年一更,但声卡的更新相隔 4~6 年是常态;因而声卡厂商,特别是高端声卡厂商的新品发售,在笔者这个业余爱好者眼中来看是大事。
Antelope Zen Go Synergy Core 已经铺货大概两个月了。笔者翻看知乎 B 站,完整的评测和使用分享少之又少,故写作几篇,来分享一下自己的使用感受和见解,希望可以帮到有需要的人。
笔者只是一介穷学生,没有收广告费,产品所有的问题都会尽力发掘指出;专业知识不算丰富,用过的设备也很有限,所以文章也不敢打“评测”的名号。如文章的内容有问题,还请看官指出。



前言

笔者是 CE 专业的本科生,日常比较喜欢鼓捣 PC 硬件;编曲唱歌演奏都拿不出来,不过音频后期倒算是业余水平。临近本科毕业,咸鱼一条的笔者不得不开始筹划起自己毕业以后的设备方案。

综合考虑了一下自己的情况,笔者对新声卡的要求如下:

  1. 足够便携双话放小声卡。不论是读研还是实习,都免不了前往外地奔波。身边因为各种原因而留下了一台 Focusrite Clarett 8PreX,但这样一个 2U 的庞然大物显然不具备足够的便携性

  2. 预算 4000 – 5000。笔者希望在 IO 更少的情况下,音质最好不弱于 8PreX,稍微强一丢丢为最佳

  3. 对 Windows 和 macOS 同时具备良好的兼容性。日用的设备专门准备了雷电口,但身为长期游走于 Windows 和黑苹果双平台的盗版党,这一点算是基本要求

  4. 加分项:最好具备 Windows 平台完整的直播能力(除了内录以外,具备多通道 WDM 支持)。虽然自己人长得丑,一副公鸭嗓子,打游戏也手残,但万一以后希望搞直播呢?万一呢万一呢?笔者是非常喜欢尝试新事物的

比来比去,4000元水平的成熟竞品无非就那几家:Apogee Duet 3,UA Apollo Solo以及RME Babyface Pro FS。

Apogee Duet 2/3,最早发布于 2011 年,可谓经典产品

身为苹果御用,Apogee 以稳定性,音质和耳机推力闻名。不过 Duet 系列似乎已经停产,个人也很不喜欢看上去不结实而且不美观的辫子线,古老的 Mini-USB 接口令笔者多少有些强迫症发作。

其实 Apogee 还有一款双话放的 Element 24,音质和耳机推力非常强悍,但体积更大的同时模拟 IO 却依旧是2进2出,不兼容PC和安卓;最令人吐血的是,上面没有任何旋钮和按键,控制职能通过驱动软件或者另购的控制器,而一块二手的控制器就超过 1.5k。对于一台完全只能通过软件来操控的声卡,笔者个人表示接受不能

UA Apollo Solo,相比于上一代 Arrow 的深灰色外观,换用了银灰色风格,也因此和 UA 在售的其他产品不一致

作为同样知名的老牌大厂,Universal Audio 最近几年发力很猛,高端的 x6,x8 热度很高,板载 DSP 支持的 UAD 插件在制作圈远近闻名。但是看下来纸面参数,UA Apollo Solo 的音质不占优势;USB 版本只支持 Windows,而同时支持 Win Mac 的雷电版则没有外置供电,令笔者多少有点ptsd。

笔者早年自用的电脑是一台游戏本,USB 口供电堪忧,连接声卡后播放音频不时爆音;虽然外置供电只能适量弥补而不能解决电脑 USB 口供电不足导致的爆音,笔者自己在之后一般也倾向于选择带有外置供电的声卡。(经验之谈:对于 Windows 电脑和 USB 声卡,如果遇到不时爆音的问题,建议接线走 USB-C 接口,最大程度保障供电)
UA Apollo Solo 相当于 2020 版,对应 2019 年的 UA Arrow,前者相比后者有小幅的音质提升

RME Babyface Pro FS,俗称“娃娃脸”。新款的 RME 设备一般用上了飞秒时钟,因而产品名称加上了“FS”后缀

娃娃脸毫无疑问是各选项里最为成熟的选择,如果我的心态保守一些,我几乎肯定会选择这款声卡。IO 数量相当恐怖,双话放 + 双 Line in,模拟 4 进 2 出,这还没算上双耳机孔,光纤口,MIDI 口;直播支持良好,支持 WDM,板载 DSP 可以为直播提供算力; Windows 和 macOS 驱动的稳定性都广受赞誉。论品牌,RME 在很多音乐人(特别是老音乐人)中口碑极好;具体到娃娃脸,大量的主播都将它当作顶配选择:毕竟更贵的声卡不论堆音质还是堆 IO 数量都对主播缺乏吸引力,况且这些产品一般都不具备 WDM 驱动。

然而,笔者对娃娃脸的总有一种说不太清楚的不喜欢。在近几年各声卡厂商激进的产品更新中,产品纸面参数(比如 AD/DA 动态)大幅提升,而没有响应趋势的 RME 多少受到了批评;控制软件成熟度高,使用稳定,但鲜有改进过的 UI 设计让人感觉像是 Windows XP 年代的产物。这样的 “德式作风” 从一方面来说是 “严谨”,另一方面却可以归为 “死板”。总感觉这样的品牌和笔者个人的性格相性不佳……

况且,娃娃脸是几个选项中最昂贵的一款,接近 6000 大洋对笔者来说,超预算比较严重 ......

就在笔者为自己的选项而纠结的时候,笔者在日常刷某软文网站公众号的时候看到了新消息:Antelope 在一月下旬冷不丁地发布了新声卡,Zen Go Synergy Core

笔者看到这款产品的图片,第一反应:这不就是一个 Antelope Zen Tour 的 “青春版” 吗?

再一看定价,笔者心里面暗暗吃了一鲸:3999

羚羊家的声卡,只要 3999!?

笔者只是一介穷学生,不接广告,不写软文,不想用震惊体,但一月末刚看到消息的时候,笔者和身边的同学真的被吓傻了。

Antelope(羚羊)是一个来自保加利亚的小厂,在专业音频领域最早以音频时钟崭露头角,至今仍然是最高端的音频时钟厂商之一。在音频接口方面,尽管名气和销量要比前几个大牌小,但一直以疯狂堆料,冲击超高的纸面参数闻名。

严格来说,以往 Antelope 只有 Discrete 4 这一款四话放音频接口(和对应的 Synergy Core 新版本)定价在了万元以下,旧款首发价格 999 刀(Discrete 8 首发价格 1300 刀,国行价格破万)。而这回羚羊 Zen Go 的首发价格只有 499 刀,将羚羊声卡的最低价格直接腰斩!

对竞品来说,羚羊明显是来者不善。Zen Go 纸面上音质上佳,121/127dB(A-weighted)的纸面动态;提供 WDM 驱动,DSP(ARM CPU)提供效果器算力;最吓人的是,对比同级的 Apogee Duet,UA Apollo Solo 和 RME Babyface Pro FS,羚羊 Zen Go 还干到了几款产品中的最低价格!

在某站软文的广告区,笔者见到羚羊直接把 Zen Go SC 的国行价格大字加粗,当做广告打了上去,这对历来保守的音频接口羚领域来说可谓是奇观。

羚羊产品往年被诟病最严重的的问题无疑是驱动的稳定性。在国外知名的 Gearspace(原名 Gearslutz)论坛上,笔者看到了大量对羚羊驱动的抱怨,从各种驱动无法安装,设备无法连接,到设备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反复断连(看到好多用户被老 Zen Tour 雷电口断连的问题逼到抓狂,刷固件或重装驱动以后会好一阵,之后问题依旧)。有点后怕的笔者在购买前专门抓住了淘宝店和羚羊的技术支持一通狂问,反复确认这一代驱动足够稳定以后才最终决定下单。



外观

到拍照的时候,声卡早就被我拆开用了一两周了,因而这并不是正经的 “开箱”。原包装风控下面有一个圆形的透明贴,侧边有一个提示 “如果外包装损坏,不要收货” 的纸封贴,没有办法完整地撕下来,只能撕烂。

包装不算花哨,但也称不上极简,收货前还以为会羚羊会直接给一个牛皮纸盒子。在笔者个人眼中,包装越简单,反而越显得专业,更容易给笔者好感。

打开包装以后首先看到的会是一张教你去登录羚羊官网的卡片。一张小卡片上还用了多国语言,塞不了多少东西;而在线网页上面就可以找到教你注册账户,下载驱动,连接设备的详细教程,还是比较人性化的。不过羚羊官网如果不架梯子的话,访问速度一般,多少损失了一点点用户体验。

再揭开一层泡沫,就可以看到声卡本体。

再往下还有一个放置随赠物品的黑色小纸盒。纸盒里面装了一条其貌不扬的 USB-C 线,镀金口,但线材很长,没有磁环,通体塑料,质感感觉一般,不过查阅了一下资料后发现出品厂商是 Lindy,貌似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欧洲公司;另外给了一个 USB-A 转 USB-C 的转接头,方便电脑上面没有 C 口的用户。

声卡本体,重量(标称 700g)比预想之中要轻,让人感觉有点小失望(用料少了?但后来看了一下,其他几个竞品的重量几乎都在同一水平,不到 700g)。手边没有眼镜布,那个小屏幕上面的灰怎么都擦不干净,纸巾喷了酒精都没用。

LIKEMUSIC,叮咚音频等都已经吐槽过了屏幕黑边的问题,屏幕并不是所看到的金属框的大小,周边有一大圈黑框,其中侧边有大概 8mm 宽,令人感觉迷惑。另外一个槽点是,屏幕似乎很容易刮花:笔者的声卡仅仅使用了不到一个月,日常一般用医用酒精搭配餐巾纸擦拭,就已经能在屏幕上看到不少划痕。

声卡正面不像 UA Apollo Solo 那样,有独立的 Inst in,但是双耳机口强烈好评。身为学生党的笔者并不算富裕,身边一般也没有宽裕的空间摆放音箱,日常一般很依赖耳机,干活时一般会同时连接铁三角 M50X 和拜亚动力 DT-770Pro 反复对比监听;在和同学一起录音的时候,笔者一般也会需要自己和歌手同时监听。因而在选购声卡的时候,笔者一直非常努力地在寻找双耳放的声卡,而 Zen Go 正好切合了这个要求。

声卡侧面没有任何接口,剩下的接口全部在背面,分别是:

2 个 XLR/TRS 混合输入接口:可以接收 Mic、Line、Inst信号。令人想不通的是,羚羊并没有使用常见的,来自 Neutrik 或者 Amphenol 的插座,对于这个价位的声卡多少感觉有些不应该。

插座上没有注明任何的厂商信息,难道是羚羊自家生产的吗?笔者特意去找到了一些产品的实拍照片,发现 Discrete 4/8 也是使用同样的接口,而更贵的 Zen Tour 和 Orion Studio 就给到了 Neutrik …… 果然廉价产品线还是要缩一些东西。

2 个 TRS 平衡输出插口,不需要多说啥,标准配置。

2 个同轴非平衡输出插口,同样令人非常想不通:这种接口为啥会出现在这个价位的声卡上?羚羊的解释好像是方便连接一些DJ设备,然而这样的理由略作思考后感觉很扯:平衡信号是很容易降级到非平衡的,找个转接线就可以做到,但非平衡信号是没法升级为平衡的,羚羊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更令人无语的是,这对同轴模拟输出和前面一对平衡输出的音量控制是完全绑定的,无法分离,因而 Zen Go 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模拟 “2 进 4 出”。

图片可以看到羚羊的易碎贴,撕碎后失去保修

一对同轴数字口,走S/PDIF信号,用途聊胜于无,后文再展开。

两个 USB-C 接口。其中右边的是连接电脑/手机的数字接口,尽管是 C 口但依旧走 2.0 协议;左边尽管有个闪电符号,但其实只能供电,不能支持雷电协议

这里必须给出羚羊一点很明确的批评:说明书内充电口没有标注充电规格,只标注了 “至少 1A 电流”。笔者不奢望各个厂商都像 RME 那样,使用手册写得密密麻麻的,像出书似的,但市场上的 C 口供电规格这么杂,像是供电规格这样可能导致声卡损坏的相关信息,难道不应该写得更严谨一些吗?保守起见,笔者拿了一个小米 PD 充电器。在没有激活 PD 协议的情况下,但愿这样一个充电器能给出规格足够保守的供电。

声卡小屏幕的默认面板,显示模拟输入、数字输入和大旋钮正在调节的模拟输出的音量

声卡外部提供了总共三个按钮和一个旋钮。其中大旋钮是同价位常见的无极步进式旋钮。个人一直习惯于 Focusrite 那种类似模拟手感的旋钮(Clarett 系列尽管是数字旋钮,但既非无极也非步进,手感和模拟旋钮完全一致),因而对这个新旋钮还用了一些时间来习惯。旋钮表面是拉丝质感,边缘有比较显眼的切削,虽然远谈不上笔记本界的“割手”感,但个人显然还是会更喜欢那些拉花/滚花(比如 Focusrite)或者磨砂(比如 Audient)旋钮的手感。步进式旋钮转动时会有那种 “咔哒咔哒” 的声响,其中步进的调整很细,转动调节同样音量需要的扭动范围比以往上手的声卡要长一大截,在细化话放调节的同事,似乎有保护听力的考量。旋转的时候旋钮的手感还是比笔者想象得松垮了一些,手感上应该还有改进空间。另外,旋钮按下用于控制静音与否,但这个大旋钮的按压比理想的更加费力一些,很难只靠手指或者手腕的力气按下,经常还是需要用上胳膊的力量。

之前习惯于 Focusrite 近乎于纯模拟的控制,使得个人对 Zen Go 声卡的具体操作颇为担心。好在实际操作起来比笔者想象得简单、流畅很多。那块小 LED 屏幕的亮度只能算还可以,但似乎同价位及更低价位的声卡上很少给出这样的一小块多功能屏幕,而正是这样的一块屏幕使得可以非常便捷地查看控制状态,使得操作简便了很多。

GAIN 按钮:按下以后来回切换两个输入的增益控制;增益大小由大旋钮旋转控制,按下大旋钮静音或解除。Mic、Line、Inst 信号的切换,以及 48V 幻象供电的开关,只能由软件面板控制。

HP/MON 按钮:按下后来回切换三个输出,音箱输出、耳机1输出、耳机2输出的音量控制,增益大小由大旋钮旋转控制,按下大旋钮静音或解除。

羚羊键:可以简单地看作一个返回键,切换回初始的音量监控面板。

大旋钮在默认状态下,控制的是最后一个切换到的输出通道的音量(方便用户,不需要反复进入 HP/MON 面板切换)。

系统菜单页面

系统菜单:长按 HP/MON 按钮呼出

在系统菜单里面,可以选择 Power Source。Zen Go 在默认情况下是数据线 USB 供电(对应电脑供电充足的情况);在相应的选项中,可以把供电口选为由另一个专用的供电口供电(对应手机/平板连接和电脑USB供电不足的情况),或由充电口为连接数据口的设备充电(对应手机/平板连接,因而不需要手机额外使用供电 Hub)。这一点笔者表示高度好评:给了用户高自由度的选择权

但习惯于使用手机连接声卡的用户可能会为面对的问题抓狂:Zen Go 每一次切换供电模式,都需要在连接供电线同时,由数据线连接电脑;当供电和数据都切断后,Zen Go 的供电模式就会变为数据线 USB 供电,此时再连接手机或者供电线是无法开机的;因此,每一次连接手机之前,都必须要先连接电脑,再连接供电线,切换供电模式,拔下电脑再插上手机!这个问题已经被LIKEMUSIC和叮咚音频的几位老师都吐槽过,使用时一定会给有相应需要的用户带来麻烦,堪称脑残。羚羊产品在细节上还有打磨的空间啊 ......



鸣谢:

摄影支持:@古斯塔夫歼星炮

原创文章,首发于某乎,禁止未授权转载



实惠的“瑞士军刀” ---- Antelope Zen Go Synergy Core 声卡上手体验(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