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没称帝,他儿子咋这么快,是实力还是意愿?

说到曹操,我想各位朋友都应该认识。毕竟罗贯中先生的文化传播能力,那可不是盖的。但是说到曹操,有一件事不知各位有没有想过。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最终没有称帝?而他的儿子曹丕,接他的班就马上称帝了,是因为曹操不敢?还是他对大汉有特殊的感情?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接到了一封来自南方的《劝进表》。这封书信与其他各个官吏的书信有所不同,因为他的寄信人,虽然是大汉朝廷的官员,但并不是曹操手下的官员。他的名字,就是孙权。所谓“劝进”,就是让曹操再进一步,从魏王变成魏帝。此时的曹操,已经经营北方二十年。如果从赤壁大战算起,也足足有十年时间。
当曹操把这封书信给各位群臣看的时候,各位“魏臣”觉得自己加官进爵的机会来了。争相劝进,满足自己开国功臣的梦想。然而,曹操哈哈大笑,他们的梦想破灭了。只是戏称:“孙权这是要将我架在火上烤啊。”这就是历史上真实记载的“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那到底是什么让曹操不愿称帝呢?

称帝会失去舆论优势
时间拉回到几个月前。关羽攻打樊城,让两个原来不对付的大哥孙权和曹操联合了起来。关羽死后,这可是孙曹两家少有的蜜月期。蜜月期当然要互送礼物。于是,曹操就表孙权做了荆州牧。作为交换,孙权也要有所表示。
这个事情可难为起了作为女朋友的孙权。曹操这个男友可是富有天下,现在已经成为魏王的曹操,距离皇帝可就只差一步了。既然男友只差这么一个名号,那就满足他吧。于是,《劝进表》就这么递到了曹操面前。
其实,这封信可不只是给曹操称帝的,孙权也有自己考虑。在建安二十四年,三国鼎立已经形成,现在谁也吃不了谁。而曹操的称帝,当然也给了自己称帝一个借口。不称帝,曹操依然可以凭借中央的权威在舆论上占据高地。一旦称帝,大家平起平坐,自然少了一项优势。已经掌控大汉中央这么多年的曹操,当然不想放弃。这也是曹操不想称帝的原因之一。

内忧其实也是不容小视
我们看看曹操在升官史。建安元年,从迎立汉献帝以来,曹操就开始掌握中央朝廷。虽然此时,曹操只是曹司空,但是政治优势越来越大。到曹操这里做官,就是到大汉中央作战。大汉这块金字招牌,此时还闪闪发光。也这是这块招牌让曹操势力越来越大,伐张绣、战官渡、平河北、一统北方。
建安十三年,曹操废除了三公,曹丞相终于出现在了历史上。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加九锡。次年,曹操的地位位列诸侯之上。这还不够,建安二十二年封曹操魏王,次年用天子礼仪。可以说,此时的曹操已经跟天子没有区别。
看似曹操位极人臣,实际上内部危机四伏。曹操的出身,就是他最大的黑点。讲究门阀的东汉时代,曹操宦官出身就是他最大的阻碍。与袁绍名门不同,曹操与文臣有着天然的隔阂。自从东汉“党锢之祸”后,宦官与文臣就是两个互相对立的阵营。所以,曹操无论怎样做,他都无法解除他“汉贼”的身份。
在整个曹操时代,光是大的刺杀就有三次。而第一次刺杀事件,就是建安五年著名的“衣带诏”事件。在这次事件中,董承刺杀失败。而作为外援的袁绍也发动了“官渡之战”。虽然最终曹**里逃生,打败了袁绍,诛杀了董承集团。但是拥汉势力的庞大,让他心有余悸。
而十四年之后,第二次刺杀事件再度爆发。伏皇后以及他背后的伏氏再次“以卵击石”发动了刺杀事件。但是建安十九年的曹操已经控制整个北方,这些汉臣的努力只能是徒劳无功。到了曹操临死前,建安二十三年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再次密谋刺杀事件。此时的整个北方已经在曹操的统治下,经营了二十年。而这些大臣依然视曹操为“汉贼”。
除了这些拥汉大臣的前赴后继,曹操内部的大臣也令他十分震撼。当曹操称魏公前,他曾经询问他的肱股之臣荀彧。荀彧一句“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也让曹操十分失望。荀彧的突然死亡,虽然为曹操称公铺平道路,但是在他心里给了他极大的震撼。

曹操曾经只想做一个忠臣
曹操在《述志令》中曾经说到:“欲为一郡守。”曾经的曹操,并没有这么大的志向,只是想成为一个好郡守而已。但是,时势造英雄,那个时代不是能臣的时代,而是曹操成为奸雄的时代。虽然如此,其实曹操也只是想当一个“征西将军曹侯”,能够封侯就是他最大的梦想。可如今,却成为了曹丞相,天下的“曹贼”。虽然如此,曹操还是要维护自己忠臣的人设,在他的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可知,曹丞相只是想成为周公,而不想成为王莽。
曹操说到底,在他的心里,他还是只想成为一名汉臣,为自己的身后名考虑。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年老的曹操不想再折腾。面对孙权的《劝进表》以及群臣的鼓噪,曹操只是说了一句让我做文王吧。言下之意,建立国家的事情让儿子自己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终其一生,曹操也没有摘掉大汉这块招牌。这件事情,真的留给他的儿子曹丕来完成了。相比于不敢,曹操更多的夹杂着自己对大汉最后一丝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