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央视《社会经纬》(原规矩与方圆)历年OP/ED合集(1986至今)
1983年10月6日 - 华侨部普通话节目开办《今 日故乡》专题节目。 1985年,中央电视台第一个法制栏目《规矩与方圆》在CCTV-1开播(《社会经纬》前身)。 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 -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我台组织包括台领导、记者、编辑和技术、行政人员共108人的采访班子。全台35个语言部组开办《亚运特别节目》,整个亚运会报道实况每天24小时累计时间全天复盖,总共播出480小时。全台43种语言广播每天187次新闻节目,共播发新闻490条、报道411篇。许多对象语言广播每天都有对象国体育代表团参赛或活动消息(平均2篇以上)。英语、朝语、日语和广州话广播对开幕式、闭幕式(日语只转闭幕式)和一些球类比赛进行19个场次的现场实况转播,累计直播时间达58小时20分钟。亚运期间,我台增加4小时对首都地区的外语广播。其中英语3小时,阿拉伯语1小时。我台新闻中心装备3个具有录、播、传送和直播设备。此外,还从各部门抽调7人组成后方编辑组。 1993年更名《社会经纬》,2001年7月9日央视电视剧频道的《社会经纬》作为日播版每早9:20直送。 1993年5月9日—5月18日 - 第一届东亚运动会在上海举行。共有9个国家和地区(含特邀代表团关岛)的体育代表团参加。我台英语广播对北京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北美及东南亚地区进行了现场直播。当晚,我台华语部最先播出了东亚运动会开幕新闻。国内新闻中心在21:16发的开幕式定稿,夜间有节目的语言部陆续播出。我台派出国内新闻中心、英语部、蒙语部、朝语部和日语部组成的13人报道小组,共发稿件107条(篇)。 1995年1月1日 - 英语部、华语部恢复和实施新闻直播取得成功,标志我台节目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英语部仅在对内广播7:00至8:00节目中恢复直播,华语部也只是在对珠江三角洲和对东西南普通话的主要节目实施新闻直播。5月1日 华语部开办《中国之窗》节目,这一节目是根据首届全国广播外宣工作会议精神而开办的。供各省市台共享节目。由各省市区人民广播电台制作。每台每月1期,每期10分钟,通过华语普通话节目播出。首次节目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制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7月 - 华语部与香港商报有限公司联合推出“香港基本法百日广播有奖收听活动”。在到10月为止的活动期间,华语台将播出15篇稿件,并出15道题。本次活动通过普通话、广州话、客家话、潮州话、厦门话5种语言播出。届时采取记分抽奖形式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60名。9月3日、4日 我台英语、华语广播现场直播“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取得成功。信号清晰、语言流畅、直播效果非常好。用英语、汉语普通话成功地直播了“中国政府为参加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国外来宾举行欢迎仪式”的实况,信号清晰、播音流畅,效果很好。直播中还插播了江泽民主席会见与会各国政府首脑及第一夫人的详细消息。我台还向大会新闻中心、中央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单位提供了加利和蒙盖拉夫人讲话的中文稿。 1996年5月21日,华语部为香港听众制作的两小时普通话《今夜星空》节目正式开播。这是继1995年5月11日国际台在新城电台播出三个小时的英语、普通话、广州话《香港,你好》节目之后又一重大举措。至此,国际台每天共有5小时的节目通过该台播出。《今夜星空》节目每次正点各有10分钟新闻,其后有《国际纵横》、《中国话题》和访谈性专题、欣赏类音乐节目。播出时间为周一至周五21∶00-23∶00;周六、周日为19∶00-21∶00,频率为AM1044千赫。8月31日-9月1日,华语部举办第二届青年思想交流会,30多位35岁以下的青年参加了交流会。张振华台长、华语部孔令保主任发表了讲话。张振华台长希望华语部青年加强自我锻炼,把自己培养成“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对外广播工作者1997年4月10日 - 英语、华语广播在新大楼试播24小时。[2] 1997年4月16日至18日 - 国际台各语言广播节目在新楼进行48小时录制、播出系统运行演练。运行中使用硬盘服务器自动播出主、备各12套节目,英语、华语部在直播机房分别使用直播设备直播了两套节目。使用音频工作站系统的语言部在5-8层机房的语言录音机房制作并传送节目;使用DAT录音机房的语言部在培训机房由技术人员指导完成了节目的录制,并由技术部门负责完成节目的传送;其他语言部提供磁带,由播出部在备份机房灌到工作站中播出。自动播出和直播的节目由主控用2套光缆和2套微波传送到老大楼主控,共传送32套(1主2备),再由老楼回传6套与外国电台互转的节目(1主2备)。微波回传8路,为搬家第一次切换的节目。此次节目传输系统全线开通,在老楼接收声音效果基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