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考研真题题库及答案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考研真题题库及答案!
参考资料: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注:本资料查找使用方法见文末!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考研真题题库及答案部分摘录:
“快乐之家”
答:“快乐之家”,也称孟都亚学校,是欧洲第一所寄宿学校,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1423年在孟都亚创办。设于宫廷外,环境优雅、恬静,校舍竞敞、明亮,有利于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受教育者有孟都亚统治者贡扎加的四子一女,还有其他贵族子弟,也招收部分有才华的贫寒男孩,允许免费,共约60名。主要课程为希腊文、拉丁文、文学,另设算术、几何、音乐、体育,进行宗教教育,引导学生阅读奥古斯丁的著作。学校贯彻以下原则:①健康身体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主张儿童在娱乐环境中学习,反对过早地呆读死记。②学校师生应组成亲密集体,学生在和谐气氛中学习、生活,发挥集体作用。③学校是养成学生守纪律的场所,爱和尊重以及相互间的正确评价是纪律教育的钥匙,不用体罚。④注重儿童个性发展,因材施教。⑤充分利用优美环境陶治儿童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教师经认真选拔,课程经精心安排。2]人文主义[华中师大2004研]答: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世界观。主要内容包括: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文主义的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要求把人从教会的教义教规和其他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说。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推崇知识的作用,弘扬理性的价值。人文主义也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及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
概述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及其主要教育实践。
答:(1)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①强调教育具有宗教目的的同时也具有世俗目的。②强调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要求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对后世的国民教育具有重大影响。③要求建立包含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国家学校教育新体系。④教育除了进行圣经教育之外,还吸收人文主义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要求学习历史、音乐、体育等其他科目和古典学科,废除体罚,主张运用直观的方法。(2)路德派新教的主要教育实践①梅兰克顿按照路德的主张改革了一些旧大学如海德堡大学,并积极参与了哥尼斯堡大学、耶拿大学等的创建工作;在中等教育方面,主持制定了《萨克森学校计划》,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②斯图漠的古典文科中学实践,他在主持斯特拉斯堡文科中学期间,强调教育的宗教性目的,教学以拉丁文、希腊文为主,采用了比较严格的分级教学制度。③布根哈根创建新教性质初等学校,提出为所有儿童开办良好的初等学校。
概述加尔文派新教的主要教育主张。
答: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路德派相似,但更为重视个人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教育主张主要有:(1)强调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意义。首先,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若不加教化,必定会走向堕落;其次,认为人信仰、热爱上帝并非先天而是后天养成的;再次,认为人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人不像上帝那样全知全能,故应不断追求新知,完善自己;最后,认为一个基督徒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也依靠教育方能获得。(2)提出普及免费的教育主张,要求国家开办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受到教育,学习基督教教义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3)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主张把宗教科目与人文科目结合起来。
《莫雷尔法案》[北师大2003研;大连理工2004研]
答:《莫雷尔法案》是1862年美国国会批准的美国职业教育的第一法,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以每位议员拨三万英亩土地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各州应将这类土地的出售或投资所得的收入用于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在5年内至少建立一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艺有关的知识“的学院。从此,在美国开始了联邦政府资助高等学校的历史。而当时这个方案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通过加强农业和技术教育来促进美国农业和技术的发展。因为同当时的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在这方面明显处于落后的地位,美国要提高其国际地位,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和技术,培养大批这方面的人才。《莫雷尔法案》颁布后,美国大多数州创办了农工学院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农工学院的发展开创了高等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推动了美国科技和科技教育的发展,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也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际的传统。

双轨制[南大2004研;北由邮2004研]
答:双轨制,与单轨制相对,是学校制度的一种类型。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时,存在这种学校制度类型。以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学校为代表,设有两套学校体系,一套为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另一套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小学毕业只能升入各种职业学校,不能升入普通中学和大学。前者条件优越、学费昂贵;后者师资设备差,教学质量低。两套学校体系形同双轨,互不沟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口号下,通过改革教育制度,延长普及教育年限,双轨制已有所改变,小学阶段已经统一起来,中学阶段则按能力分流。
概述德国的中等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主要学校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答:(1)德国的中等教育的主要学校类型主要有文科中学、实科中学、文实中学、上层中学与德意志中学等。(2)形成过程①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由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派教育家梅兰克顿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读创办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古典色彩一直甚为浓厚,专门训练王公贵族的子弟。它的任务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般的官吏,唯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大学。②实科中学。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和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生产方式的较量,但德国资产阶级在这时的力量是很弱小的,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③文实中学。19世纪初的洪堡德改革曾经稍许改变文科中学的纯古典主义性质,但后来随着德国政治进一步走向反动,1856年以后文科中学的科学教育干脆被取消,而实科中学则加重神学和拉丁文的课程,从而产生了文实中学。文实中学的毕业生也只有到20世纪初才得以升入大学。④上层中学与德意志中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上层中学主要是企图解决双轨学制带来的矛盾,为国民学校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一个场所。德意志中学则随德国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而产生和发展。
......

>>>本文为资料目录汇总>>>完整版及相关资料均载于攻关学习网>>>每年更新!
>>>完整版>>>百度>>>攻关学习网>>>查找>>>
>>>或直接复制网址查找
http://ggw.100xue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