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组合式观点写作示范:海南大学考研真题

2023-11-25 19:49 作者:6小兔  | 我要投稿

一、真题原文

海南大学908作文

阅读以下文章,谈谈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可以写其中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也可以根据文学理论思辨或者写语言学的内容。(要求2500字以上)

韩少功《言说之外》

      人是一种语言生物,但是在言说之外,人的信息交流和智能反应,其实从未停止和消失婴儿不会说话,仍有欢乐或烦恼的情绪可察,有要吃或要拉的哭声可辨,抽出嘴里的指头一指,是要奶瓶还是要布娃娃,父母一般并不会误解。聋哑人没有听说能力,即使也不曾上学念书,仍不乏思想和情感的反应,可以胜任劳作、娱乐、交友乃至政治等诸多繁杂的人间事务,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有时让人暗暗心惊,似乎那样的眼睛更能洞观一切。

      正常的成年人也不是时时都需要语言。生活在北欧和希腊的很多人都善于沉默。北美印第安人对沉默更有一种特殊的欣赏,好朋友见面了,常常觉得没有什么好说,也没有必要多说,抽烟,喝酒,吃肉,听窗外的风雪,看眼前的炉火,好几个钟头内也说不上几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实这正是他们之间深切友谊的更准确和更完美的表达方式。宋代学者程颖说过:朋友讲习莫如相观而善。(见《二程遗书》卷三)法国思想家福柯也说过:“我们的文化很不幸抛弃了许多东西,沉默即其中之一。”(见 1983 年加拿大杂志《精粹》在很多时候,沉默不仅仅是语言的慎用,而且是彻底的删除。面对突然车祸时的极度恐惧,投入两性交欢时的极度亢奋,路见不平时的极度愤怒,终于看见一球破门时的极度欣喜,能造成人如常言说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实际上只是语言的空白。但这个时候的人其实并不傻。恰恰相反,如果他们的脑子里还纠缠着名词、动词、复合句甚至格言警句以便决定下个动作,那倒是真正的傻和特别的傻了。

        前人把这种语言空白之中的意识反应称之为"直觉”,或称之为"潜(下)意识”和”无意识。我们暂且接受这些命名--虽然我们终将知道这里沉积着语言崇拜论的偏见。在这里,"无”意识其实是”有”意识,“潜"意识其实是"显”意识,只不过是超越语言和废止语言的另一种意识方式,名之为"无"与"潜",并不准确。借重这种意识方式,图画、照片、雕塑、舞蹈、音乐以及无声电影,都曾大规模参与过文化的营构:同样是借重这种意识方式,当代的摇滚、时装、卡通画、游戏机、行为艺术等等,顺应着各种电子设备对声象的远程传输功能,更是在发动着一个个全新的文化浪潮,重新夺回一片片曾经由文字统治的领地,哪里是"无”?哪里是"潜"?

      读书识字是重要的,但远不是智能活动的全部。很多人一直认为,书面的语言叫做文字,文字运用构成了人类与低智能生物的重大区别,也成为人类得以积累经验和知识的特殊优势也许是基于这种理解,"文明”"文化”、"文雅”、"文治"等中文词都是"文"字当头,"文"人和"文"士几乎成为了文明的当然代表: 这些食草食肉然后食"文”的物种,出入于学府,戴着眼镜或夹着精装书,以学历、学位作为自己精英身份的证明,作为自己理直气壮进入权力等级上层的凭证。但他们在语言之外的智能活动里既没有受过足够训练也没有经过严格考核,其智商一定会比一个文盲更高超?对世界的认知一定会比低学历者更通透?我以前对这点缺乏足够的警觉。《淮南子》记载:“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有前人说,天降粟雨是对人间出现文字的庆祝。其实我觉得那更是一种警告,一种悲悯,一种援救,暗示着文字这种不祥之物将带来乱世,遍地饥荒已为期不远。

      不然的话,寂黑长夜里的群鬼为何号哭不休?

二、真题写作范文示范1


语言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局限性

      语言是人类信息交流的最主要工具,也是人类理性思考的最重要载体,但是韩少功的言说之外用幽默的笔调层层递进地描述了人类的交流其实并不是时时刻刻依靠语言,语言文字并不能够代表人类智能活动的全部因为还有语言没有办法表述的内容。这篇短小的文章论述了语言的界限就是我们世界的界限,也充分的显示了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

一、人类的思考被语言所局限

      语言可以表达思想,进而表现事实,因而可以说,语言是世界的图象。具体而言,实际上语言总是牵连着世界和思想这两个元素,世界是独立于思想之外的,思想表现世界,语言要表达我们的思想,因此,就形成了世界——思想——语言的关系。从这三者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语言是表达思想、传达思想,进而交流的一种工具。

      语言作为表达的工具,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它塑造着我们思维方式,比如中文的语序都是主谓宾定状补夹杂在一起的,因此是需要你在这个整体的信息中去做挑选,如果要明白句子的意思,你需要提取句子的主干部分,但是英语不是,英语通常都是句子的主干部分会先说,然后用一个从句来表明其他的不重要的成分。比如,我喜欢一个扎着辫子的,穿着红裙子的女孩,这个句子就是一个整体,信息需要提取,但是英语往往是I love A girl who ......,所以,中文更为强调整体性,更为含蓄,而英语则更为直接,更为注重形式,以上的例子可以明确的看到,语言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作为有意识和思维的生命,人无法摆脱语言,文字语言构建了人类思想的框架,倘若没有跳脱言辞编织的罗网,任何的思考只是语言文字的延续,仍然是充满局限性,被束缚住的。因此,我们语言的边界实际上就是我们认识的世界的边界。这正如《言外之意》中所说的那样,真正明智的人并不是通过语言来思考的,而仓颉造字并不值得庆祝,反而应该感到遗憾。这异曲同工的指出了语言实际上是牢笼:它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语言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文学语言就是人们审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在生活中,我们拥有了新的词语或者新的词语的组合,表明了我们对手横祸的一种新的姿态,它或者意味着一种旧的生活方式的结束,或者意味着这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在文学世界中,新的词语、新的句式和新的表达的不断出现,世界的边界由此得到挑战,作者使用了一种新语言,意味着一种新的审美经验的诞生意味着一种的审美天地的营造。

       因此,正如结构主义所说的那样,说话的主题并非控制着语言,语言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作为人类知识语言的一部分,是语言说着我,限制着我们,而不是你说着语言,你的所有的思考方式和表达都来自于你的语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只会说方言的人,他的世界的界限不会超出他的家乡之外,而掌握了一门外语的人,他的世界会比一个没有掌握外语的人的世界大很多,因为他拥有了与那种语言相配套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

总之,语言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中介,有了某种语言,也就有了某种现实,也有了人们对何种现实的感觉和认知,这是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却无形之中限制了人们的思考,限制了人们的表达。

二、语言是世界的表象

       在世界——思维——语言这样的系统之下,实际上语言是对思维的反映,但是思维是你所认识到的世界的表现,那么也就是说,语言所认识的不过是你认识的世界的表象,正如韩少功在《言说之外》中所指明的那样,当一个人沉默的时候并不代表着他没有思考,只不过他用的并不是语言的方式,因为语言所建立的是符合逻辑的描述世界的方式,那么这种包括逻辑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都是有限度的,因此,语言是具有局限性的。关于这一点,我国在先秦时期庄子就提出了“不可言传”和“言不尽意”的观点,《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在这里,庄子暗示人们,言知识领会人们“意”的一种工具,“言”的目的在“得意”,但是“言”本身并非“意”,它是不能尽意的,然而它可以像鱼、兔一样,也可以帮助人们“得意”。

       既然语言是有界限的,在这界限之内的东西是可以说的‚而在界限之外的东西是不可以言说的,即须保持沉默。语言由于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事实,而事实是可以说的,因此语言属于“可说的”‚也是可以说清楚的,而逻辑形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世界的存在性以及形而上学等等都属于 “不可言说的”的范围,应该保持沉默。这在两千年前,老子就已经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万物的本体“道”超越了一切经验,是绝对抽象的东西,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另一个方面,当人的意识和感官触到某物,思维中马上就会有相对应的语言出现。它的速度如此迅捷,以至于我们总是错觉的以为触到的是事物本身,而不仅仅是语言。我们总是把对事物的描述当做事物本身,也可以说把语言当做它描述的事物。但是,语言的表达其实总是自己的身体感官,眼耳口鼻舌对这个世界做出的临摹,语言的世界即是表象的世界,它只是在临摹“真正的世界”本身。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一直在争辩是否有一个真正的世界,他们通过直觉这个现象世界———语言世界,隐约觉察到一个真正的世界,并试图证明它的存在,但终归徒劳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谓的现象世界就是语言的世界,而其背后的物质世界就是真正的世界。

结语

      《言说之外一语中的的指出了:从来就不存在一个现象的世界,只存在一个语言的世界因此,语言世界就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边界,你的语言世界的丰富程度实际上已经制约了你对于世界的认识,而世界本身的丰富程度,广阔程度是远远超越了语言世界本身的。

三、真题写作范文示范2


“立象尽意”表达的超越性

      语言是人类信息交流的最主要工具,也是人类理性思考的最重要载体,但是韩少功的言说之外用幽默的笔调层层递进地描述了人类的交流其实并不是时时刻刻依靠语言,语言文字并不能够代表人类智能活动的全部因为还有语言没有办法表述的内容。这篇短小的文章充分地显示了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并且通过例证让我们看到各种非文字的艺术方式正在突破这种局限,而究其根本,突破局限的方式就是通过“立象尽意”的方式。

1、语言的局限性

     《言说之外中说到,人是一种语言生物,但是在言说之外,人的信息交流和智能反应,其实从未停止和消失这实际上说明了语言并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甚至,人类在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的时候还存在着很多没有办法去表达的东西,比如韩少功在文章中提到的“潜意识”,这实际上就说出了语言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局限性。

       在中国古代文论上,将这种现象概括为“言不尽意”,即“言”与“意”的悖论。言不尽意最早是《周易·系辞》提出来的。《系辞上》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这段话表明一个事实:《周易》的文字(“辞”)不能完整、准确地记述作者的语言,而它的语言(“辞”)也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在《老子》第一章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老子哲学阐释的核心概念。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至高无上的真理,不可名状,因此,“道”是不能被人轻易说出来的。这种“不可说”不仅表现了语言的局限性,更是深入到了哲学境界,表达宇宙和万物的关系。庄子继承和延展了老子的学说,用各种寓言故事阐明了“言不尽意”这一命题。及至魏晋,随着玄学的发展,“言”“意”关系问题成为了当时哲学的一个中心命题进一步指出了语言的局限性,强调语言与其所表达的思想之间是存在差距的。在西方也同样有这样的认识,比如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过:“只要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对其保持沉默。”加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写道:“世界上的语言没有一种能够完全表达我们内在的精神。”

       从以上内容,我们已经看出“言不尽意”论在西方语言哲学中同样存在:语言向我们解释了整个世界的存在,也遮蔽了一部分的世界,因此语言要返回到它的本真状态,即“不言”。海德格尔把无言称为语言的本质,这也是韩少功在《言说之外》所说的观点,沉默不意味没有思考,反而沉默的时候,思考才没有受到语言的局限。

      之所以会发生言不尽意的现象,是因为语言所能够表达的是概念,而概念总是一般的东西,而任何一般知识和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进入一般,因此,依靠概念的逻辑语言不可能充分表现特殊的、个别的事物。人的思想、感情也很复杂、曲折,有一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用语言说不出来,或说不清楚,或说不充分。

2、超越语言局限性的方案

       在《言说之外》这篇文章中,韩少功也指明了在现代艺术中,图画、照片、雕塑、舞蹈、音乐以及无声电影这样的艺术方式并不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来表达,甚至比语言文字更能够表达的更深入。这实际上提出了“言不尽意”的方案是通过“立象尽意”的方式,,这一方案的核心就是用形象思维代替语言的抽象思维。

       最早提出,“立象以尽意”的《系辞传》其中说到:“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立象尽意,有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特点。“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而“意”则是深远的,幽隐的。《系辞传》的这段话接触到了艺术形象以个别表现一般,以单纯表现丰富,以有限表现无限的特点。这对于后人理解艺术形象的审美特点,启发是很大的。

      按照以上的说法,“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而“意”则是深远的、幽隐的。通过艺术形象,也就是个别去表现一般,用有限去表达无限。 当单纯的语言达不到目的,所以才会用“象”(卦象、爻象)来帮助,而“言”“象”结合是能够尽意的,因为只有“言”“象”结合才能“尽意”,即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

     用“象”去表达“意”的这种方式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发展为“意境”这一概念,中国古代的作家都是通过对画面的描述来传情达意,司空图在《与极浦谈诗书》中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美睫之前。”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岂容易可谈哉!司空图引用了戴容州的话,表明了作家通过语言的表现功能,历历如绘地、栩栩如生地去写景状物,这样,语言就感觉化了,心理化了,语言也摆脱了自身的一般化的缺陷,可以自由地去表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和意,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诗人就是通过该对景物的描写,将这些景物化有限为无限,于是,由实到虚,通过世纪的景物的描写而生发出意味深远,又不可言传的深意。那么在这里,语言的局限性就通过“立象”这一方式得以解决。

结语

       概而言之,语言确实本身存在着局限性,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语言本身对于形象的描述扩展语言的容量,将读者拉入到语言表达的范围,通过“象”制造语言的空白,使读者能够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组合式观点写作示范:海南大学考研真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