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花半小时去看别人的生活?

聊一下俊晖哥视频中的拍短视频失去部分人生价值的感想,以及为什么退出抖音短视频选择创作属于自己真正作品的意义。
我看了晖哥2年的作品了,也算是个老粉了,晖哥后期基本上每一个旅拍视频都很有意思,特别是那炫酷的丝滑衔接转场,和故事叙事的逻辑,还有镜头的调色,作为一个数媒专业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行走的宝藏up。
很认同晖哥的话,有时候我们为了生活,确实会妥协自己的初衷,向所谓的现实低头,但这不过是短期没有经济实力去支撑自己的梦想而已,男人不能穷一辈子,也不能永远穷困潦倒一辈子,这些似乎都不重要,重要且难能可贵的是当有一天自己走出低谷从新回望过去时,自己是否还能昂首挺胸,摆脱俗气,拾起当初梦想之阁破碎的一砖一瓦。
另外,我们为什么要拜托俗气,《娱乐至死》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甚至有着刻苦铭心警醒的意味:“任何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人类悄无声息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娱乐的载体已有千千万万种安排,民众对于娱乐化的事物的见解也愈来愈模糊不清。只是麻木的追寻感官的刺激,低级趣味的娱乐。诚然在这个内卷加剧,容易躺平的时代,一切关于“碎片化”的机制似乎都有了市场甚至形成了潮流:碎片化阅读,快餐式消费,一切不假思索的信息充斥耳边,迎接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因为这样的信息不用思考,是一种纯粹的乐趣。却不知“免费的才是最贵的”,沉浸在不用思考,不假思索的信息里便是认知和理解的快速退化,碎片化阅读带来的碎片化思维显然是毒害不浅的,为什么曾经在我们上学时期尚能读懂深奥的文章,甚至研究学术问题,而脱离课堂后走入社会时这种能力却会快速的消逝呢?是我们在面对社会沧海横流的信息上没有筛选的能力吗?不,只是我们没有本能的约束自己,甚至刻意的练习和专注我们本该做的事。甚至只能被动接受。在课堂里我们所做的试卷,所阅读的文章基本都是有深度有人为筛选过的优质内容。至少当你在接触这些信息时,你的思绪和想法会围绕着书本中的内容去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形成一个不偏不倚相对正确的认知,而如果我们脱离了这种环境,长期接触不到这种题目带来的优质信息,反而是被大众化,快餐化的信息裹挟,那么就会难免陷入低俗的娱乐化陷阱。
现在的信息化传播媒介中,基于AI算法的体系优化内容设计与推送,美其名曰是为了了解用户偏好实际上却是形成人不知的“信息茧房”,在这个茧房里你的一切喜爱的事物都将细数呈现在你面前,换句话说,你想看的视频和内容都将第一时间呈现在你眼前,一方面平台可以通过你喜欢的内容快速积累点击率形成流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用户形成信息依赖,这便是所谓的信息偏好。然而鲜有人知的是信息茧房虽然可以让人更加专注于了解某一领域的垂直信息,却也造成了用户难以了解更加广阔的天地,这在我们常用的APPb站,抖音快手中都有相应的体现,各有利弊,更像是一种催化剂,浏览优质内容可以让人强者愈强,浏览低俗趣味便会使人变得恶俗无趣,而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