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素材:粮食丰收与安全
庄子的《齐物论》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它是造化之功,更是人之赋予。你敬畏它,它便赐福与你;你亵渎它,它便让你遭受“天谴”。为此,人在吃饭的时候,应将它视为与自身平等的生命,去敬重它,爱惜它,“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人与粮食同行,有温暖。“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人对粮食应有感恩之心。“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和”左边是“禾(粮食)”,右边是“口”,就是人人有饭吃;“谐”左边是“言(说话)”,右边是“皆(都)”,就是人人都可以说话。人对粮食应有敬畏之心。
古代庄稼人在稻子刚打苞时会摘下少许稻穗放入锅中翻炒,若是稻壳上渗溢出的白絮越多,则预示着今年水稻的收成越好。这种人对粮食的期许和信赖叫作“占稻色”。粮食的伟大就在于,它只取决于人们自食其力的勇气和韧性。占得好,自然欢喜,但占得不好,人也不会因此荒了一年的田。该做的还是会做,对种稻者来说,“尽人事,听天命”便是对粮食的敬重。柴米油盐,安稳度日,即使是上苍也要匍匐在我的锄头下。对啖米者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生活的重压下,我们也应该像农人那样去自力更生。
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人是吃着一日三餐来清点岁月的,人对粮食的态度也反映出其对生活的态度,所以说“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
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批判物欲折断人类的理想之翼,亦有人以“面包与水仙花”之类的比喻来告诫人类应追逐心中的圣地。
窃以为,若无面包,又怎能上九天揽月,追寻那一片璀璨的星光?面包所代表的绝不仅是人类肤浅的口腹之欲。悠悠进化之路,人类携着粮食一同摆脱那心智未开的蒙昧时代,向更高的光明处前行。
诚如古语“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所言,人类祖先敬畏粮食、奉粮食若神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早已明晓那颗颗饱满洁白的米粒中蕴含的精神和灵气,懂得那一片金黄的麦地所象征的情感,那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先辈们早已了悟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满足人基本的生理需求,更是人对自身生命乃至万物生命的尊重。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生命如何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追逐远方的那束水仙花呢?唯有紧握手中的面包,以粮食为绳,与岁月拔河,才可寻觅更高处的梦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在杂交水稻面世几十年后接受记者的采访,回忆起当年的饥寒岁月,他热泪盈眶地慨叹说:“那时候每家都几近断炊,连乞丐上门讨饭,主人家也拿不出一点吃食。”而当记者问他是否担心再次出现这般情形时,他坚定地回答道:“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不可能了”,这四个字似有千钧力。是的,中国人民饱受缺粮之痛,历经风雨,终于获得了粮食温暖的拥抱。而今,人们在咀嚼粮食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细细体味心中的那份自足、充实和温暖呢?
由是观之,一个国家乃至民族,首先必须满足所谓的“口腹之欲”,然后才可期待更远处的桃花流水、万种风情。何出此言?因为口腹之欲的满足,不仅仅能使物质上的需要得到满足,更是一个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形成的基础。试问哪一个百姓饥肠辘辘的国家,能使国人生发出由衷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呢?
令人感到快慰的是,当《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搬上荧屏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粮食带给人类的精神釉彩,给予人类的那份追逐高雅和梦想的坚实力量。
海子有言:“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被这句诗猝然击中,面包与水仙花从不冲突,品尝手中面包的美妙,去踏上采摘水仙花的征途。
眼下,全国已春播粮食7亿多亩,占意向面积七成多,进度快于去年同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悠悠万事,吃饭为大,14亿多张嘴吃饭是天大的事。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严肃的战略问题。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十八连丰”,但粮食安全紧平衡的格局长期不会改变。看紧“米袋子”和“菜篮子”不能想当然,一亩地也不能撂荒,一粒米都不能浪费,要牢牢端稳咱中国人自己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