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谈《资本论》——理解笔记
所有的社会科学都在强调一个理性的逻辑,即以事实为依据,由范畴建构对事实之间相互关系的解释。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社会学科对同一事件的描述有所不同的原因。马克思的《资本论》本质上是哲学的思考,这本书的工作就是在抛开范畴研究经范畴规范的事实的来源,此时直接地说就是揭示资本的本来面目。
从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出发,如果企业家到人才市场进行人才招聘,那么这个现象可以抽象出经济学的事实:资本雇佣劳动。
因此,这句话可以得出三个经济范畴的概念:资本、工资、商品。其中,三者将价值作为共同的基础,资本可以解释为具有增殖能力的价值,工资是劳动价值的体现,以货币为表现形式。雇佣的行为也就是价值交换的过程。这里有一个前提,我们在资本发展的时代,无法选择自己的身份,而只能选择人的劳动价值的目的——或是生产资料的,或是生活资料的。
于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就是这样的发展逻辑:人与人之间以价值为基础,在自由市场条件下,实现等价交换的过程。
那么,按这样的逻辑来说,在价值范畴,经法权的保障,社会内部将实现自由平等的交换,国与国之间也将按这个法则交往,资本会自然地维持社会和国际的正常关系,因为个人劳动将会完全得到相应的报偿,生产将会一直持续下去,随着生产力发展,国家机器的使用,即军队、警察等强制的公共暴力将永久地闲置下去,在国与国之间,战争也只可能是玩笑。但事实确是,随着资本的发展,国家机器在不停地运转,并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壮大,不断完成它本该抛弃的使命。
由此,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在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背后是否有什么要点被忽视了。
回到最初的概念来说,对资本雇佣劳动这一事实,如果抽取它的资本、工资、商品等包含着价值的经济范畴的概念,那么我们可以重新解释为:旧有的劳动基础,即机器、设备等,将会自觉地吸纳活的劳动力,以完成资本的增加。而劳动者的劳动目标也回到那两个方面: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这时候,资本雇佣劳动可以改写为这样的话:生产资料将行使对劳动的支配权——我们称这种权力为社会权力。
而对于人的劳动而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当被雇佣的劳动者完成生存需求时,他将进一步赚取利益,以获得“安心舒适”的生活,再后,他将思考逃脱被雇佣的地位而跃迁为雇佣者,即资本的代理人的身份,以行使这份权力,完成对他人的雇佣。可以看到,这就是社会权力的强大力量。它在以一种隐形的压力迫使人们按资本的法则进行经济活动,并在社会竞争中选择资本的代理人。
那这个逻辑就被解释为,人的包含竞争的奋斗变为了非理性的个人的满足,最终人的努力将会转化成这份支配权的争夺。由此,可以说,在资本原本建构起来的完满的理性逻辑背后,隐藏着非理性的另一种事实,这使得资本主义原先的理想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