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心内科-冠心病的病理基础

2023-01-04 07:04 作者:佛系老干部2021  | 我要投稿

缺血性心脏病通常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晚期阶段的临床表现;粥样硬化可能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了;

病理的发现不能完全解释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有的老年人有广泛的严重病变却无症状,有的年轻人病变轻微却可能猝死或急性心梗;急性冠脉事件的病理基础是不稳定斑块发生表面糜烂、溃疡、破裂、深层出血、血栓形成或血管收缩;

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源性猝死;心衰;心律失常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ST抬高和非ST抬高);不稳定心绞痛;心源性猝死;

冠状动脉的各种病变:

稳定的冠状动脉狭窄:

冠心病患者大多数有至少一支主要血管狭窄>75%(狭窄不足75%可通过血管扩张代偿血供,不产生症状);斑块大多累及前降支、左旋支、右主支,也可累及二级分支;冠心病的发作和预后不完全取决于解剖上的狭窄;

急性斑块改变:acute plaque change 斑块破裂

斑块形成溃疡、糜烂、破裂,暴露斑块下易导致血栓形成的成分,血液进入斑块使其体积扩大;

引起斑块改变的机制不清,可能由于内源性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血压增高,斑块承受的应力增高导致斑块不稳定;所以早晨心梗发作较多;斑块本身纤维帽薄、胶原纤维含量少、脂质含量多也容易破碎;

最危险的斑块不是狭窄最严重的斑块,而是50-75%狭窄的富含脂质的斑块,这些斑块在不破裂前不导致任何症状;

血栓形成:

继发于斑块破裂的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是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基础;急性心梗时血栓导致血管完全闭塞,不稳定心绞痛时血栓导致不完全闭塞;

血管痉挛:

可能由于内源性肾上腺素的作用、内皮损伤导致NO分泌减少等因素;可以减少血管管径,同时增高局部张力促使斑块破裂;

心绞痛的病理基础:

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单纯狭窄到一定程度,任何增加心肌耗氧的因素(劳累、激动)都可导致心肌缺血;不伴有斑块破裂;

不稳定心绞痛:

发生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继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有时伴有痉挛;

变异型心绞痛:

发生于静息时,与运动、心率、血压无关,对硝酸酯类和Ca拮抗剂有效;由于冠脉痉挛导致;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

心急梗死的分类:   

透壁性梗死-梗死累及心室壁全层,范围局限于某一支血管的供血区,由于斑块破溃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完全闭塞;有Q波;

心内膜下梗死-梗死不超过心室壁2/1,范围超越一支血管的供血区,由于心内膜下血供最差;可能由于冠脉病变广泛,但无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由于斑块破溃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完全闭塞,但是很快自行再通;或由于全身低血压导致灌注不足;无Q波;

ST段抬高-心脏表面大血管病变;

非ST段抬高-深入心肌内部的小血管;

冠状动脉的改变:

90%的情况下:动脉粥样斑块-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在此基础上血压降低或心动过速会加重病情;从斑块破裂到血栓形成需要几分钟;发病几小时后部分病人的血栓可能自行部分溶解;

10%的情况下:冠脉痉挛、左房附壁血栓或赘生物栓塞、不明原因的;

心肌的反应:

缺血后开始无氧代谢(ATP产生不足)、代谢产物堆积(乳酸),心肌收缩能力60s内降低,可能发生左心衰;20-40min后发生心肌不可逆死亡、1h后微循环发生损伤;6-12后犯罪血管供血区内的心肌完全坏死

由于心肌缺血可能诱发室颤(机制不清);

心肌再灌注后的反应:溶栓、介入、搭桥后

溶栓治疗-只能清除继发的血栓,不能处理不稳定的斑块;15-20min内溶栓可不发生心肌死亡,稍晚进行溶栓可挽救部分心肌;血液再通时不但可以挽救未死亡的心肌,也可改变已死亡的心肌的形态;

并发症:

    心脏破裂(游离缘、室间隔、乳头肌)、室壁瘤、瘢痕形成后是陈旧性心梗;

心源性猝死: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部分堵塞血管;但是缺血累及传导系统,导致致死性心率失常;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心内科-冠心病的病理基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