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俄罗斯三艘极地科考破冰船,组成世界最大的极地舰队!

2023-07-08 19:08 作者:虫下亻二犭者心  | 我要投稿

“费多罗夫院士”号

叶夫根尼·康斯坦丁诺维奇·费多罗夫是苏联时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出生于1910年,在这个时期出生的学者,居然未受到斯大林的大清洗,运气相当不错。在1932年开始,他就开始在极地站工作,在1937年至1938年时,参加了北极-1“North Pole-1”任务,世界上第一个极地漂流站,经过274天的漂流,成功完成任务,在1938年,斯大林亲自授予苏联英雄勋章。同行的站长伊万·德米特里耶维奇·帕帕宁,第一艘23550型破冰巡逻舰,命名为“伊万·帕帕宁”号来纪念他。

之后他先后担任苏联北极研究所所长,水文气象局局长和水文气象局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1960年被授予院士。


“费多罗夫院士”号研究船由芬兰的“劳马-雷波拉"造船厂建造,苏联俄罗斯与芬兰在造船业的合作颇深,多型破冰船由苏联设计,芬兰建造。芬兰的破冰船同样极具实力,可以说芬兰建造破冰船实力仅次于苏联。

“劳马-雷波拉"造船厂建造此舰,该舰满载排水量约16200吨,最大长度米141.2米,最大宽度23.5米,可以容纳75名船员和175名科研人员,冰级达到俄罗斯海事船级社Arc7级,在冬春破冰厚度可达1.4米,夏秋破冰厚度可达1.7米,最高以2节的速度破开2.5米的冰层。

柴油机使用两台瓦锡兰16V32D和两台瓦锡兰6R32D,最高速度16节。船尾设有直升机综合设施,可进行冰上侦察和运输货物。直升机平台可以容纳两架卡-32或两架米-8直升机。船上设有潜水站,用于检查船只的水下部分。费多罗夫院士号配备了船首和船尾推进器、横摇阻尼系统和纵倾系统,平衡了船舶“船尾-船首”、“右舷-左舷”的平衡。

“费多罗夫院士”号的前甲板可以容纳28个20英尺集装箱和8-10个20英尺的实验室集装箱数量,同时甲板上有供电和供水。

该船一共有5座起重机,前甲板3部负责吊运集装箱,船头的一座起重机起重能力为2吨,中间两部大起重机可以起重50吨级货物,后两部起重机的承载能力为10吨级。

船上的居住设施相当不错,有单人舱26间,双人舱66间,备用舱80间。还有图书馆、会议室、健身房、医院等设施。

       

“费多罗夫院士”号


“费多罗夫院士”号配备11个实验室。包括水生生物、水化学、生态和海洋学实验室。

为了研究冰的物理和机械特性,船上配备液压机的冰研究综合体,并设有应变计实验室来研究载荷对船体的影响。此外,该船还配备了多波束回声测深仪综合体,取得海底的三维图像,以及 “TOPAS PS 18” 海底剖面仪,用于研究海底沉积物和岩石中的沉积物。

“费多罗夫院士”号上有自动气象站,使用带有气温、湿度、风速和风向、太阳辐射、水温、盐度、能见度、云高传感器。甲板上安装了测深系统“SeaBird 911”和测深部分“Rosetta”,可在 6000米的深度进行采样。


1987-1988年是该船的处女航,环绕南极洲航行。

1992年,参与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威德尔海南极冰层漂流站。

1994年,作为“Ecotundra”综合国际探险的一部分,该船首次北极航行。

2000年,组织了一次对北极中部盆地的综合地球物理考察,以确定北极陆架的边界。

2005年,“北极-2005”任务,在没有破冰护航的船通过了北极点。

2007年8月2日,费多罗夫院士”号携带两艘深潜器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从费多罗夫院士号上下潜至4300米深处。详细请看

2011年,俄罗斯博物馆的虚拟分馆在船上开业。

2014年,首次在北极进行了地震测量。

2016年,在约瑟夫地区开展水文和地质工作。

2019-2020,参加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观测站(MOSAiC)。

2022年11月15日,俄罗斯第68次南极考察队科考船“费多罗夫院士号”从圣彼得堡港出发前往南极,任务时长200天。

该船的出勤率极高,每年都会前往南极洲考察。



“特里奥什尼科夫院士”号

阿列克谢·费奥多罗维奇·特里奥什尼科夫(1914-1991)。 在1960年至1981年任北极和南极研究所所长。在他的任上,苏联的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和北极级核动力破冰船相继服役。他本人参加过二十二次北极和南极探险队。1981年正式被评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82年起任苏联科学院湖泊科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在圣彼得堡逝世。

“特里奥什尼科夫院士”号科考船于2012 年在圣彼得堡的海军部造船厂建造。这艘船的下水让俄罗斯重新获得建造大型极地科考船的能力。该船在2011年3月29日下水,2012年夏季进入海,2012年10月10日,海军部造船厂举行了俄罗斯联邦国旗升旗活动,俄罗斯联邦总理梅德韦杰夫出席了仪式。

“特里奥什尼科夫院士”号科考船代号项目22280,长度133.53米,宽度23.25米。满载排水量16539吨,设计水线吃水8.5米。可以容纳60名船员和80名科研人员,自主航行45天。冰级达到俄罗斯海事船级社Arc7级。

“特里奥什尼科夫院士”号上配备了10个固定实验室,分别是“湿”海洋实验室和“干”海洋实验室、带冷冻机的海洋学实验室、水化学实验室、环境实验室、水声实验室、气象实验室、天气实验室、接收卫星水文气象信息的实验室、中央计算机实验室和冰负荷实验室。以及四个移动集装箱实验室:用于海洋学、冰、地球物理生物和大气研究。

尾部的直升机升降平台比“费多罗夫院士”号小,不能起降米-8系列直升机,只能起降两架卡-32直升机。

发动机用的还是芬兰瓦锡兰的柴油机,两部瓦锡兰9L38B (2 × 6,525 kW)  柴油机 和一部瓦锡兰6L38B (1 × 6,350 kW)柴油机。

“特里奥什尼科夫院士”号的布局与“费多罗夫院士”号相似,前甲板是搭载集装箱或者极地车辆的平台,不过只有两台起重机。

卡-32与“特里奥什尼科夫院士”号


2012-2013年,该船在首次前往南极洲,在别林斯高晋海和威德尔海通过了全面的冰试。

2014年2月在俄罗斯第59次南极科考的远征中,在比斯开湾遭遇了10级的风暴。左侧螺旋桨的两个叶片的边缘弯曲了30度,还损坏了一台柴油机。在5月时进入浮船坞维修,10月就再次投入运营。

2016-2017年,该船组织南极绕极考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完全环绕南极洲的科学考察。该航线经过亚南极岛屿:马里昂岛、克罗泽岛、凯尔盖朗岛、赫德岛、麦克唐纳岛、麦格理岛、梅尔茨岛、斯科特岛、巴勒尼岛、佩特拉岛、迭戈拉米雷斯岛、南乔治亚岛、南桑威奇群岛和布维岛。

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参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北极科考任务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观测站(MOSAiC),俄派出三艘破冰船“特里奥什尼科夫院士”号,“费多罗夫院士”号和“德拉尼岑舰长”号破冰船,德国派出三艘破冰船,分别是“玛丽亚·西碧拉·梅里安”号、“太阳”号和“极星”号。2020年8月9日,特里奥什尼科夫院士号抵达极星号附近,为极星号进行了最后一次大加油和人员轮换,将下一批科学团队和新船员带到极星号,以及食物、设备和燃料。8月11日上午进行对接。

2023年3月,“特里奥什尼科夫院士”号进行第21次航行。载有560吨货物,其中包括用于在东方站建造新的过冬综合设施的货物。


“北极”号

项目00903,抗冰自航平台“北极”号,抗冰自航平台英文简称LSP,目的是建成人类第一座北极永久漂流站,之前建设的北极漂流站,都非永久性。目前,全球暖化加剧,北极的永久性浮冰越来越少,例如在“北极-33”(“North Pole-33”)任务中(2004-2005)因为浮冰融化,原先计划两年的漂浮站仅一年就被迫暂停。所以,建造一艘永久漂流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北极”号是形状最奇特的船只,呈蛋形,最大限度地减少冰对平台的影响,同时使用特种钢材保证船体的强度。“北极”号配备15个科学实验室,科学家们可以在这些实验室中常年开展科学综合研究。“北极”号也具有研究中心的功能,冰级达到俄罗斯海事船级社Arc5级,冬春航行破冰厚度可达0.8米,夏秋航行破冰厚度可达1.0米,无需破冰船即可抵达作业现场。后甲板上配备直升机起降区,可容纳米-8和米-38直升机。该船的续航能力十分惊人,一次加油可以维持两年的科考任务。在“北极”号的帮助下,科学家在漂流站的工作会更舒适和安全,因为不用再睡在寒冷的冰面上和帐篷内。

北极号长83.1米,宽度22.5米,吃水8.6米,排水量10000吨,发动机功率4200千瓦,速度10节,支持14名船员和34名科研人员同时工作。

2018年5月,合同正式签署,12月在海军部造船厂开工建设,计划2022年服役。2020年12月18日该船下水,2022年5月开始适航。

河豚鱼下水

2022年5月21日,抗冰自航平台“北极”号工厂海试在芬兰湾开始。7月6日完成海试。9月1日,俄罗斯联邦国旗在LSP“北极”升起,正式进入服役。这是俄罗斯少见的准时完成的项目。

9月15日,开启“北极-41”号科考,上一次漂浮站科考任务是在2015年。目前,科考任务正在进行,截至6月底,已经行驶了1320海里,漂流608海里。



北极号适航图


“伊万·弗罗洛夫”号

1987年下水的“费多罗夫院士”号已经老化,替代品开始提上日程。

23680型“伊万·弗罗洛夫”号将成为最大的极地科研船,总长度达164.8米,宽度26米,吃水8.5米,排水量约25000吨,船员加上科研人员共240人。这将超越中国的雪龙号破冰船,况且雪龙号在建造之初并不是极地科考船,而是乌克兰建造的破冰货运船。

“伊万·弗罗洛夫”号的冰级在Arc7以上,船上将设有20个实验室,以及一个可容纳2架直升机的机库和一个用于接收米-8、米-38或卡-32直升机平台。

目前计划在2023年开工,2028年投入使用,继续由海军部造船厂建设。

“伊万·弗罗洛夫”号布局与前两代类似


2022年10月6日,北极和南极研究所正式提出建造23680型“伊万·弗罗洛夫”号。

2022年12月27日,俄罗斯联邦总理米哈伊尔·米舒斯京拨款397亿卢布用于建造“伊万·弗罗洛夫”号。

2023年3月6日,正式签署了“伊万·弗罗洛夫”号科考船建造合同,由海军部造船厂建造,预计今年开工,上一艘北极号的所有建造工作在2022年已经完成。



虽然北方大国连航母都修不好,但是在破冰船和科考船上的实力雄厚。未来的南北极的开发和探索,硬件是关键,破冰船和科考船的数量是最关键的指标,这样看来,俄罗斯将会处于领先位置。

俄罗斯三艘极地科考破冰船,组成世界最大的极地舰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