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结局能毁掉一部作品,但毁掉AZ的不是结局

评价一部作品,视野不能局限于剧情;
评价一段剧情,视野不能局限于情节。

Waaaghning:
*评分只针对第一季
**本复盘主要基于印象,可能有记错的地方
***双季剧透警告!

本文其实还是要说第一季的,但如果你看懂了第二季的问题所在,自然就明白第一季好在哪了。
很多人判定AZ“烂尾”的依据,是第二季最后的BE:要么因女主主动被截胡而愤慨,要么觉得女主的搞法火星阵营吃枣药丸。相应的,也会有人觉得政治联姻很现实,虽然大家都不开心但这结局没毛病——很多时候你看到关于AZ的争议都是这两拨人在互致问候。
但是,收场是不是悲剧对于一部作品的品质真的很重要吗?如果把AZ拆解为两个单独的作品横向比较,你可能会注意到,论BE,第一季远比第二季更“bad”——第二季的结局只是几个主角都不开心,而第一的结尾看起来就是个两死一疯的希腊悲剧。如果不是明知第二季已经定档,这个作品直接完结也没什么不妥。但为什么第一季风评很好,为什么相关讨论中几乎看不见第一季BE这个问题?
一个逻辑上显而易见、但直觉上莫名其妙的结论:二者差距根本就不在剧情?!
人们总是默认剧情是一个单一的维度,或者剧情和演出各管各的。但其实剧情和演出其实是有交集的,那就是对剧情演绎、呈现的方式,或者说,“表达”。而且正是这个把情节编译为实际演出的过程,让“动态”的影视动画游戏相比“静态”的文学和美术有了鲜明的特色。
而AZ第二季与第一季的最大差距,就出在这个过程上。
在第一季的最后摊牌之前,学霸的固执、男二的痴情和耻辱感、公主的圣母心,都在自核爆开始的一系列展开中从不同角度有了充分的刻画。如果有更充足的时间,作为观众不难意识到学霸肯定会藐视男二的警告,公主肯定会圣母到底,男二肯定会歇斯底里。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结局有点突然,而且非常负面,但当你试图理顺之前的情节,线索其实很清晰,悲剧要素突然但不突兀。这时作品就体现出一个优秀的悲剧应有的素质。
反观第二季,在公主自愿被截胡之前,黄毛(好像是叫库朗凯因来着?)的戏份几乎是完全空白的,我能想起来的有他的镜头只有他开着飞船进了基地——没别的了。
政治联姻说得通吗?说得通;无论学霸还是小天使跟公主都不会有好结果,这其实也说得通。但这些“通”都是需要我们额外套用现实中的常理来脑补才能意识到的,而不是从动画的表现中感知到。实际动画是什么样的?前一集学霸的义眼还在代他向公主表白,后一集公主就毫不犹豫地去蹭黄毛的势力了,而且特别干脆的一句话带过,黄毛也特别干脆的一口答应——黄毛的势力在哪些领域?有多强?此时公主对学霸怎么想?对男二怎么想?对黄毛这个人又怎么想?黄毛又是怎样看待这场政治联姻的?他跟公主有什么情节?他对公主怎么想?他对时局怎么看?
都没说。
公主设定是帝国长公主,实际结局却潦草得像个被随手安个封号扔出去和亲的路人宗室女。
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好就好在它是个完整的悲剧,而第二季起码还需要两集左右才能把残缺的背景补全到不影响理解的程度,把该展开的戏剧冲突充分展开。如果是个HE残缺一点有时也能蒙混过关,但制作方却有着和实际资源不相称的心气。这就像个缺了一块的盘子,现在只能装皆大欢喜HE或邪不压正NE这样的小鱼,但制作方非要给顾客上冰冷现实BE这样的大鱼。大鱼装不下,他们就把鱼剁成鱼段,闭眼随手从中拣了几块把盘子填满就上菜了。
老虚在这种机械降神式悲剧方面是有前科的,比较典型的就是《Phantom》的动画版。但近年来老虚在一些作品中明显在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无论是翠星、魔圆以及剧场版《叛逆的物语》还是“虚斯拉”,负面情节的出现都做到了“突然而不突兀”。短暂的震撼过后,观众不难发现,这些情节其实都有着清晰的脉络。而AZ第二季实际剧本的结尾部分,在这方面别说跟前述几个年代较近的比,就算跟《Phantom》动画版也差得很远。

不把呈现方式的水准视为作品水准的一部分、单纯看狭义的剧情,有时会得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结论。
比如对于《罪恶王冠》,很多人觉得它烂尾,理由是祈妹死了。其实楪祈的结局远不是这番最影响观感的地方。中期节奏拖沓且不说,涯哥的无端黑化和无端洗白、没头没尾的daath都是相比祈妹结局更大的剧情不和谐因素。因为楪祈的结局之前其实已经进行了非常充分的铺垫,顶多算是突然,另外那俩是突兀。
评价剧情只看情节,往上一层就是评价作品只看剧情。同样是网管,其在分镜等方面的高水准带来的良好体验,被很多人在做评价时作为“杂波”滤掉了。剧情以外的部分,真不是作画崩不崩、人设讨喜不讨喜、音乐好听不好听那么简单。AZ第二季作为作品的悲剧之处也在于,它在很多地方的素质都非常出众,甚至剧情的情节本身也说得过去,但却栽在了剧情的呈现上。
不过这方面我心理阴影最深的,还是某核的编辑Nxxxa,在爱死机最火的那段时期,他在电台节目中表示觉得《Zima Blue》不好的理由就是“原作比动画剧情深刻多了”——至于动画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制作方对现代艺术的理解与运用,他都看不到,或者根本不当回事。

“巧合”的是,现代艺术的一大特征,正是对“表达”本身——
尤其是创作者意志的表达——有了更深层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