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一起来聊聊安全评价的“是”与“非”!
安全评价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果这个事情搞不清楚,仅仅靠严厉的打击、整治恐怕很难改变现状。
领导对安全评价的现状显然是不满意的,资质出借,散乱,报告质量粗糙,隐瞒问题,虚假报告等等“乱现象”。
然而这些问题为什么出现呢,是否一直这样?首先我通过对这个行业的观察,安全评价报告本身的质量从他出现至今,并没有什么进步,甚至还降低了,也就是更粗糙了,这为什么?
一、需求
我们先说需求
我们把安全评价当做第三方服务类经营活动,安全评价报告是他的“服务产品”,交易双方是安全评价机构和企业,企业花钱买你的服务,肯定是有“需求”,这个“需求”决定了你的服务产品质量或者服务努力改进的大方向,既然安全评价报告质量没有进步,也就是说,这个“需求”是有问题的。
企业想不想降低生产风险?太想了,这还用说?但是安全评价报告能不能满足这个服务方向?结果是存疑的。问题核心出在安全评价自身的设计上面。
首先安全评价不是社会自然催生出来的“服务需求”,是法律带来的强制规定,邓公说凡事要试一试,安全评价最早推行的时候也是本着试试看的想法,因为有了强制规定,所以产生了刚性需求,但是想法和实际的发展往往不同,一致行为带来了脆弱性效应。
结果导致企业做安全评价的需求不是从降低自己风险角度出发了,而且从满足“程序要求”出发了。这个程序要求还有评审环节,于是乎安全评价公司的需求方由企业向审查方被动转移了,或者说也没转移,开始就是奔着审查方去了,企业变成了你赶紧给我出报告,我等着批复呢。
被设计出来的需求模式还有个问题,必须由资质的单位才能出报告,实际上这本身就容易产生资源错配,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他未必有安全评价师证书和资质。好吧,我们不提真的去解决风险问题,而是解决走手续问题,于是资质方变成了解决企业走手续方了,这与开始设计安评服务的初衷有了背离。
二、再说风险量化问题
生产事故风险只能量化分析不能符合性解决,这点和环评不同。举个例子,比如你检查一辆汽车是合格的,你只能说这辆车符合出厂标准,但是不能说这辆车不出事故,因为车祸与司机和突发状况有直接关系。
汽车简单,但是生产企业往往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系统,每天各种物料不断的流动、反应、装卸,作业人员不断的进行作业、检维修等。评估这些企业的风险性本身就是非常复杂且不可能完全准确的行为。所以法定安全评价要求下一个所谓的符合性的合格结论是不科学的行为。逼着安全评价写这个公司符合XX合格XX,和一个大夫说这个人身体没事合格今后不长病一样,这都是不负责的说法。
风险值就是一个概率值,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装置或者一个对象目标,他发生事故的概率永远是0~1之间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绝对不是0更不可能是1,而风险评价的目的就是得出这么个数字后,然后如果不能接受这个风险,就考虑增加安全设施或者改进这个装置的工艺、设备,从而把风险值降低,达到企业可以接受的状态,这才是科学本身。
最终导致了一个变化,安全评价公司的精力不是放在真的为这个企业服务(降低风险咨询服务)上了,而是放在我怎么能规避文字的风险,我怎么凑资料才能过评审,我怎么避开责任,这个公司万一出了事故不会牵扯到我。方向完全就错了。
三、安全评价的“乱现象”下的囚徒效应
“乱现象”背后都有深刻的原因,这个原因我觉得是法定安全评价的设计初衷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的发展现状了。
表面上安全评价是第三方服务业,实际上由于安全评价公司服务的对象都是化工、冶金、矿山、建材、机械等工矿企业,所以景气程度伴随上述工矿业而波动,从这里说安全评价本质是工矿业范畴,比如国外很多成熟有名的风险咨询机构都是一些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部门。
中国2000年后加入世贸,订单增多,同时国内各种需求也开始暴增,相应的工矿业基础投资指数暴增,各种化工企业、冶金有色、建材水泥、机械加工、矿山企业爆炸式的发展,这时候安全评价搭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业务都很繁忙,但是由于那时候的中小企业多,相应的报告需求数量也多,这是当时经济的一个特点。
随着2011年产能严重过剩,到2016年初很多中小企业出清,中国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就是大集团公司的崛起,以山东为例2010年~2020年矿山持证企业数量就锐减,包括化工企业数量也是逐渐减少,产能往有实力的大公司集中。这就产生2个问题:
1安全评价机构是否过剩?
2安全评价机构的服务大企业真的需要?
第1点,仅靠做取证行业的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机构是过剩的,好在安全评价机构也不甘心被出清,他们很多转向了其他风险较低,不是监管重点的工贸企业,依赖给一些小型工贸企业做安全三同时或者安全评价“艰难度日”。
因为安评只是满足“走手续”的需求,缺少服务的差异化,企业只要求有个资质就给我办事,最终引发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各个产品同质化的安评公司,为了活下去互相压低价格、抢活干、互相指责、资质出借,报告粗糙等等吧,都懂~。
第2点是我对今后安全生产服务企业的一个判断,就是社会上的安全评价机构大多数是解决企业“走手续”的服务方,真正的水平远远不够给大公司看的。大公司有几十年的生产经验,对于安全风险的深刻理解和水平远比那些摆弄文字和规范、标准的安评机构强太多了,庸手“指导”高手,长期看怎么都靠不住的。所以随着大集团的崛起,他们的安全生产服务,应该是自身成立的附属机构来解决,甚至这些大型生产企业的附属机构也可以面向社会出售自己的“优质服务”,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因为他们的服务是差异化的,有真正的需求。
四、出路?
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们服务方不能本末倒置,一定要研究企业到底需要什么,只有不断变化的需求出现,你不断努力去满足这种需求,这个行业才能进步。这些年很多安全评价机构转型,有机构路径依赖严重,还是想着去申请资质,干一些需要资质的业务,反而处处受限,挣不到钱。
降低风险还得从独立的技术思维方式去思考,而不是依赖“政府规定”,服务类的公司要创造价值,未来真正的安全生产服务,一定是数字化、技术化,云端化,无人化的那种。也就是可能由大型的影像技术公司和工业互联网服务公司来解决。
社会发展就这样,依赖某种“租值”,最终你遇见的是租值消散,而你去努力创造价值才能成功的发展下去。
法定的安全评价本质不是虚假、粗糙,而是他这种设定根本不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