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创作者讽刺杨坤,是华语音乐的耻辱
01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惊雷”是个啥玩意。
介绍一下,这是一首标准的喊麦作品,它的原作者是一个叫“mc六道”的主播,现在这首喊麦在各大短视频平台都很火,只要你刷抖音快手就肯定听过。
这个喊麦作品大概是这个样子。

就是这么一个作品,前两天,杨坤直播的时候有个粉丝让杨坤来一首惊雷。
杨坤兴高采烈地去听了,听完直接就懵逼了:“恶心、俗气、这就不是一首歌、喜欢听惊雷的不要进我的直播间。”

对于这个diss,惊雷的原作者mc六道也给出了回应:比你的任何一首歌都要火。
他还搬出了什么存在即合理、给人快乐的音乐就是好音乐这么一套理论,最骚的是,他回应完又给杨坤整了一遍...
首先,我想说这个回应很鸡贼,里面存在着偷换概念。
照他这么说,诗朗诵“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听完哈哈大笑,是好音乐。
但这些都是小细节,这个事背后真正的问题是——
歌曲的组成元素是什么?是节奏、和声、旋律。
MC喊麦,主要形式是在网上下载一些伴奏,套用一些古诗词,用伴奏带着伴奏对着麦喊。
而在要求一栏,罗列的点让我大开眼界:
能带动气氛、有设备、长相阳光帅气,以及每个人都适合喊麦,只要你普通话流利,口齿清晰。
我寻思这其中有几条是真正有筛选作用的?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定义,仍然过于学科化和抽象的话,也可以看看下面这个段子。
说一首喊麦作品,其实很简单,只要熟练运用四个字:你,我,这,那,然后只要在任何一句诗词上押韵一下即可。
比如说:
锄禾你日当午,汗滴我禾下土;谁知这盘中餐,粒粒那皆辛苦。
再来一个:
一二这三四五,上山我打老虎,老虎他不在家,打到那小松鼠。
是不是有内味儿了?
说这么多,就是想表达,音乐是有门槛的。
要比较两个作品水平的高低,首先这两个作品都要属于音乐的范畴,否则这样的比较就没有意义。
诗朗诵有时候也很美,但我们不说那是一首歌。
03
这种跨越维度的比较,其实对于高纬度的一方已经是一种悲哀了。
更何况,当我们把喊麦从歌曲和音乐剥离之后,也可以看看喊麦文化这两年到底输出了些什么。
节奏方面没有任何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动次打次,伴奏也不是自己的,很多时候都是网上下的。能比较的只有歌词。
就连歌词,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前几年MC天佑的《一人我饮酒醉》的歌词,还能看懂一些:

如果你还是看不懂,可以用留几手老师的话来翻译一下:

所以《一人我饮酒醉》,说的就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在烧烤摊上喝酒。隔壁桌是曾经嫖过的小姐,我喝多了以为她是两个人,但其实她是一个人。
我们对视了一眼,我想到我曾经想带她回老家结婚。(此时插入一段回忆)为了娶她,我干了很多年保安。
现在老了,干不动保安了,还是只能干保安。没钱,恨啊!
有意思的是,我觉得这样翻译过来,《一人饮酒醉》反而多了一丝真实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中年社会人沧桑的背影,以及他在角落一个人装作气吞山河的无力和悲哀。
恍若《小丑》黑化前的那段舞蹈。
但到了《惊雷》,就比较难翻译了。
虽然大部分的情感是差不多的,就是一个社会人在吹牛逼,但因为全曲都是病句,所以翻译不出来。

但这还算收敛的,他最多还只是堆砌,只是俗,但不下作。
有些喊麦的歌词,是很下作的:

很难想象,这样充斥着色情、暴力、毒品的喊麦,究竟能给当代年轻人,给下一代带来什么。
所以在2018年2月份的《焦点访谈》中,重点关注了喊麦文化的乱象,并在节目中点名主播 MC 天佑被封禁。
可能有人会问,这种喊麦文化这么不堪,拿是谁给了这样的主播勇气,把《惊雷》这样的作品成为一首“歌曲”,还敢嘲笑杨坤比你任何一首歌都火?
答案是:流量。
李宗盛说过一句话,“各位的审美决定我们这个时代音乐的面貌。”
他说“听众的审美观念决定了如今的歌曲质量,创作者也很清楚如今听众的需求,他们只想挣快钱创造出许多粗制滥造的歌曲,我为这些现象感到非常的可悲,我认为这不应该成为时代的主流。”
这首歌现在在各大平台的爆火,在短视频平台被用烂了,在大街小巷的音响里被循环播放。
这些加起来,就是mc六道蔑视杨坤的资本和底气。

你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对我们普通人有影响吗?
答案是:有,我们慢慢地开始别无选择,只能吃屎。
音乐排行榜上的歌曲是由无数个水军推上去的,你一首也没听过。
然后到了大街小巷的音响,都是一样的旋律和歌词:
惊雷这通天修为,天塌地陷我紫金锤;紫电说玄真火焰,九天悬剑惊天变。

最重要的是,那些认真做音乐的人没有排行榜位置,没有获得市场的芳心。
他们就没有名声就没有代言,没有收入。
就像郑钧说的,如果你每天都听到这些屎,我绝对不干这个职业。
因为人可以走无数条道路,并非要以吃屎为自己的事业。
到这一步,劣币驱逐良币正式完结。
郑钧在这个采访中透出的愤怒,和杨坤在直播间的愤怒本质上是一样的。
他们一样看起来言辞激烈,但却是那么无力。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他们的愤怒,就是一种无能的愤怒。

所以这件事你整体看下来,这件事其实挺荒谬的。
他所生气并非是大家让他唱惊雷。
他生气是因为听众对音乐的审美和认知简直让人失望,让人堪忧,让像他这样的音乐人感到无力,这是一种无能的愤怒。
如果大家的认知永远停留在这个水平,认为强行押韵的诗朗诵加上动次打次的节奏就是音乐的话,那华语音乐的未来是不是就可以预见了。
04
事情虽然是音乐圈的,但绝不仅仅到音乐圈为止。
这两年,携流量倒逼真的行家的行为,还少吗?
音乐圈,有喊麦健将讽刺杨坤“比你所有歌都要火”。
影视圈,有被流量明星击垮的“老戏骨”们:


文学圈、艺术圈,类似的事情一点也不少。
所以你看现在一些选秀节目出来,都不选业务能力最强的了。
为什么?
因为没啥用。
才能低不努力的人携流量,占着绝大部分资源,最后逼得那些有才能的人不得不另谋他图,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观众吃屎。
可能未来的音乐,类似这样的喊麦会越来越多,而华语乐坛已经连着很多年没有能打的作品了。回忆最近几年的音乐,是不是满脑子《学猫叫》,《一人我饮酒醉》或者《惊雷》?
难怪都在喊华语乐坛已死。
可能未来的影视剧,这些演技差的流量明星会越来越多——其实也不是说他们天生演技差,而是他们根本不用心去对待。
李易峰的《动物世界》,已经证明了即使是流量明星,花时间用心打磨也是能把角色塑造好的。
然而更多的流量明星不是这样。
比如某流量明星,明明自己演技一般,但一年接11部剧,很多时候就去露个脸,其他的都靠替身或者后期换脸去完成——这能演出什么来?这不是喂观众吃屎是什么?
然后问起来,就还是“存在即合理”,“艺术没有高下之分”的说辞。
怎么说呢,首先就像上面说的,存在即合理不是这么用的。而且所谓“艺术没有高下”之分,我也不同意。
这太政治正确了,陷入了虚无主义。
如果说所有艺术品都是同样水平的,那谁还去磨练技艺呢?
谁还去精进自己的技巧,让音乐更美,小说更精彩,电影更好看呢?
你必须得承认,同样是电影,《霸王别姬》就是比《战狼》更优秀,即使后者的票房是前者的几十倍。
同样是音乐,《伤城》就是比《惊雷》艺术性更高,即使如MC六道所说,惊雷远比伤城来得火。
艺术品是应该有高下之分的,所以我们才会有各种音乐奖、电影奖,来给各种艺术品评分,而不是完全交给市场决定。
一方面,这给一些慢节奏的小众艺术留下了生存空间,因为如果完全交给市场决定,那市面上只会剩下爽片和爽音乐。
另一方面,这也给艺术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正是人类这几千年来,孜孜不倦地给艺术品分个高下,才逼得艺术家拼命磨练自己的技艺,从而带来艺术的发展,我们才有那么多恢弘的艺术去欣赏。
最后,借用杨坤在微博的评论来结束这一篇文章:
代表如今这个时代的也许是意大利阳台上的鸣奏,也许是北大学生用鲁迅的文章做出的rap,甚至也可以是日本偶像女团冲破偶像边界的《沉默的大多数》。
但绝不应该是《惊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