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书院蓝皮书2023_第5部分:中国中医书院热点专题

2023-06-20 09:53 作者:金方书院  | 我要投稿

第五部分 中国中医书院热点专题

一、中医书院与国家级和地方的中医传承工作室、名医工作室的关系

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国各地纷纷建立名医工作室(站),致力于名中医的经验收集、整理、挖掘、研究和推广应用,成为推动名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和新一代名中医的平台。目前, 全国建有 1016 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4 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以院校教育为主体,师承教育为特色的中医药教育新格局初步形成。不久前,国家中医药局等四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对中医药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一些要求。为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扩容”即是扩大基层人才供给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持续开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到2025 年,为每个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 1 至 2 个传承工作室,培养一批基层人才。

这些中医传承工作室、名医工作室多以每一专家为单元,围绕某一名老中医开展工作, 工作站则是侧重于从疾病角度对名医群体或名医流派经验进行横向整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石学敏认为,近年来中医师承工作颇有成绩,对于中医重点、经典著作的学习和挖掘程度大大加深,中医的学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而且名老中医一生中最宝贵的学术经验,都能通过成立名医工作室(站)等有效方式得到继承。

但是,这些工作室以临床经验传承为主,不具备课程学习和理论授课条件,在这种“师带徒”模式下,学生很难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加强中医理论,尤其是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而且带教往往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教学欠缺。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 随机性比较大。单一的带教,在临床经验传承和发展上也有一定局限性,学生如不能去认真研读经典,突破创新,往往会拘泥于一家一派,因循守旧,陈陈相因,长期持续,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学术的发展 [197-199]。

因此,名中医工作室不仅不能取代中医书院,而且能够和书院互相补充,共同进步。中医书院可以和各级各类中医传承工作室、名医工作室协同育人,书院侧重于强化课程学习和系统临床技能的培训,而名医工作室则为临床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二者相得益彰, 共同进步。

二、中医书院与中医学术多样性

与现代中医药大学不同,中医书院是保留中医学术多样性的种子库和土壤。在发展过程中,书院更能坚持自己的特色。每一所书院都有自己的核心学术和学术特色。

以金方书院为例,金方书院“一个根基,二条主线”学术特点中,“一个根基”指华北国医学院 ;“二条主线”指在施今墨学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薛钜夫医学体系和在刘渡舟学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傅延龄医学体系。金方书院在教学中,中西合参,百家兼蓄,倡

导医疗与教学相辅相成,医德与医术同修并重,在新时代用创新的书院式师承方法培养中医人才。

以厚朴中医三年制临床班实践为例,厚朴把学习分为六个阶段,认、识、知、觉、感、悟。认和识形成了知,这是全世界普遍通行的一种教育,就是意识层面的教育,一个人只要智力水平够都能学医,但是在这个层面你只能学西医,学中医不行,学中医还需要敏锐的觉、敏锐的感,最后能达到一种悟的状态。

再以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为例,医道传承,“医”是全医,是“三医和合”之医,“道”是道统,是中医和中国文化的道统。医道传承项目共分两个阶段,同有班和三和班。为期一年,侧重于医道,重点围绕中国文化及中医进行讲授和践行,培育学人的“为人之道、为学之方”。

总之,中医书院可以保持各家学说的多样性 , 没有理由一定要把各中医书院修剪成同一个模样,都采用同一个模式,传承同一样的学术。

中医真的不能完全照搬西医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做法。人类文明是多样性的 , 疾病是多样性的 , 医学也可以是多样性的。著名医学家、医家教育家张孝骞说 :“疾病是一个小小宇宙 , 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所以,疾病不是一个点状的事物 ;疾病是一个具有多维度的立体的事物, 有多个中心。既然如此 , 所以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切入都有可能产生疗效, 而且常常疗效相近。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学有补土派、温阳派、滋阴派、寒凉派、易水派、活血派、除湿派、化痰派、经方派、时方派的原因,中医书院是保留中医学术多样性的种子库和土壤。

三、中医书院与未来医学教育

中医书院是中医开展中医教育、学术研究、推动文化传承、促进理论创新与提升临证水平的重要阵地。在中医教育史上,中医书院对于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创新,也一直在谋求创新 [200-201]。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展中医书院,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的重要补充。与时俱进,创新中医书院育人模式,建立院校、师承、书院多轨道育人机制,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于中医药教育的创新。

(一)中医书院的转型探索,符合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的发展趋势

中医书院的转型探索,并非只是自下而上的自发性态势,而是符合新时代文化建设以及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的发展趋势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6 年新春,《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发布,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方略 ;2017 年 7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从此有了法治保障。2019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研究中医药工作。2019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国务院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各地各有关部门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形成了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局面。2022 年 3 月 3 日,《“十四五” 中医药发展规划》印发,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策构成了中医药“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的“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等导向和措施,都能够引导中医书院良性、有序发展,与中医教育的书院化转型发展同频共振。

(二)高校书院制的蓬勃发展有助于进一步开创中医药教育的新局面

目前,全国已有高等中医药院校 42 所,设置中医药类专业高等院校 238 所,硕士授予单位 46 个,博士授予单位 17 个,在校学生总数达到 75.2 万人。中医基础课程、经典课程、临床课程建设得到加强,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医类专业逐步扩大到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等专业。但是,由于院校教育期间各类课程较多,学习内容相对大而全,难以因材施教,精雕细刻,培养高端临床应用型人才。我国要建设健康中国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医药人才,现有的中医药人才数量无法满足需求。全国有很多的中医药大学, 虽然有这么多的中医药大学,仍然不能够满足国家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那么就需要有更多的培养机构来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除政府的力量以外,用社会的力量来办中医药教育的中医书院应运而生。做中医书院是对现有大学教育的一种补充,补它所不及。

近年来,随着高校书院制的蓬勃发展,书院制成为当下高校贯彻立德树人宗旨、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探索通识教育的前沿平台,在全国已广泛铺开,中医药高等院校同样也已开展积极探索,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书院、岐黄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扁鹊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岐黄国医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尚真书院、本草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国医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新安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大德书院、复兴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淡安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的伤寒书院、山西中医药大学傅山学院等,都从各自的角度,在书院制育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程旺博士认为 :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现代转型中的自觉探索, 书院制模式有助于更加注重经典、注重师承、注重讲学、注重思维培育、注重名师名医引领等,更好地在教育理念上找到传统与现代、中与西、人文与科技、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的平衡,更好地在教育实践上做到医与教、德与才、经典与临床、学科专业与学科交叉、科学研究与战略研究、学制教育与继续教育、学派传承与理论建构的并重 [202]。

(三)中医书院应当充分借助各种优势,推动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书院应当充分借助各种优势,推动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例如,以培养中医药领军人才为办学目标的王琦书院,致力于将书院打造成为中医药高端人才的培养高地。以在京豫宛培养仲景经方特色人才为建设目标的仲景书院,则定位于推动地域中医事业发展。学者姚鹏宇认为 :在未来的中医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中医书院应当充分借助信息化教育优势,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 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中医药教育。书院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临床医生,更要致力于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医学能力等的中医“全才”,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启迪中医教育,培养综合人才,推动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 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医药事业正处于历史机遇期,加快推动中医药教育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正当其时。中医书院教育既是中医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的补充者、完善者、提高者,又是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的后备军。让我们全体中医教育工作者团结起来,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下,坚定传承发展中医药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牢记使命,开拓进取,传承创新,砥砺前行,推动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引用文献

197.傅文第 . 建设高质量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J]. 医学与哲学 ,2021,42(15):51-54.

198.余曙光, 胡一梅, 李勇, 简胜男. 中医药高等教育守正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 中医教育 ,2020,39(05):30-34.

199.余曙光, 李勇, 胡一梅, 杨帆. 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坚守与变革[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19,21(04):1-4.

200.梁群, 刁冰冰. 互联网+ 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变革[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17(05):142-144.

201.徐婧, 巨兴达. 人才创新培养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基于 12 所中医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分析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29):217-219.

202.程旺.从中医书院渐盛看中医教育发展 [N].中国中医药报,2022-11-14.

203.姚鹏宇.中医书院 :新时代中医药教育的坚守与创新 [N].中国中医药报,2021-9- 20.

主编 :赵鲲鹏

副主编 :孙晓峰 宋文杰 王 超

协编 :彭鑫 张林 宋佳 张思琪

指导 :薛钜夫 傅延龄

中医书院蓝皮书2023_第5部分:中国中医书院热点专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