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紫国的爱情故事
这一单元在原著里占四回篇幅,剧本和电视剧对原著情节、台词的取舍不一样,总的来说,正剧比剧本更胜一筹。
剧本开头是妖怪视角,讲的是妖怪用紫金铃屠杀山上的飞禽走兽,而且目的也是脑洞大开,居然是用来给皇后吃的,编剧真敢写。后面切到了金圣宫娘娘的回忆杀,这段回忆杀在剧本中有两部分:皇后回忆一部分、国王回忆一部分。但在电视剧里只有一部分,就是国王回忆全过程,故事更紧凑。
电视剧开头的国王发皇榜也是剧本情节,把妖怪视角砍掉了,还挺明智的。
原著里,唐僧师徒离开七绝山,走到夏天,又看到一座城池。孙悟空远远看到城头杏黄旗上写着“朱紫国”三个字,还嘲讽唐僧眼神差劲。
朱紫国是一座繁华城市,电视剧直接从师徒四人进城写起。原著里朱紫国的集市是中国风情,电视剧里是西域风情。这无可厚非,因为古代人视野有限,写西域只能仿照中原来写。电视剧里猪八戒吓到了路人,唐僧要他藏起嘴脸,这是原著情节,剧本没写。但原著里不是吓到路人,而是引来了围观群众。电视剧增加的孙悟空看榜细节是剧本写的,原著没有。
唐僧师徒住进外交招待所,原著里孙悟空没有住进正厅,心中不满,剧本和电视剧没有这一段。但剧本里写出了招待所伙食待遇差的细节。电视剧反而表现得像是唐僧主动要求徒弟伙食自理的,把伙食待遇差的问题规避了。张纪中版则是拿这一段大做文章,把招待所工作人员改成了势利小人。
书中写朱紫国国王久不上朝,怎么看都像指桑骂槐地影射万历皇帝。唐僧和国王对话的情节,电视剧做了简化,但还是把唐僧自己留在宫里吃独食的黑点保留了。剧本抹掉了这个黑点。
孙悟空拿食物诱惑猪八戒上街,剧本是照原著写的,但电视剧是照西域风情写的,还设计了猪八戒想吃烤羊腿的喜剧桥段,这在原著是不可能的。老猪就是因为戒了五荤三厌才叫“八戒”的。
猪八戒被孙悟空用皇榜栽赃,剧本是按照原著写的,锦衣卫跟猪八戒纠缠了半天。电视剧简化了情节,只有太监跟猪八戒协商。原著里猪八戒讽刺太监的话被剧本和电视剧删了。
原著和电视剧里,由于孙悟空架子大,太监在孙悟空和国王之间大费周章,反而剧本把这一段简化了,少了很多趣味。
原著和剧本都是孙悟空自己去见国王,电视剧把猪八戒也安排过去当捧哏,且兄弟俩换了西域造型,还给孙悟空设计了小胡子,确实增强了喜剧效果。
原著和剧本里,唐僧都是怕摊事的窝囊废,电视剧改良了不少。
孙悟空给朱紫国王搞了一个悬丝诊脉。其实这悬丝诊脉的道理,和听诊器也差不多,就是用三根细线系在病人手腕上,用手触摸细线,来感知那头的脉搏。
行者即以左手指一一从头诊视毕,却将身抖了一抖,把金线收上身来。厉声高呼道:“陛下左手寸脉弦而紧,关脉涩而缓,尺脉芤且沉;右手寸脉浮而滑,关脉迟而结,尺脉数而牢。夫左寸强而紧者,中虚心痛也;关涩而缓者,汗出肌麻也;尺芤而沉者,小便赤而大便带血也。右手寸脉浮而滑者,内结经闭也;关迟而结者,宿食留饮也;尺数而牢者,烦满虚寒相持也。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症。”
这里的弦、紧、涩、芤等,都是脉象名。分为七表、八里。七表为浮、芤(kōu,浮而中空)、华、实、弦、紧、洪。八里为微、沉、缓、涩、迟、伏、濡、弱。又如强、牢、滑、结等也是脉象名。中医在病人的寸、关、尺三个部位各用浮、中、沉三种手法切脉,合称九候。
据《脉经》、《伤寒九十论》等医书记载的脉象:“浮而滑者宿食”、“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迟而涩,中寒有症结”。“牢为气结”,“数而牢,心中烦满不快”。“六脉皆沉涩而缓,按之无力,乃胃病,非血病也”,“紧而弦,肝虚中寒”。这些都和孙悟空所指的对得上。
剧本和原著中,国王的病都是“双鸟失群”,电视剧改成“双鸟离分”,反而更贴切。剧本和电视剧都增加了国王试探孙悟空的情节,原著没有。
孙悟空叫医官满城药铺买药,医官说:“药有八百八味,人有四百四病。”这个说法,也是有来历的。但不是我国的医书,而是佛经。
《佛说佛医经》称人身中本有地水火风四病,从此四病,起四百四病。旧题宋琼瑶真人《针灸神书》卷三:“人有四百四病,药有八百八般,各有以源道。”这就是借用了佛教的说法,又加以延伸。其实中药何止808种,《本草纲目》记载的药物将近2000种。《中华本草》记载的中药共有8980种。如果加上其他少数民族用药,约有12800余种。808种只是一个好听的说法。
至于是哪四百四病,《孔雀经音义》说:
四百四病,不出冷热二种。冷病有二百二,藉风而起。热病有二百二,藉地而起。地难消故生熟。《十一面经疏》云。四百四病。随四大起。是一一大。各起一百一病。
国王的毛病,现在看就是消化不良,吃了粽子后受了惊,无法消化。孙悟空看了病后,立即搞出了一剂“乌金丹”,猪八戒还笑说:“锅灰拌的,怎么不是乌金?”
孙悟空配的乌金丹,看上去什么锅底灰、马尿,很好笑,其实都是医书里有根有据的,比如第一味药,大黄:
行者道:“你将大黄取一两来,碾为细末。”沙僧乃道:“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行者笑道:“贤弟不知。此药利痰顺气,荡肚中凝滞之寒热。你莫管我。”
大黄是一种重要中药,叶子像蓖麻,根像芋头,也称“川军”。关于大黄的药性,古医书中当然说得很多,但沙僧这段的原文,见于《神农本经会通》卷一“大黄”条和《雷公炮制药性解》。然而原文不是“诸郁”而是“土郁”。土郁是脾胃之气郁滞之症。孙悟空说的,也基本上是《神农本经会通》一些话的翻版。
第二味重要的药,巴豆,也是这样:
行者道:“你去取一两巴豆,去壳去膜,捶去油毒,碾为细末来。”八戒道:“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坚积,荡肺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行者道:“贤弟,你也不知。此药破结宣肠,能理心膨水胀。快制来,我还有佐使之味辅之也。”
这一段话,基本也可以在明滕弘的《神农本经会通》卷二和李时珍《本草纲目》里找到。巴豆,就是巴豆树的果实,形状像豆,治便秘、腹水肿胀等病,有毒。水谷之道路,相当于今天说的消化道。“巴豆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是金代名医张元素的话。其余的,如“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烟去令紫黑研用”,“巴豆大毒味辛热,藏府沉寒坚积结。治之水谷道能通,戒慎方中勿轻设”,“巴豆破結宣肠,理心膨水胀”,都见于《神农本经会通》卷二“巴豆”条汇集的各种医书。
剧本里有这两味药,电视剧删了。
然后药里用到了锅底灰,也是这样。孙悟空说锅底灰又名百草霜,据《本草纲目》卷七:百草霜又名灶头墨,是灶筒和烟炉中的墨烟。“其质轻细,故谓之霜”,“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消化积滞,入下食药中用”。这里治国王的消化不良,正好用到它。
马尿呢?马尿在医书里叫马溺,尤其是“白马溺”,“味辛,气微寒。破症坚积聚”,也是合乎朱紫国王的病情的。所以这几味药,还真有中医上的根据的。当然,孙悟空用的其实不是马尿,而是珍贵的龙尿,这可是宝贝,原著里白龙马都舍不得给。
明代的大医书《普济方》有一个“香墨丸”,记载了一个治疗积食的药方,里面也用到了这几味药:
香墨(半两)、芫花(一两,醋拌炒令干)、川大黃(半两,锉碎微炒)、青礞石(半两)、巴豆(一分,去皮心,压去油)、硇砂(半两)。
为末同研令匀,醋煮糊丸,每服空心,暖干姜汤下五丸。
这里用到了香墨、巴豆、大黄。其实墨的成分是松烟,是松枝燃烧后的炭附着在棚子上,刮下来做成墨锭。锅底灰也是这样,灶底下烧的柴,炭附着在锅底。这两种东西,成分基本上是一样的。香墨丸既然用到了墨,当然也是黑色的。《本草纲目》里“墨”、“釜脐墨”、“百草霜”,都是放在一起的,药性都是味辛温无毒的。况且“墨”,《本草纲目》说又名“乌金”。所以“乌金丹”,恐怕就是从香墨丸之类的丸药改编出来的。
孙悟空制完乌金丹后,文武百官问用什么药引子吃药。书中这一段,也很有意思。
行者道:“药引儿两般都下得。有一般易取者,乃六物煎汤送下。”多官问:“是何六物?”行者道:“半空飞的老鸦屁,紧水负的鲤鱼尿。王母娘娘搽脸粉,老君炉里炼丹灰,玉皇戴破的头巾要三块,还要五根困龙须。六物煎汤送此药,你王忧病等时除。”
对于这些凡人来说,王母娘娘的搽脸粉、炼丹灰、玉皇的头巾,根本没处弄。紧水负的,就是在急流中游的。在急流中游的鲤鱼尿和在半空中放的老鸦屁,随撒随散,又上哪弄去?所以这根本就是出难题。
剧本和电视剧都没说这段,直接跳到无根水。
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水泉井》:“出甃(zhòn,井壁)未放曰无根。”大概就是刚从井里舀上来,不要久放的水,大概久放的话,里面的矿物质会沉淀。不管如何,对无根水的理解,朱紫国官员和孙悟空是明显不一样的:
多官道:“我这里人家俗论:若用无根水,将一个碗盏,到井边或河下,舀了水,急转步,更不落地,亦不回头,到家与病人吃药便是。”行者道:“井中河内之水,俱是有根的。我这无根水,非此之论,乃是天上落下者,不沾地就吃,才叫做无根。”
其实官员的理解是接近医书的。除了不落地、不回头有些巫术意味,舀了水立即回家给病人吃药,这个其实就是不久放的意思(当然久放和不久放是不是真有药效上的区别,不在讨论范围)。翻遍了医书,似乎就没有无根水是雨水的说法。当然,那个药引子其实是龙王的口水,很香。古人认为龙的口水是香的,抹香鲸的分泌物就被古人称作“龙涎香”。
金圣宫娘娘在剧本和电视剧里都是直接被一阵风掳走,但原著里是赛太岁以全城百姓的性命相要挟,逼国王忍痛割爱的。国王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台词在电视剧里有所保留,剧本里却没有,要知道,这是本单元的点睛之笔!
原著和剧本里,赛太岁是经常派兵到朱紫国抢劫的,这一次又派先锋来了,但被孙悟空打跑,从而点燃了两边的战火。电视剧删了这个背景设定,一切情节都为救回皇后服务,赛太岁也彻底成了憨憨。
剧本后半段节奏很赶,孙悟空见到有来有去直接下杀手,跟皇后的对话也省略了,碰到烟火沙的情节跟第一次偷金铃的情节合并,关于金铃“惧内”的对话也删了,怎么看怎么像在赶进度。
电视剧相比之下就好很多。删掉孙悟空初次遇到烟火沙的情节,增加金圣宫娘娘视角,增加紫阳真人的戏份,再通过娘娘之口让孙悟空知道赛太岁有法宝。故事细节足,也很连贯。只是关于金铃的对话改得跟紫金红葫芦没区别,有点可惜。原著和剧本里,孙悟空编的瞎话都是国王换了皇后,电视剧里孙悟空编的瞎话是国王死了。原著和剧本中,孙悟空变的有来有去都穿帮了,后来变成了狐狸精侍女,电视剧估计是为了省演员,孙悟空没有穿帮,一直在冒充有来有去。
原著里,孙悟空叫阵叫了一晚上,第二天照样吊打赛太岁。剧本和电视剧都改成赛太岁直接迎战。
赛太岁是观音的坐骑金毛犼。观音骑犼是中国人的一个创造。印度并没有观音骑犼的形象,甚至“犼”这个字,在《大藏经》里都没有。文殊、普贤一个骑狮、一个骑象,无论雕塑、壁画,看上去都是很和谐的。观音地位上升后,与文殊、普贤鼎足而立。一些说法认为,观音有三十三像,会变化出各种各样的像显现在世人的面前。例如“龙头观音”,就是观音骑一条龙;“鱼篮观音”,就是观音提一个篮子,里面有一条大鲤鱼;“蛤蜊观音”,就是观音在蛤蜊(一种软体动物)里站着。不过,虽然龙、鲤鱼、蛤蜊都是动物,但和青狮、白象摆在一起都不合适。龙的身子未免太长,鲤鱼在“鱼篮观音”像中不是坐骑,蛤蜊又实在太不庄重。所以一定得需要一种陆地走兽,才能和青狮、白象相配。三十三像观音中还有一种,叫“狮子吼观音”,又称“阿摩提观音”“阿么䶝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阿么䶝法》里说:
三目四臂,乘白师子座,头向左膝下。首戴宝冠,以白莲花严饰前。二手执凤头箜篌。左一手掌摩竭鱼,右一手持吉祥鸟白色。左足屈在师子项上,右足垂下,严以天衣缨络。通身光焰面貌慈悲。
这个观音骑一头白狮子,倒是能和青狮、白象协调。可是又和文殊菩萨的狮子重合了。于是人们就在“狮子吼观音”的“吼”字上做文章。把“吼”字改成一个动物的名字。最方便的办法就是换偏旁,把“口”字旁换成“犭”字旁就行了。
这还是负责任的改法,有的书懒得改,直接写成“吼”,说这种动物就叫“吼”。简本《西游记传》,就写作“金毛吼”,介为舟禅师有诗《题云中坐吼观音像》。屾峰宪禅师题观音图,专门注明“骑吼,有善财”。
但是“犼”这个字形,已经被另一个意思给占住了,《集韵·上厚》:“犼,北方兽名,似犬,食人。”这个犼,是像狗的。无独有偶,民间传统形象的狮子其实也是像狗的,古代的狗、犼、狮子造型颇有渊源。
既然犼是从“狮子吼”这个词改造来的,就不能把它画得和民间那种造型像狗的狮子一样,否则就和文殊的青狮重复了。所以民间给它稍微做了一下改动,比如嘴长一点,脑袋改成一个龙头,尾巴改成一条鱼尾。但是无论怎么变,像狗一样的狮子的身体永远是不变的,有的甚至干脆就是一头大型狮子狗。现在留下来的很多明代骑犼观音像,全都把犼塑造成大狮子狗的样子。
同样是狮子狗,观音的狮子狗素质可比文殊的太监狮子狗差太多了。文殊的狮子狗害死国王是佛门授意的,且生活作风没有问题(当然也有自身条件的局限),而观音的狮子狗却是在没有接到官方任务的情况下偷听了项目计划,假借佛门名义钻空子,假公济私满足不正当需求,屡犯生活作风问题,还摊了很多花季少女的人命,金圣宫娘娘属于幸免于难,否则,下场还真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