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道塾·旧文新发 | 朱建华:美国《黑带》杂志与李小龙真功夫革命

作者:朱建华 原载于《搏击》2007年第4期
美国《黑带》(BLACK BELT)杂志是一个在世界武坛具有强大公信力的专业媒体。
为了证明李小龙的出类拔萃,龙迷往往会以“李小龙曾被评选为世界七大武术家”来举例加以佐证。
那么,李小龙曾被谁评选为世界七大武术家?
答案是《黑带》杂志。
那其实已经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的事情了,但是人们就是津津乐道。
或许不为更多人所知的是,李小龙及其创立的截拳道,与《黑带》杂志的人和事,在其生前逝后,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深厚的渊源。
比如说原《黑带》杂志主编、《李小龙技击法》的整理编写者水户上原先生就是李小龙亲传弟子;比如说李小龙是出现在《黑带》杂志封面上频率最高的武术界风云人物之一;比如说李小龙的两大名著《李小龙技击法》《截拳道之道》是目前由《黑带》杂志出版社出版,并自出版以来至今仍然畅销全球的经典武学名著。通常,《黑带》杂志武术出版物按国别或武术派别来分类商品,其中唯一以武术家个人名义单列分类的只有李小龙;比如李小龙曾先后两次入选黑带群英殿,1999年更被评选为“世纪十大武术家”之首——这比所谓世界七大武术家显然要风光许多等等。
本文将首次专题介绍《黑带》自1967年以来对于李小龙创立截拳道、挑战传统武术、引导武坛真功夫革命的强力推介和支持的史实。
从某个程度上可以说,正是《黑带》杂志的权威宣传、评介和公正支持,才使得当时被传统武术界人士视为“异端”和“叛逆”的截拳道真正在武术界得以确立并获得公认,而李小龙更是有效地借助了《黑带》这个不可多得的媒体平台,在专业领域内淋漓尽致地发出了龙的武术革命最强音,有力地推动了截拳道武学思想的广泛传播,从而在世界武坛和各国武术家、武术爱好者群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与当时各种相对先进的武术思潮和实践潮流相互激荡,最终深刻地触动和引发了世界性的真功夫革命,形成今日以全接触自由搏击和MMA竞技为主流的现代武术发展大格局。
一、1967年:“加藤”的中国功夫
1966年6月,李小龙获得机会参加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投资的一部26集电视连续剧《青蜂侠》的演出,它是李小龙进入美国影视界的处女作。在这部电视剧中,李小龙饰演男主角“青蜂侠”的助手兼司机“加藤”,以高强武功与青蜂侠一起惩奸锄恶。
《青蜂侠》1966年9月9日在美国首播直至1967年7月14日停播为止,由于李小龙出色的表演加上眩目的真功夫,风头常常劲压男主角,而受到广大电视观众和专业人士的格外青睐,获得普遍好评,由此李小龙在美国电视观众中一夜成名。
自此后,不仅有许多美国片商陆续邀请李小龙在多部影视剧中客串演出或担任武术指导,为李小龙日后决定全力投身武术演艺事业,最终龙腾香港,名扬天下打下伏笔,更通过电视剧的高效传播,引起了美国人,从普通电视观众到武术界专业人士对于“加藤”所使出的快如闪电、一击必杀的中国功夫产生的浓厚兴趣。李小龙让当时只知道空手道和跆拳道的美国人了解到原来世界上还有厉害的中国功夫,空手道源自中国功夫。
顺应此种热潮,《黑带》派遣杂志记者麦克斯韦波纳德(Maxwell Pollard)专程在洛杉矶振藩国术馆采访了李小龙,并于1967年10月号、11月号分两期长篇连载《“加藤”的中国功夫》专访文章。
在连载文章中,该记者写下了他对李小龙功夫的直观感受,指出李小龙的功夫动作“就像一只豹子发动攻击和反击,为捕获猎物潜步接近,并发出力度强劲的重拳。有时,他快速侧踢对方膝胫,标指攻击眼睛,同时不失时机地采用肘击和膝撞……动作精确无暇、干脆利落,是一位无与伦比的格斗家”。[注一]
面对记者,李小龙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先进的革命性武术观点和超前的训练理念,并亲自与他的弟子李恺现场演练,对比展示了与传统武术截然不同的截拳道科学的技战术特点。杂志正式刊文时,还配上了多幅李小龙在各种场合与另外两位亲传弟子黄锦铭、伊鲁山度演练的截拳道技术演示图照,较完整地展现了截拳道的全接触实战训练体系和风格特征。
在11月号《黑带》连载中,李小龙更首次正式在媒体上公开了自己独创的武学体系,正式公布其英文名称为“JEET KUNEDO”,同时加以阐释其为“TheWay of Intercepting Fist”(翻译为中文即“截击拳法之道”),从而成为截拳道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通过与记者长谈,李小龙相对温和地批评了传统武术的形式化弊端,认为无论功夫、空手道还是跆拳道等,都是“以非整体的拳法结构作为基础的”,那些固定的套路和形式化的对打无法适应活生生的变化万千的真实搏击。正因为如此,李小龙拒绝记者将截拳道当作一套新的拳法体系或固定门派来看待,因为截拳道是没有规则限制的,它只是每个练习者自我表达的基础。李小龙还重点介绍了截拳道的“三要素”理论和“雕像说”理论,指出截拳道就是“用最少的动作及体能消耗直接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我的功夫没有秘密,我的动作是简单、直接、非传统的”,而截拳道的修行,就如雕刻一尊雕像,不是不断地添泥加料,“日益增加”,而是不断抛弃不必要的东西,“日益减少”,直至能够无限制地、本能地自我表达。
有趣的是,采访途中,当记者听李小龙介绍截拳道“三要素”,要求李小龙详细解释“直接”一词时,“几乎就在这句话脱口而出的同时,李小龙的钱夹子飞了起来,出于本能的反应,波纳德立即站起来抓住了它。李小龙说‘这就是直接。你凭着本能感觉行动,没有浪费时间。你只是站起来抓住了钱夹——你没有先蹲下来,嘀咕着摆出马步或做一些传统的动作。如果你那样做,你就抓不住钱夹。换句话说,如果有人要侵犯你,直接向他出拳攻击,不要做多余的、复杂的动作!否则,你就会被彻底打垮。如果是真正的街头格斗,你漂亮的衬衣早就被人撕成碎片”’。[注二]
李小龙此种即兴地生动活泼地阐释拳学理论的方法,正是截拳道所强调的启发式教学法——不是盲接给予学生现成答案,而是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给这位《黑带》记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二、1968年:李小龙的训练方法
1967年,《黑带》在10月和11月号连续两期连载推介李小龙功夫和武学新思想,由于李小龙观点大胆超前、新颖犀利和极具突破性,引起了《黑带》读者,特别是一些传统武术界专业人士的强烈反响或反弹,赞同者有之,猛烈质疑者更是不乏其人。一时间,李小龙完全被置于武术界舆论风暴的风口浪尖之上。
例如加斯堡空手道会空手道教练保罗·阿尔直接致信《黑带》强烈质疑李小龙。他写到:
“亲爱的李小龙先生:我是一名空手道教练,我曾拜读过你在《黑带》上所写的文章,对于阁下文中的观点,我毫不赞同并且反感。
你在文章中说,空手道只注重形式,并不实用。这种话听进来极似只学了五六个月就以武师自居、到处吹牛行骗的那种人的腔调。同时,我敢肯定你对套路的认识十分浅薄。我可以随时提出一百个论点来反驳你。”
然后他在信中一口气列举了六点来反驳李小龙,其中在第二条他尖锐地写到:
“阁下与助手串通好的所谓‘寸劲拳’表演,简直就是骗局。如果把那张助手后摔时坐倒的椅子拿走,就算助手胸前没有拳靶保护,李先生的‘寸劲拳’不过把助手‘推’开几英尺罢了,这种把戏,我也能随时表演。”
对此,李小龙回信给予公开答复:
“我的观点是针对某些中国武术的传统流弊。如果你所学的武术并非花巧不实或呆滞刻板,那么你完全不必介意我的言论,并为此懊恼。另一方面,我并无五六个月的空手道学习经历,事实是我从未学过空手道。
不过,我和我的助教们,倒确实收过一些曾学过空手道的学生……用不用椅子并非‘寸劲拳’的关键问题。事实上,许多空手道界极负盛名的人士都可以告诉你——‘寸拳’是‘击打’而非‘推开”’。[注三]
就这样,李小龙不得不在《黑带》杂志上连续多期答读者司,面对赞赏或抨击,连消带打,笑傲江湖,但是仍然意犹未尽。


1968年,《黑带》杂志年刊《BLACK BELT YEARBOOK》紧接《“加藤”的中国功夫》文章主题,应读者强烈要求,再次发表了李小龙专文《李小龙的训练方法》(TRAINING METHODS OF BRUCE LEE),更加系统地介绍阳阐释了李小龙的崭新武术创见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术训练科学模式,为初创的截拳道的确立和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当其时,尽管《黑带》杂志旗帜鲜明地支持李小龙,积极鼓吹武术新思潮,但是,李小龙超越时代的激进言论和行为,还是被美国传统武术界毫不犹豫地打上了“大逆不道”和“狂妄自大”的烙印,开始或明或暗地全面封杀、抵制李小龙。此前以能邀请到李小龙担任各种传统武术赛事嘉宾为荣的组织者们,纷纷拒绝与李小龙再拉上任何关系。
此时,除了“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肯波空手道宗师埃德·帕克等少数虽然并不一定认同李小龙激进言论,但是真正理解李小龙对于武术爱之深、痛之切心情的武坛挚友,仍然一如既往地支持他之外,李小龙为他的武术改革言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受到了空前的孤立。
三、1971年:从传统空手道中解放出来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李小龙回到香港,开始全力进军影视界,利用现代影视传播媒介实践其在全世界弘扬中国功夫的理想。斯时,视武术为终生事业的李小龙,尽管其职业重心已经转向影视,但是其终极目标的核心始终是武术。
因此,在投身影艺的过程中,李小龙从未丝毫放松截拳道的研修及体系的精简、雕琢。1971年左右,因为训练不慎导致腰伤卧床半年之久的李小龙,亦在书海中遨游了半年,期间所记的武学笔记,垒起来足有半尺之高。
这次意外的训练伤害,对于李小龙一方面是祸,一方面是福——正是这难得的半年时间,给予李小龙充足的时间反思和检讨他的武学思想、完善他的截拳道体系。
其间,号称“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的印度圣哲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对于李小龙的武学思想产生了通透彻悟般的影响。克里希那穆提“主张真理纯属个人的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
他曾宣称“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一窥究竟”。有评论者认为,克氏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主旨在于“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才可以。
他一直强调自我觉察(觉知)以及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制约的必要。他一直指陈‘开放’的极度重要,因为‘脑里广大的空间有着无可想象的能量’”,“因此佛教徒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徒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道道地地的‘禅’师”[注四]。
李小龙作为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禅宗、道家哲学思想之三味的学者,在遭遇克里希那穆提完全彻底破除形式、消灭权威的空灵思想之后,犹如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武道境界发生了超然飞跃。

建立在“阴阳”和“空无”之“道”上的截拳道拳学核心基础,虽然其哲理本质上与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核心一致,且李小龙一直鼓吹的也是破除武术传统枷锁,强调自我发现,但彻悟之前的李小龙和彻悟之后的李小龙的区别在于:
前者更多的是理论上的开悟,但现实中仍然时时受到诸如刻意谋求创立自我独立的科学武道体系、不能完全抛开在武术界所获得的声誉等的羁绊,理论上的空灵和行动上的茧缚纠缠不清;
后者则是李小龙武道实践层面上的彻悟和解放——克里希那穆提思想在李小龙对于“自己制造而又深陷其中的结构”争取真实而彻底的行动,以及采取不计后果的彻底的革命的临界点上,给予了李小龙最后的智慧和勇气——这意味着李小龙已经向武道上一切的人为努力告别。
由此,李小龙的武学思想和武道实践开始迈向澄澈、开放和自由,其武术之道亦由此获得解放和升华,并就此突破了固定的或独立的体系、门派、国别等种种外在人为束缚,再也不能简单地归属于哪一种特定武术体系,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成为世界性武道,真正达到了李小龙自己所期望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自我表达的武道最高境界。

1971年,彻悟的李小龙将自己的武学心得于当年9月的《黑带》杂志上发表出来,这就是李小龙经典武学雄文《从传统空手道中解放出来》。
文中,李小龙严厉抨击了传统武术固定形式和陈旧观念,对于武术练习者的自我人性的压制和束缚,以及对于流动的、充满生命的、不可限定的武术真理的反对,认为“当一位习武者被禁闭于一种限定的武术风格时,他就不能够自由地表现他自己”,同时更尖刻而毫不留情地指出任何一种自我封闭的传统武术“无论它怎样地充满聪明与才智,它实际上是人类前进的障碍物”,而这些传统武术的传播者和练习者不过“全都是绝望泥潭之中的挣扎者”而已。他们只是在用固定、僵化的体系结构,不断肢解和封固原本流动的武术生命本体,不断磨灭自我人性的光辉。
为此,李小龙强调“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经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重要得多,也更有价值”,一个人要从传统中获得自我新生,就必须从传统固定模式中解放出来,而截拳道就是一种自我解放之道,“它可以充当习武者自我检验的镜子”。
在这篇堪称石破天惊的、公开挑战传统武术的檄文中,李小龙进一步阐释了截拳道:
“从字面上讲,‘截’就是拦截或阻截;‘拳’就是拳法;‘道’是指普遍的规律方法或最终的实现方式。截拳道的基本概念就是:拦截拳法之道”[注五]。
为了避免人们重蹈将截拳道当作传统形式化门派的覆辙,李小龙在文章中特别强调:“截拳道只是个名称罢了。”
换言之,与传统武术将自身视为从习者最后的武术真理不同,截拳道并不是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者的武术真理或新的形式化门派,而只不过是李小龙引导截拳道后学者发现自我、探究武道真理的指路路标和借假求真的桥梁,一种“得鱼”即可“忘筌”的“筌”罢了。
这期《黑带》杂志首次刊登了采用中国传统书法隶书书写的“截拳道”中文名称,同时展示了李小龙与他的弟子黄锦铭等在郊外进行踢打摔拿全接触实战训练的技术图照——全接触实战训练和类似MMA的格斗方式,在今日也许已经成为常态,但在当时,却是饱受传统武术卫道士攻击的“异数”。

上世纪70年代初,这篇完全l可以纳入世界武术发展史的经典武学文献《从传统空手道中解放出来》一出,立刻一石激起千尺浪。李小龙当年所传达的武道思想,虽然在当今世界武坛已经作为主流根深蒂固,但在当时却犹如原子弹爆炸般,引发了美国武术界乃至扩展到世界武坛的长久的争议,余波至今未息。
所谓无破不立,在激烈的新旧思想交锋、碰撞之中,李小龙的武学理念逐步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支持者越来越多。
当年就有《黑带》读者发表读后感说,“李小龙关于截拳道的文章确实让我震惊。用文学化的手法表达,虽然缺乏技术准确性,但他成功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
“李小龙说出了心里话,我喜欢截拳道”[注六]。
毫无疑问,当我们穿越时空来对比,可以发现,正是李小龙的革命性改革言行和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武坛的思想大解放,从而极大地激发了饱受传统束缚的武术家们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激情和原创力,最终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世界武术真功夫的革命。
为了坚持真理,决不妥协低头,或许,这正是龙的精神中最值得赞叹的人格风骨。

四、2006年:向世界继续推介李小龙截拳道
时光飞逝,李小龙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三十多年,但是,龙的精神以及龙的武道,仍然在方方面面深深地影响着世人,影响着世界武坛。
在李小龙截拳道世界传播过程中,随着原始截拳道和截拳道概念之争的泛起,随着人们对于“什么是截拳道”的各说各话的种种争议的起起落落,人们关于在这新的世纪如何正确地认识、整体地理解、传承李小龙截拳道,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时代需求之下,有迹象表明,《黑带》杂志和美国李小龙教育基金会正在开始合作,在截拳道的正本清源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6年,45周年纪念刊,并且是其首期电子版杂志中,《黑带》杂志再次专题鼎力推介李小龙截拳道,我们或可将之视为《黑带》杂志向世界继续推介李小龙截拳道的一个序幕。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惊喜。
[注四]相关克里希那穆提思想及评介的文字来源于:克里希那穆提中文网
[注五]摘译自美国英文版《DearBruce Lee》(《亲爱的李小龙先生》)
[注六]摘译自美国英文版((DearBruce Lee))(《亲爱的李小龙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