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第四节 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是共生的
第四节 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是共生的
一、无产阶级民主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是两个互相衔接而又有某些差别的民主阶段,是两种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国家制度,即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民主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这两个发展过程,是由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所经历的两个时期决定的。无产阶级民主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制度。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成熟不同的两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列宁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也意味着,从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政权开始,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出现,这期间要经历两个时期:一是过渡时期,即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时期;二是社会主义时期。与此相应,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所争到的民主,也要经历两个形态:一是无产阶级民主;二是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的民主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列宁认为,巴黎公社的民主制和苏维埃民主制,就属无产阶级民主。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说,巴黎公社的民主制,标志着“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民主”【1】,这是越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框子”、“开始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相联系的”民主。【2】关于苏维埃民主制,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当前任务》一文中,明确指出:苏维埃民主制,即“无产阶级民主制”,“是向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和使国家职能开始消亡的条件的过渡”。【3】在这里,列宁已区别了“无产阶级民主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制”这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只存在于过渡时期,这也就是说标志着这段时期
【1】【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6、257页。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4页。
结束的社会主义社会阶段,从理论上讲,不存在着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到了这个时期,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个时期还需要国家,这是因为它“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它实行按照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这也就是说,存在着形式上的平等、事实上的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权利”,这就需要一部分人服从另一部分人,需要迫使人们服从的强制机关,需要保卫“按劳分配”这种形式上的平等、事实上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权利”,这就需要国家。尽管列宁认为这时期的国家是镇压职能正在消亡的非政治国家,但国家存在这事实,决定了在这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形态的社会主义民主也就不能不存在。作为国家形态的民主是与国家共始终的。
无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发展的两个阶段。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来说,无产阶级民主只是过渡性质的民主,即从资本主义民主制向社会主义民主制过渡的民主,因而具有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这决定了无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其内在共性。主要体现为:(1)具有共同的领导力量。无论是无产阶级民主制还是社会主义民主制,作为国家制度,其领导力量都是无产阶级。(2)具有共同的本质。无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都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即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并成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民主。(3)具有共同的目标。无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过程中经历的两种民主形态。因此,这种民主具有共同的目标,即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这些共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转化的历史必然。
但是,另一方面,无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由于无产阶级革命专政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状况的差异,决定了与这两个时期相应的无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点。这主要体现为:(1)任务不同。无产阶级民主存在于多种经济成分、阶级斗争依然存在的历史时期,所以,无产阶级民主制的主要任务,就是改造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剥削阶级,解放生产力。而社会主义民主存在于阶级已经消灭的历史时期,所以,社会主义民主制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护和巩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2)民主与专政相互地位和结构的不同。无产阶级革命专政时期的政治特点,即几个阶级并存,阶级斗争依然存在,决定了无产阶级民主制的主要任务是镇压剥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页。
阶级的反抗。所以,在民主与专政的相互关系上,专政的任务较重、较突出。而在社会主义民主制下,“阶级已经没有了,因而也就没有什么阶级可镇压了”。【1】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任务是扩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完善民主制度。(3)民主的发展成熟程度不同。这主要体现在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民主的形式和民主的内容上,如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程度、选举的形式、政府管理的民主化程度等。
以上所说的“社会主义”是“理论社会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因而,与“无产阶级民主”相区别的“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理论社会主义民主”。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现实社会主义”是在落后国家实现,因而与“理论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差距,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衡量,“现实社会主义”实际上仍处于“过渡时期”。对此,列宁以及后来的斯大林都有一定的认识和说明。这也就意味着,现实社会主义民主,从确切的含义上讲还不能叫社会主义的民主,而是趋向社会主义的民主的无产阶级民主。根据中国共产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56年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中国社会已进入社会主义。但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确认目前的中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而社会主义民主制也还是初级的,需要健全和完善。只有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成为高度完善、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
二、无产阶级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谈到苏维埃民主时指出:“对工人和农民来说,苏维埃制度是最高限度的民主制,同时它又意味着与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决裂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型民主制的产生,即无产阶级民主制或无产阶级专政的产生。”【2】在这里,列宁把无产阶级民主制看作为与资产阶级民主制完全不同的、新型的民主制和最高限度的民主制。无产阶级民主是新型的民主这一命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无产阶级民主制是确立在实现社会解放基础之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实现是以政治解放为基础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打碎封建统治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各阶级成员在政治上获得平等的政治权利,实现了政治民主。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所确立的依然是私有制社会,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和政治民主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私有制下的生产关系,因而,这种政治解放和政治民主,是以社会生活依然存在奴役和剥削关系为前提的。这一
【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8页。
现实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存在着严重的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最终不得不成为一种形式化的虚假民主。无产阶级民主制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不仅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且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从而使人从奴役和剥削关系中解放出来。“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1】“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利”。【2】因此,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所确立的无产阶级民主制,不仅使人们在政治上享有平等的权利,而且在经济上摆脱奴役与剥削的关系。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时就指出:巴黎公社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3】,即把“劳动从垄断劳动者自己所创造的或是自然所赐予的劳动资料的那批人篡夺的权力(奴役)下解放出来的政治形式”【4】。因此,无产阶级民主制与资产阶级民主制是确立在完全不同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基础上的。尽管无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废除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同时,完全消除形式上平等与事实上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权利,但革命使广大劳动者摆脱奴役和剥削关系这一事实,足以使无产阶级革命所确立的民主制成为最高限度的民主制。
第二,无产阶级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但从民主的历史演变来看,从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到当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都属于少数剥削阶级的民主。无产阶级革命所实现的无产阶级民主“在世界上史无前例地发展和扩大了的正是对绝大多数居民,即对被剥削劳动者的民主”【5】。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赋予了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平等权利,但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归少数人占有,绝大多数人在经济上依然处于被剥削地位,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无法真正行使已获得的政治权利,也无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成为主人,因为,在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自己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反,无产阶级革命所确立的是以消灭私有制,并用公有制来代替为核心任务的社会,因此,在这个社会中,生产资料主要归社会所有。公有制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人。人们在成为社会生产主人的同时,也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这就意味着,在无产阶级民主制下,广大劳动群众不仅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5,26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5页。
【5】《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3页。
而且有行使这些民主权利,成为国家主人的社会经济基础。正是在这意义上,列宁认为,“苏维埃民主或无产阶级民主在世界上第一次把民主给了群众、劳动者、工人和小农。世界上从来没有过象苏维埃政权那样的大多数人民的国家政权,实际上是大多数人民的政权”。【1】
第三,无产阶级民主是能最终得以真正实现的民主。无产阶级国家与资产阶级国家的根本区别在于,确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归广大劳动者掌握。这就意味着无产阶级国家的广大人民是能够通过国家政权,实现“大多数人的统治”的真正的民主。列宁在比较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民主差别时说:“总的说来,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议会制同苏维埃的或无产阶级的民主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把重心放在冠冕堂皇地宣布各种自由和权利上,而实际上却不让大多数居民即工人和农民稍微充分地享受这些自由和权利,相反地,无产阶级的或苏维埃的民主则不是把重心放在宣布全体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上,而是实际保证那些曾受资本压迫和剥削的劳动群众能实际参与国家管理,实际使用最好的集会场所、最好的印刷所和最大的纸库(储备)来教育那些被资本主义弄得愚昧无知的人们,实际保证这些群众有真正的(实际的)可能来逐渐摆脱宗教偏见等等压迫。苏维埃政权应坚定不移地继续进行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即在实际上使被剥削劳动者能够真正享受文化、文明和民主的福利。”【2】从这里可以看出,由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是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并且保证人民利益的实现,所以,在无产阶级国家,民主不会陷人理论和实际的尖锐的矛盾。实际的政治生活不是否定理论的权利,而是保证民主权利的实现。因此,无产阶级民主是能最终得以真正实现的民主。
第四,无产阶级民主是趋向最高类型民主的民主。在阶级社会中,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使民主成为绝大多数人的民主,而且将民主置于没有阶级、没有暴力镇压社会基础之上。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的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也是最后类型的民主,将随着镇压职能日益衰弱的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并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形成创造条件。无产阶级民主是“向社会主义民主制和使国家能开始消亡的条件的过渡”。【3】因而,从整个发展来看,它是趋向最高类型民主的民主。这种趋向性决定了它与资产阶级民主制相比具有历史的先进性和进步性。列宁认为,作为向社会主义民主制过渡的无产阶级民主,一开始就具有
【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4页。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5页。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4页。
社会主义性质。1918年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指出:“苏维埃民主制即目前具体实施的无产阶级民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就在于:第一,选举人是被剥削劳动群众,没有资产阶级;第二,废除了选举上一切官僚主义形式的手续和限制,群众自己决定选举的程序和日期,有撤销被选举人的完全自由;第三,建立了劳动者先锋队的、即大工业无产阶级的最优良的群众组织,这种组织使劳动者先锋队能够领导最广大的被剥削群众,吸收他们参加独立的政治生活,根据他们亲身的体验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因而是空前第一次使真正的全体人民都学习管理国家,并且开始管理国家。”【1】
三、历史任务体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无产阶级专政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所承担的历史任务,是其基本实质的具体体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有以下三项:
第一,领导劳动群众去推翻资产阶级和完全粉碎资产阶级的一切反抗,并在新形式的阶级斗争中,逐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在革命之后,任何临时性的国家机构都需要专政,并且需要强有力的专政”。【2】同样,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后,也需要这种强有力的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作为一种阶级专政,和其他阶级专政一样,首先都是一种暴力统治。“专政就是不受限制的、凭借暴力而不是凭借法律的政权。在国内战争时期,任何获得了胜利的政权都只有实行专政。但是问题在于,有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一小撮警察对人民的专政,也有绝大多数人民对一小撮暴徒、土匪和篡夺人民政权的人的专政”。【3】显然,无产阶级专政属于后者。在阶级斗争表现为国内斗争时期,专政则直接表现为暴力镇压,但一个新的阶级已掌握政权,专政则表现为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实行政治统治。由于“任何国家都意味着使用暴力”【4】,所以,通过国家机器实现的专政也具有暴力性质。
无产阶级专政作为一种暴力统治,在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规定下,主要有双重任务:一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粉碎一切反动阶级的反抗,确立并巩固无产阶级政权;二是利用国家政权,在进行新形式阶级斗争的同时,积极为消灭阶级创造条件。“这就是说,只要其他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还存在,只要无产阶级还在同它们进行斗争(因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无产阶级的敌人还没有消灭,旧的社会组织还没有消失),无产阶级就必须采
【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8页。
【3】《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86页。
【4】《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09页。
用暴力措施,也就是政府措施;如果作为阶级斗争和阶级存在的基础的经济条件还没有消失,那末就必须用暴力来消灭或改造这种经济条件,并且必须用暴力来加速这一改造的过程”。【1】
无产阶级专政所承担的这方面历史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不实行这种强有力的专政,即对资产阶级和各种反对势力实行统治,“不仅社会主义变革,面且彻底的民主改革都是不可想象的”。【2】而没有这两方面的变革,无产阶级政治统治就无法从根本上得以巩固,也无法推进过渡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发展。
第二,推进无产阶级国家民主制的建设和完善。无产阶级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后者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因此无产阶级专政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就是无产阶级的民主。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和形式决定了无产阶级专政在整个过渡时期,除了对反动阶级实行专政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任务,即推进无产阶级民主制的建设和完善,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只有吸引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政治生活,无产阶级专政才能获得广泛面牢固的社会基础,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因此,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就认为,要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就必须实现这种国家政权。这种新型国家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列宁列举了十项历史任务,其中五项与推进无产阶级民主制的建设与完善有关。这五项是:(1)联合被压迫阶级中最活跃、最积极、最觉悟的部分,即联合这些阶级的先锋队。他们应当用事实而不是用理论去教育全体劳动人民自动参加国家的管理工作。(2)使整个国家政权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同群众的联系比过去的民主制形式更加密切。(3)实行更充分的民主制,减少形式主义,使选举和罢免更简便易行。(4)在民主制问题上,应当把重心从形式上承认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穷人和富人的形式上的平等,转到使被剥削的劳动居民实际上享有自由(民主)。(5)要进一步发展苏维埃的国家组织,就应当使每一个苏维埃成员除参加苏维埃会议外,都必须担负管理国家的经常工作,然后逐步吸引全体人民参加苏维埃组织的工作(在服从劳动者组织的条件下)并担负管理国家的职务。【3】在这里,列宁把民主制的建设和发展看作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要求,因此对民主建设给予了极大的重视。马克思主义一向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没有民主也就没有专政;同样,没有专政,民主也就无从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94页。
【2】《列宁文稿》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5页。
【3】《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0~141页。
谈起。这也就意味着,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除了粉碎一切反对势力的反抗之外,还必须充分发展无产阶级民主。
第三,组织和发展经济建设,建立新的经济关系。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仅有暴力的一面,而且还有组织和发展经济建设的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组织和发展经济建设这一面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实质。这是因为:(1)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暴力镇压的职能虽然还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是,它同剥削阶级的国家已根本不同。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专政是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因而,专政的面和范围已大大缩小;而且这种专政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无产阶级民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而是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确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后,才开始确立和发展的。因此,无产阶级专政,除了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粉碎一切反动阶级的反抗之外,还要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发展,只有这样,无产阶级专政才有巩固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要求无产阶级在成为统治阶级之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3)无产阶级专政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政治形式。这种过渡是全面的过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经济发展是实现这种过渡的关键因素。因此,作为过渡政治形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就应该为经济建设服务,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决定了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承担起组织经济建设、发展新的经济关系的这一重要历史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比实现暴力统治更困难,但也更重要,因为,这是整个专政的核心基础,只有实现了这一基础,无产阶级专政的各项职能才能得以正常而有效地实现。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为了取得胜利,为了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应当解决双重的或二位一体的任务:第一、用反对资本的革命斗争的无限英勇精神吸引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吸引他们,组织他们,领导他们去推翻资产阶级和完全粉碎资产阶级的一切反抗;第二、把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以及所有小资产阶级引上新的经济建设的道路,引上建立新的社会联系、新的劳动纪律、新的劳动组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
道路,这种劳动组织把科学和资本主义技术的最新成果同创造社会主义大生产的自觉工作者大规模的联合结合起来。”【1】列宁认为,这第二个任务比第一个任务更重要,因为归根到底,“只有新的更高的社会生产方式,只有用社会主义大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和小资产阶级生产,才能是战胜资本主义所必需的力量的最大源泉,才能是这种胜利牢不可破的唯一保证”。【2】
无产阶级专政的三项历史任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体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这三项历史任务,都表明,无产阶级专政,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其他阶级的专政有根本不同,是一种新型的专政。
四、新型专政和新型民主辩证统一
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必然是阶级斗争空前残酷、阶级斗争形式空前尖锐的时期,因而这个时期的国家就不可避免地应当是新型民主的(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国家和新型专政的(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国家”。【3】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统一的国家。
列宁所说的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专政和民主而言的,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是相对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而言的。在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少数人镇压多数人的国家,在这种国家中,民主仅仅是少数统治阶级的民主。以推翻一切剥削和阶级统治为使命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后所确立的国家,与剥削阶级统治下的原来意义的国家有本质不同。因此,恩格斯在1875年给倍倍尔的信中批判哥达纲领在国家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时指出:“应当抛弃这一切关于国家的废话。特别是在巴黎公社以后,巴黎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4】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称赞这一论点是“恩格斯在理论上最重要的论断”。列宁认为,恩格斯之所以认为,巴黎公社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是因为它具备了三个条件:第一,因为公社所要镇压的不是大多数居民,而是少数居民(剥削者);第二,它已经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第三,居民已经自己上台来代替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换句话说,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无产阶级的民主和专政之所以是新型,是因为它具备这三方面的条件。
【1】【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13页。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3页。
就无产阶级专政而言,这三方面的条件使无产阶级专政具有与其他阶级专政不同的特点:(1)无产阶级专政是原先被剥削的广大劳动群众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2)无产阶级专政不是通过旧的国家机器实现的,而是通过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基础上确立起的新的国家机器实现的。(3)新的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主人变成社会公仆,因为国家权力已从脱离社会成为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重新回到社会手中,为绝大多数人所掌握。(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的,不是在于用暴力维护某种阶级统治的国家,而在于“消灭国家”、“消灭任何加在人们头上的暴力”。【1】因此,它是向废除阶级并促使国家消亡的过渡。
就无产阶级民主而言,这三方面的条件也使无产阶级民主具有与其他阶级民主不同的特点:(1)在实行对少数人镇压的同时,把民主扩大到绝大多数居民的身上,以致对实行镇压的特殊机器的需要就开始消失。(2)这种民主的扩大,并非仅仅实现更完全的民主,而是民主的一种质变。因为,“这样高度的民主,是同越出资产阶级社会的框子、开始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相联系的”。【2】(3)这种民主的标志,并不仅仅在于广大人民具有民主权利,更主要在于他们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的同时,也成为国家政治生活舞台上的主人,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实现民主权利。(4)这种民主是同消除阶级和促使国家消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具有伟大的意义”。
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这新型专政和新型民主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新型专政需要新型民主,新型民主需要新型专政。新型专政与新型民主的统一,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本质要求。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新型民主是无产阶级专政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把无产阶级专政称为无产阶级民主制。无产阶级的新型民主的实现,也离不开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只有对反动势力实行专政,才能维护和保障新型民主的实现。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决不是可以不要对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不对他们专政,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3】
【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1页。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7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