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以《吉赛尔》为例谈芭蕾舞剧中的表演——乱谈

2020-11-14 09:06 作者:江苏正一  | 我要投稿

最近我集中将由大剧院芭蕾舞团三位编导的《吉赛尔》上传,是让大家能够在些对比一下,大剧院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在塑造吉赛尔这个人物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些流变,大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畅所欲言……

视频见:

尤里•格里戈洛维奇编导的《吉赛尔》-大剧院芭蕾舞团(1968年)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K4y1j7pg


阿列克谢•拉特曼斯基(Alexei Ratmansky)编导版本的《吉赛尔》大剧院芭蕾舞团(2020年1月26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Z4y137ad#reply3704855622

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Vladimir Vasiliev)编导的《吉赛尔》大剧院芭蕾舞团(1997)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f4y1q7v9

 

《吉赛尔》作为一部情感丰富的“浪漫主义”芭蕾舞剧,舞者在舞蹈技巧之外还要面临戏剧表演的考验。第一幕中吉赛尔与阿尔布雷希特相遇要表现出的惊喜(阿列克谢•拉特曼斯基的版本中因为在之前,他们已经相识,在原版本的剧本中,有这样的描述)或羞怯(里•格里戈洛维奇的版本中,因这是他们初次相遇),当高贵潇洒的阿尔布雷希特牵起她的手时,纯洁的少女表现出羞怯。而当吉赛尔要伸手推开家门,在遭到阿尔布雷希特接连阻挡时,应表现出更多的欲拒还迎的好感与腼腆,三重复杂的感情递进更是考验女舞者的表演功力:第一次很坚决,第二次稍慢一些好象有些犹豫不决,第三次显然就只是半推半就。此外,拒绝追求者时的委婉、与阿尔布雷希特共舞时的欢欣雀跃,这些跌宕的情感变化都需要舞者具有如同戏剧演员一样的表演功力。

吉赛尔是一个非常纯情的女子,为了自己的爱人不惜牺牲一切,这个15岁涉世未深的姑娘大概是所有男人心中梦想的女人:善良,美丽,忠诚。而且,即使发现对方对自己不忠后,被阿尔布雷希特抛弃而瘁死,也没有恨他,仍然对自己保持着深深的爱情并且随时准备奉献自己的一切,全心全意地要保护他。吉赛尔是理想的伴侣的化身,尤其是对于那些并不愿意承担自己责任的男人来说,更是这样。这也是所谓的"贤淑"的女性的悲哀。

所有的芭蕾女首席都以能够成功饰演吉赛尔这个角色作为自己的最终挑战。因为在芭蕾舞剧中,这一个角色对芭蕾女首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

这是因为,吉赛尔本身的舞蹈难度就很大,一幕的几段舞蹈、炫示部舞以及二幕的幽灵舞和“双人舞”都对芭蕾女首席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然而角色的难度并不是单纯体现在舞蹈技术方面,而是角色塑造方面。吉赛尔之所以难以扮演,是因为芭蕾女首席必须通过自己的舞蹈来展示吉赛尔的三重人格。

为什么《天鹅湖》对于芭蕾女首席的要求也很高?因为女主角必须通过舞蹈表现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角色:美丽善良的白天鹅奥杰塔和妖艳狡诈的黑天鹅奥吉莉亚。双重人格的角色自然难度非常大,何况要求芭蕾女首席具有能准确地刻化出吉赛尔三重人格:

第一重人格:天真、善良的吉赛尔,渴望幸福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未来。

第二重人格:发疯之后的吉赛尔,因为希望的破灭以及遭受的打击,在这里要能清晰地处里出“发疯”和“失去理智”之间的差别,不能把“发疯”演成“失去理智”,这种之间情感的拿捏和分寸处理,非常考验芭蕾舞女首席的能力,然而在潜意识中仍然怀念自己的过去幸福的时光,虽然已经神志不清,然而,仍然能够重复自己之前曾经跳过的舞蹈,只不过动作已经变形。同样的舞蹈由一个精神失常的人表现出来,真的是令人心碎。接着是如何表演由发疯到瘁死的处理过程,在吉赛尔最后扑向阿尔布雷希特的怀抱时,每位芭蕾舞女首席的处理都不尽相同。但含怨瘁死的处理方式最为经典,就是吉赛尔扑向阿尔布雷希特的怀抱,然后慢慢倒地,但真正有实力的芭蕾舞女首席在扑向阿尔布雷希特的怀抱的瞬间是有短暂停顿的,俩人终于在最后的时刻,四目相对,吉赛尔从阿尔布雷希特眼中读到了他真实的爱意,因而,在撒手人寰前的最后一刻,吉赛尔终于原谅了阿尔布雷希特,这为在接下来的第二幕中,吉赛尔冒死相救阿尔布雷希特打下了伏笔,同时也找到了吉赛尔的搭救阿尔布雷希特的心理依据。

第三重人格:变成幽灵后的吉赛尔。这个时候的吉赛尔已经被鬼王米尔莎的法力控制,成为了维丽丝姑娘中的的一员,因此这个时候的舞蹈生硬、机械,而且吉赛尔的脸上不能够有任何的表情。但是即使如此,吉赛尔必须通过自己的僵硬的舞蹈和僵化的表情来表现自己心中仍然燃烧着熊熊的爱情烈火,为了阿尔布雷希特的生命奉献自己的一切,哪怕是已经失去了灵魂的身体。这个“三重性格”的角色对大多数芭蕾女首席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只有最优秀的芭蕾女首席才能演好这个角色。

吉赛尔一角素来被称为"舞蹈中的哈姆雷特"(Hamlet of the dance),因为舞者不但要有卓越的舞蹈技巧, 更必需有深刻丰富的表演演技,同时要将有形的技术化着丰富的表演(这里的难点是因为角色没有台词,完全由舞者通过自已对角色的理解而表现出来),将所有技术、技巧都隐藏到角色的背后,所呈现给观众的就是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吉赛尔人物形象,而不是舞者外化的技巧,如果是这样,那么观众为什么不去看杂技表演,而非要去看芭蕾呢?所以说这不是一般舞者所能做到的,作为“教科书”级表演的乌兰诺娃,她在演出中曾称,舞者要找到所表演人物的舞蹈台词,不是只去完成功作,所有在舞台上呈现的每全个动作,都有内心的情感去支撑,只有找到了符合吉赛尔这个特定人物的舞蹈台词,你才能完美的塑造出观众心目中的吉赛尔,乌兰诺娃将其言传身教又传授给了玛克西莫娃,在这里除去指导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年轻舞者来说,其自身的生活积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你无法去接近作品中人物的时代,那只有通过读书和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来接近角色,现在年轻的舞者在表演吉赛尔这个人物时,其舞技与老一代舞者相比有了好大的提升,但在演技方面还是不近人意,就如同玛克西莫娃对现在的舞者表演就曾说过“当今的舞者更关注技巧而非艺术”,她这里所说的“艺术”就是表演,。

因为我们说,如何能准确地刻化吉赛尔这个人物形象,是舞者要在熟读剧本和理解角色的基础上,找出角色的舞蹈台词,从自已的生活中寻找出贴近角色来找到情感的表达方式,在舞台上呈现出你自已所理解的“这一个”吉赛尔。这主要是现在年轻的舞者人生的积淀不够和诸多方面因素(如编导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控,排练老师的等等问题)所造成的。

同时,与苏联“戏剧芭蕾”鼎盛时期的创作环境的改变也有很大关系,在当时,除了所有的舞蹈由编舞完成,其它的诸如哑剧部分的表演以及整部芭蕾舞剧的场景调度,都是有戏剧导演来完成的(也就说一部芭蕾舞剧的上演,是由编舞和戏剧导演共同来完成的),戏剧导演以斯坦尼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基础,对舞者的表演一点一点的去指导,让你找猜磨找到人物表演的舞蹈台词,而现在的芭蕾舞剧创作其编舞和导演的工作已有编导一人来完成,编导对表演部分能把握有多少,这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他不是戏剧导演),可能更多的是强调技术技巧,而排练是由指导老师去完成的,这里主需要年轻的舞者自已去体会排练老师的讲述,以及以后一次又一次的在舞台上演出过程不断的积累,可能到那时就能找到对角色的理解了,这对年轻的舞者来说有点难(这就是为什么需要一个过程的原因),这也就是我们往往看到每每有新的舞者首演《吉赛尔》时,更多的看到的是技术好过表演,同时也看到一些“炸烈式”的表演,如莫大的舞者奥莉加•斯米尔诺娃(Olga Smirnova),可参见:这里没有其它的意思,就是为了支撑我以上所说的原因所在,希望在若干年后, 她的表演能够好起来,谁没有年轻过呢?想信她会好起来的,

还有一个两难的问题摆在她们面前,当她们在舞台上一次次的磨练以及生活积淀到一定程度,终于能够理解角色的内心独白时,而体能和技术却已不在顶峰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说舞者在演出中的两难吧!

 


以《吉赛尔》为例谈芭蕾舞剧中的表演——乱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