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隐姓埋名”(22/2)
上一篇文章我们了解了一部分独立型自尊的额外好处,接下来是另一部分关于自尊的研究。首先是一个自尊稳定性的研究。研究人员跟踪了一部分人的两周的自尊值的自我评价,形成了一个数据的散点图。尽管不同人的平均值可能差不多,但是有些人的波动比较小,而有些人的自尊值波动很大。而研究的结论是波动小的人倾向于宽厚仁慈,而另一方则相对比较具有攻击性。而塔尔老师自己过去的研究,也显示出类似的趋势:独立型自尊与较小波动的自尊值正相关,而攻击性较少,反过来依赖性自尊与较大自尊波动正相关,并且预示着较强的攻击性。 更进一步,塔尔老师的研究发现自恋与高度的依赖型自尊有关,与独立型自尊不相关,当然也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甚至塔尔老师的学生,还做了完美主义和自尊类型的关系。发现:独立型自尊的人更少会发展出完美主义,因为ta们更注重自我表达,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而学习的过程必然经历失败。而依赖性自尊的人则相反。我们之前提过一句话:“表面上看上去我们要的是真相,而背后的潜台词是我要表达‘我才是正确的’。”因为害怕错误和失败。 这里塔尔老师又一次在提到亲密关系中怎么做到被了解而不是被认可呢?这里有一个“分化”的概念。什么是充分地“被了解”:“分化是个体维持自我感的能力,当你在心理、生理上接近别人时。尤其是当这些别人对你越来越重要。分化让你有能力去应对爱人,家人和朋友施加的压力,让你同意或者顺从。良好分化的人在同意别人的时候不会有“失去自我”的感受,在不同意的时候不会有被排挤和难受的感觉。”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培养锻炼各种能力,可以运用整个学期中学到的内容。比如认知层面的,“准许为人”,看到并且尊重自己的天性;或者实际的行为,比如写日记,做运动,练习感恩,或者冥想以及瑜伽。这些都是让自己自我实现的方式。 接下来塔尔老师具体讲了高自尊怎么实践。他回顾了讨论改变的时候讲的模型,也就是ABC理论,A是情感(affect),B是行为(behaviour), C是认知(Cognition)。改变的最有效方式是通过行为,他让大家回忆“一致性/相合性的建立(6/2)”里面的自我知觉理论。当你想要改善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最好就是把行为改变成就好像自己已经改善了那样。想要高自尊,那么需要像一个高自尊的人那样去行事。因为自尊本就是一种自我认知,自己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吧。通常来说,高度独立型自尊的人都比较平静,我们可以解读为:高独立自尊是一种态度,平静是一种行为。反过来,一个内心平静的人,经过长期的时间,会慢慢演化为高独立型自尊的人。这里我想到了我们古人说的“静以修身”!居然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塔尔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假设你背施加了一个无名的诅咒,自此以后,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知道你的优秀,勤奋,宽厚仁慈,只有你知道自己的成就和作为,你会怎么样做?这也是他给学生留的一个作业。这当然是说世界会变成那样,而是在让我们思考:尝试抛开外界的评价之后,我们还想要做什么。塔尔老师说,他自己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回答过这个问题,当时的回答是“并不想读博”。但是想在大学执教,需要这个学位,所以他去读了。后来在博士毕业前夕,他又回答这个问题来确定后面的选择。这次的回答是“教书,不做研究”。因此他放弃了竞争终身教职的机会,尽管身边的人会说你再写个两到三篇文章,或者把博士论文好好搞一搞,就有机会得到一个很好的终身教职。但他终究没有那么去做。有代价吗?当然有,比如这一节课就是塔尔老师在哈佛的倒数第二节课。但是他会问自己,自己的热情究竟在哪里。这个对于我们倾听内心的声音,很有启发。最后,我们如果回忆一下我们原子弹氢弹都是哪些人搞出来的,可能也会更好理解这种“隐名埋名”的假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