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现代文学作品选P21

2023-04-22 21:04 作者:择摘人  | 我要投稿

【十四行集(节选)】 https://b23.tv/hVOVjOQ

作家作品

●原名冯承植,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是诗人,也是哲人:诗人的浪漫感性与哲人的睿智理性在其诗中完美地融合达到抒情哲理化,哲理抒情化的境界,使其诗歌具有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 利用十四行诗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内容表达上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锋芒。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从敏锐的感觉出发,表达出作者对于国家、社会、宇宙的关注

文章介绍

●冯至1940年代隐居昆明乡下躲避战乱,得以与山水自然亲近,通过对自然的观看与冥想,诗人从平凡的境界和熟悉的事物中发现了日常生活"隐藏"的"陌生"和"深远",由此体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0年代战争的大背景使诗人意识到其个人经验与时代、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民族的苦难与个体生命发生着深切的关联,忧世的现实情怀总是若隐若现地渗透在《十四行集》的哲学沉思中。“沉潜在万物的伟大的静息中”,诗人感受到个体生命的坚韧与自觉、自我决断的意识与担当的精神与一个民族觉醒和复兴的希望。 ●鼠曲草 借描叙鼠曲草平凡、渺小的生活过程来探求人生的真谛 鼠曲草对平凡的生活状态静默自足,对人世间为追名逐利而发生的“一切的形容,一切的喧嚣”默默的否定,从对他高贵的品质的礼赞中,领悟一种严肃的人生思考:对高洁人格追求;对平凡、认真、执着的生活状态赞许。通过心物间的感发,将本属抽象的思绪与鼠曲草形象契合,使思绪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物象,是本诗的基本手法。作为一首哲理抒情诗,它因而避免了抽象的理性宣示而具有生动活泼的形象性与较强的抒情性 ●杜甫 刻画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忍受饥肠、在漂泊与流浪中仍然忧心人民、痛惜祖国江河破碎、呕心沥血的唱着悲壮的哀歌,具有担当精神的“诗圣”形象。抗战时期的中国,如安史之乱中的相似的兵危战乱、颠沛流离的局面。冯至认为杜甫伟大之处在于他毫无躲避的承受着时代的艰难,而“我们所处的时代也许比杜甫的时代更艰难,对待艰难敷衍蒙混固然没有用,超然与洒脱也是一样没有用,只有执着的精神才能克服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的。” 冯至在诗中处处画用杜诗,但冯志有选择和侧重,他并没有渲染杜甫诗中对于帝王黩武、边将骄横、官吏欺压搜刮百姓的大量描写,而是着力于官兵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同仇敌忾的战斗,通过对杜甫形象塑造,呼唤知识分子对民族时代危难的担当精神 ●在冯志看来,伟大与平凡的辩证并存的。在伟大的平凡之中,只要心灵高尚,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即使像小草那样渺小,那样默默无闻,一直是一种高贵的生命范式;同样,即使以精神和艺术的高贵精美为追求的知识分子也必须以时代历史和民族民众为担当,他的高风亮节才会长留人间,并能在生死交替中走向不朽。 诗歌借用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如暗示、象征、联想、跳跃等反映人的感觉、印象和心理状态。在形式上借用意大利十四行诗的格式同时有所变通

现代文学作品选P2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