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被通缉的福建人,带着1000多人逃到海外,建了一座中国城

2022-08-25 20:42 作者:世界华人周刊  | 我要投稿



他是农民的孩子,带领1000多名同胞远渡重洋,在马来西亚,大胆地租下了一片荒地,租期999年。


他们在这片荒地上开垦耕种、贸易行商,一步步建起了一座繁华的“中国城”。


如今,这座城已有30万人口,其中华人占到40%,华文学校遍布全城,婚丧嫁娶、饮食风俗一如在中国故土。


他的名字,叫黄乃裳


最近,根据他亲身经历改编的电影《诗巫风云》上映,反响强烈。

《诗巫风云》剧照


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也由此被推到了世界的面前。



1849年,黄乃裳出生在福建闽清县的一个小村子里。


家中世代务农,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他半耕半读,28岁时考中秀才,45岁才中了举人。

黄乃裳


本打算凭此迈入仕途,但就在他中举的同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他的弟弟黄乃模,担任致远舰副管带,与邓世昌一起壮烈殉国。


这件事,对黄乃裳的打击尤其巨大,深感国家内忧外患、清廷腐败无能。


他前往京城,结交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先后参与了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等运动,并创办了福建最早的报纸《福报》,大力宣传维新。

黄乃裳创办的《福报》


变法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抵制,只进行了103天,就以失败告终。


戊戌六君子被杀,黄乃裳也遭到了清廷的通缉。


他连夜逃往上海,之后辗转回到福建。


此时的黄乃裳,对腐朽的清廷失望透顶,回乡后,又看到家乡生灵涂炭、饿殍遍地,心中愈加悲愤。

清末福州


于是,他决定下南洋,脱离清廷的专制统治,为百姓寻找一条生路。



1899年,50岁的黄乃裳离开福州,乘船南下,前往东南亚一带寻找适合移居的地点。


他翻山跨海,历时数月,先后考察了马来亚、苏门答腊、荷属东印度群岛等地,最终来到了加里曼丹岛的砂拉越地区。


这里地广人稀,水土丰沛,有着大量的雨林和荒地,当地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既没有像样的农业,也没有手工业。


黄乃裳找到当地拉者(东南亚地区对首领的称呼),表达了移民垦荒的意愿,拉者也非常愿意有人到自己的土地上来垦荒,二者一拍即合。


于是,黄乃裳与拉者签订《垦约》,租下了砂拉越诗巫的大片荒地。


黄乃裳对华人的权益非常重视,他将《垦约》拟作17条,对这片土地上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规定:


“吾农所垦之地,有九百九十九年之权利;

“每英亩纳税洋银一角,官方如需吾农已垦之地,须按时价估买;

“吾农有往来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设立公司商业自由、购买枪械自由、船业自由之权利;

“无纳丁税、无服公益、无当兵之义务……”


作为中国第一个海外租借地,诗巫是华人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重要见证。


999年的租期,比清廷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任何一个不平等条约都要长。


消息传回国内,一时引起轰动。就连孙中山先生都大加赞叹:“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签订的第一份平等之条约!”


找到落脚点后,黄乃裳返回福州,招揽百姓前往诗巫垦荒。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1901年初,第一批百姓在黄乃裳的带领下,穿越茫茫南海抵达诗巫。


接着,又有第二批、第三批,前前后后共计1118人。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涵盖士、农、工、商、医各行各业。


这些在清廷的压迫下走投无路的人们,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开启了自己崭新的篇章。



当时的诗巫,完全称得上是一片蛮荒之地。


随处可见热带雨林,遍地都是低洼沼泽,还流行着登革热、疟疾等传染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很大的威胁。


这群勤劳的人们,丝毫没有被危险与困难吓倒,他们早起晚归,伐木屯田,开始了大规模的垦荒活动。

《诗巫风云》剧照:黄乃裳率福州人移民开发诗巫


黄乃裳分给每个垦农30亩地,并向拉者借贷了一笔资金,搭建亚答厝(一种南洋传统建筑形式),作为人们的住处。

亚答厝


为了方便民众,他开设商店,取名“新福州垦场公司”,出售米、盐、布、咸鱼等生活必需品,又开设诊所、创办学校,为民众提供医疗,为孩子们提供教育。


千余人的生计,被黄乃裳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们开垦了几千亩良田,种植番薯、杂粮、蔬菜等作物,获得了极大的丰收。


他们在垦区间修建大路,在河流上架起桥梁。短短数年,城市的雏形在这片原本荒芜的大地上,奇迹般地搭建而起。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他们开发了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引种高经济价值的橡胶,开工厂、搞运输,和周边城镇做起了生意,生意做得如火如荼。


历史学家沃尔克在他所著的《徜徉在南洋野蛮人之间》一书中,详细地记录下了这一繁华的景象:


“诗巫这里的河流非常宽阔,将近一英里,河岸旁是马来人的村庄……中国人在这里大做生意,经过这条河从达亚人和其他当地人那里获取巨大的利润。”


勤劳的中国人,给诗巫带来了繁华,也将故乡的文化,在这片大地上播散开来。


他们将诗巫称作“新福州”,保留着福州的各种传统习俗,黄乃裳立下规矩,要求华人及其后裔永远“勿忘国语,勿忘福州话”。


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从老人到孩子、从商人到农民,无不省吃俭用存下钱来,寄回中国支援抗战。


血浓于水。遥遥一海之隔,他们以实际行动,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很多人认为,黄乃裳会一直留在诗巫,坐拥着大笔财富,安然度过余生。


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只在诗巫待了4年,等到同胞们生活步入正轨,他便将管理工作移交给下属,只身返回了福州。


他惦记着家乡,在他看来,移民改变的仅仅是1000多人的命运,而遥远的祖国大陆,还有几万万同胞正遭受着苦难。


唯有革命,才能彻底推翻清廷的腐朽统治。


回国后,他积极为革命奔走,前往上海会见宋教仁、蔡元培等人,又在厦门主办报纸《福建日日新闻》,大力宣传革命,抨击腐朽。


不久后,他的报纸被强制停刊。


但他并未妥协。他会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继续投身革命运动。


他参与领导了潮州黄冈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又带头组织学生编成“炸弹队”,配合福州地区的武装斗争。

《诗巫风云》剧照


福州光复后,黄乃裳出任福建政务院副院长兼交通司司长,大力发展实业、兴修水利、振兴教育。


当时福建地方财政困难,诗巫的华人们得知情况后,纷纷伸出援手,寄来捐款,为家乡的建设增砖添瓦。



正所谓大器晚成,兜兜转转半生,黄乃裳终于踏入仕途,有机会一展抱负。


然而就在这时,袁世凯窃国,开始大肆迫害同盟会会员。


黄乃裳被捕入狱,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


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监狱中关押了数月,在海内外多方营救下,才最终被解救出来。


之后,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聘请黄乃裳为元帅府高等顾问。


但此时的黄乃裳身体已大不如前,仅仅就任半年,便因身体原因请辞,回乡休养。


1924年9月22日,黄乃裳因肝病复发,病逝于故乡闽清,享年75岁。


一代传奇,就此落下帷幕,留给世人无尽的悲叹与感慨。

黄乃裳纪念馆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者,闽清各界举行公葬,于闽清县坂东湖头设立黄乃裳纪念馆。黄乃裳铜像静立门前,守护着这片他一生热爱的土地。


今时今刻,在几千里外的马来西亚诗巫,黄乃裳的名字亦随处可见。


繁华热闹的黄乃裳路,风景秀丽的黄乃裳公园,庄重肃穆的黄乃裳纪念碑,以及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的黄乃裳中学等等。


走在诗巫的街道上,随处可见黄皮肤、黑眼睛的华人面孔,到处都是熟悉的福州乡音,令人倍感亲切。


来此经商、做工、旅游的中国人,不需要会英语,也不需要会马来语,只要会福州话或者普通话,就能畅通无阻。



诗巫境内建有几十所华文学校,常常组织学生来中国“寻根”。


他们来到黄乃裳的故乡,来到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闽清,缅怀先生事迹,了解祖国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让年轻一代更深刻地感受到,虽然置身海外,但根在中国,体内流淌的永远是赤诚的中国血脉。


一海之隔,两方热土,黄乃裳的名字,是两座城市的共同记忆,也是华人心中永远的丰碑。文/牧龙闲人


一个被通缉的福建人,带着1000多人逃到海外,建了一座中国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