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未来:1999】玛丽莲文化考据——皮格马利翁、茛苕纹和鹈鹕

想必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她的原型——玛丽莲·梦露,up主@bigfun毕方已经在视频【重返未来1999】永远的梦露——玛丽莲考据中做了这位原型人物的非常详细的考据,因此这篇文章将不再过多地涉及原型人物玛丽莲·梦露的生平,而是从角色背后隐藏的文化符号出发进行考据,祝大家阅读愉快。
他人眼中的玛丽莲(1):完美无缺的雕像

重返未来:1999中的玛丽莲正是大红大紫的时候,角色文化二的标题《好莱坞群星闪耀时》明显neta自“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人类群星闪耀时》。

玛丽莲的第二件单品是一双镶嵌有绿松石的定制高跟鞋。绿松石属优质玉材,欧洲人称其为"土耳其玉"或"突厥玉",代表胜利与成功,有“成功之石”的美誉。同时,现实中的玛丽莲·梦露正是于1953年在电影《飞瀑欲潮》中首次担任主角而一炮而红。梦露在这部电影中扭腰摆臀婀娜前行的走路姿势被誉为“梦露步态”,她的银幕形象和大瀑布一样具有视觉冲击力。梦露在片中深情地演唱了《吻》这首歌,这是梦露的首次银幕献声。

但奇怪的是,这双高跟鞋的外文翻译竟然是希腊语——“Πυγμαλίων”。这是一个人名: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个人认为,《重返未来:1999》在此处引用这个神话传说具有明显的象征意味,完美无缺的象牙少女雕像加拉泰亚与疯狂迷恋上她的皮格马利翁,正好对应于大红大紫的明星玛丽莲和她的万千迷恋者们,正如玛丽莲的第一件单品描述中所说的那样。

只是,现实中的玛丽莲并不是一尊完美无缺的令所有人仰慕的雕像。
他人眼中的玛丽莲(2):妖妇
从角色语音中可以看到,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她。

这四个骂名一个比一个恶毒,我们一个一个的看。
莎乐美是希律王的女儿,希律王当初娶希罗底为妻时,施洗者约翰曾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希律王曾想杀了约翰,但碍于他先知的名分而没有动手。在一次宴会上,希律王看见莎乐美公主跳舞,很是高兴,于是答应满足莎乐美公主提出的任何愿望。莎乐美在母亲希罗底的怂恿下,提出“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希律王无奈,只好命人砍下约翰的头颅并放在盘子里,莎乐美把盘子递给她母亲。

这个故事后被英国戏剧家,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改编成为戏剧《莎乐美》(Salomé,1893)。剧中,莎乐美是个年仅十六岁的妙龄美女,由于向约翰求爱被拒,愤而请希律王将约翰斩首,把约翰的首级拿在手中亲吻,以这种血腥的方式拥有了约翰。因此,莎乐美也被视为爱欲的象征。
拉弥亚是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与拉比(Lybie,利比亚国的人格化象征)所生的女儿,亦是利比亚国的皇后,有着出众的美貌。后来主神宙斯发现了拉弥亚的美色,主动与其结交,于是拉弥亚就成为了宙斯的情妇。
可是这段关系很快便被天后赫拉所揭发,怒不可遏的赫拉把拉弥亚所生的孩子全都掳走并加以杀害,又向伤心不已的拉弥亚施咒,令拉弥亚变成半人半蛇的怪物。拉弥亚在赫拉咒语的影响下,每到伤心欲绝的时候都会忆子成狂,不能抑制地到处残杀及吞食孩童,以作报复;为了令拉弥亚无尽地受苦,赫拉更夺去了拉弥亚的睡眠(另有一说,指赫拉施咒令拉弥亚永远不能合上眼睛,所以她会不断地看到自己儿子被杀害的情景),令她日以继夜地受咒语折磨而出动杀人。
为了向拉弥亚作出补偿,宙斯在不敢过于拂逆赫拉咒语的状况下,赐予拉弥亚“能在短时间内取下自己眼睛”以及精于占卜的能力,在取下眼睛的时候,拉弥亚是可以睡眠的 。可是,拉弥亚以后就只能够活在仇恨与哀痛之中,不断由妒生恨地杀害别人的孩子,令其它为人母者感受与其一样的悲痛。

在《圣经》的武加大译本中,耶柔米曾把象征吸血及性爱的莉莉斯翻译成“拉弥亚”,可见即使在基督教教义中,“拉弥亚”都代表着女性罪恶者及诱惑者。
后世的创作家为拉弥亚的传说添上大量骇人听闻的成份,各类作品大都载于《苏达辞书》内,文艺复兴时期再由柏芬治(Thomas Bulfinch)收集于《寓言与成语大辞典》(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中。在这些文艺作品中,拉弥亚的形象仍然以“嫉妒世间母亲及残食她们儿子”为主,而且大都被塑造成女性。
在某些记载中,拉弥亚亦被想象为“诱惑者”,她们以美色勾引男性,骗其成婚,最后会将丈夫吞食。传说古马其顿将领德米特里一世就曾与拉弥亚所化身的妓女相交,因而恶名远播。
在西方社会,很多母亲都会以拉弥亚的传说恫吓孩子,要他们听话。“拉弥亚”的故事经常被如此宣扬,逐渐成为一个熟为人知的故事,并且被利用为具备训育意义的反面工具。
大巴比伦指的是巴比伦大淫妇,是《新约圣经·启示录》中提到的寓言式的邪恶人物,在末日后会掌有管辖地上众王的能力,她骑在七头十角的朱红色兽上,身着紫色和朱红色衣服,手拿金杯,杯中盛满淫乱的秽物,额上有字曰: “奥秘哉!大巴比伦,作世上淫妇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她喝了圣徒的血和为耶稣作见证之人的血,罪恶滔天,但在一天之内,便遭遇死亡和悲哀,又要被火烧尽。

塞壬(Siren),是古希腊神话中人首鸟身的怪物,别名阿刻罗伊得斯,意即“阿刻罗俄斯的孩子们”。她是河神埃克罗厄斯的女儿,是从他的血液中诞生的美丽妖精。因为与缪斯比赛音乐落败而被缪斯拔去双翅,所以无法飞翔。失去翅膀后的塞壬只好在海岸线附近游弋,有时会变幻为美人鱼,用自己的音乐天赋吸引过往的水手,使他们遭遇灭顶之灾。塞壬居住的小岛位于墨西拿海峡附近,在那里还同时居住着另外两位海妖斯基拉和卡律布狄斯。也正是如此,那一带海域早已堆满了受害者的白骨。在希腊神话里,英雄奥德修斯率领船队经过墨西拿海峡的时候事先得知塞壬那令凡人无法抗拒的致命歌声。于是命令水手用蜡封住耳朵,并将自己用绳索绑在船只的桅杆上,方才安然渡过。传说中还提到,太阳神阿波罗之子、善弹竖琴的俄耳甫斯也曾顺利地通过塞壬居住的地方,因为他用自己的琴声压倒了塞壬的歌声。

玛丽莲身上的符号(1):茛苕纹
第一次看到玛丽莲的洞悉二立绘后,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点违和。

确实,虽然玛丽莲的穿戴带有明显的波普艺术风格,但立绘背景却是古希腊式样。其实,这背后隐藏着设计者的深意。
首先,最显眼的无疑是玛丽莲身后的那座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还有散落一地的古希腊雕塑人像。这再次呼应了皮格马利翁和加拉泰亚的隐喻。同时,所有人像都被红布蒙上了眼睛,可能象征着现实中的雕像加拉泰亚(玛丽莲)并没有回应皮格马利翁(万千迷恋者)的注视,从雕像变成美丽的妻子。
接着,立绘背景中出现的古希腊柱式属于简化的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四个侧面都有涡卷形装饰纹样,并围有两排叶饰,特别追求精细匀称,显得非常华丽纤巧。科林斯柱式的比例比爱奥尼柱式更为纤细,柱头是用茛苕叶(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

茛苕是生长在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的一种低矮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有着美丽的锯齿形叶子与优雅的姿态,被古希腊的艺术家广泛应用于装饰艺术之中,是古代希腊、罗马卷草装饰的典型代表。

茛苕纹最早运用于古希腊的柯林斯柱的装饰上,其柱头上的茛苕叶纹被用做为花下的杯状托,象征着神殿的永存万世。茛苕叶在古希腊人眼中象征智慧与艺术,它的尖刺与旺盛的生命力象征“克服人生中诸多障碍”,同时茛苕叶还象征永存,因此它也是古老公墓的标志。

从拜占庭风格、哥特式风格到文艺复兴风格,茛苕叶几乎是所有古典风格中最普遍的装饰主题,不管是梵蒂冈的枝状烛台,还是罗马的万神殿圆柱、巴黎圣母院的墙壁,都将形式各异的茛苕叶纹饰刻于其上。
今天,这种柔美的纹样也被认为是高贵优雅的象征。洞悉二立绘中的玛丽莲所坐的王座,也将茛苕叶纹饰的局部形态引入家具的结构,使茛苕叶纹饰所代表的活力、动感从内而外的在家具中表现出来,现代而不失贵族气质。

综上所述,茛苕纹象征着艺术、永存、高贵与优雅,与玛丽莲女王般的气场完美契合。
玛丽莲身上的符号(2):鹈鹕
鹈鹕是玛丽莲身上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符号,出现在洞悉二立绘上,也是玛丽莲的尤提姆(战斗时可以在队伍替补位置看到)。另外,玛丽莲的灵感是“怪鹅的柔羽”,这里的怪鹅大概率指的也是鹈鹕。

鹈鹕并不是一种常见的动物,设计者为什么要把它和玛丽莲的形象联系起来呢?我们慢慢来看。
首先,无论是洞悉二立绘上的鹈鹕还是尤提姆,都是粉色的。(至于为什么是粉色,应该只是为了好看?)现实中也确实有一种粉色的鹈鹕——粉红背鹈鹕。

虽然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鹈鹕的象征意味基本只有贪婪(因为它的大嘴),但在古人心目中,鹈鹕是一种不同寻常的鸟类。一千多年来,鹈鹕对他们来说一直是无私和牺牲的典型象征。
在古代欧洲,人们相信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鹈鹕会用喙切开胸部并用自己的血液喂养幼崽,尽管鹈鹕实际上不会这样做。有些人甚至认为鹈鹕有能力通过给它们血液来使死去的幼崽复活。
这种信念至少持续到 17 世纪,正如 16 世纪后期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著作所表明的那样,该著作于 1622 年再次出版。

由于这种信念,鹈鹕成为自我牺牲和慈善的主要象征。在《动物寓言集》的手稿中有一些与基督教故事有关的寓言,其中有两种鹈鹕:一种生活在尼罗河附近,以吃鱼为生;另一种生活在岛屿上,吞食蜥蜴和鳄鱼。然而,后一种鹈鹕的饮食选择并不仅仅是一种怪诞现象,它帮助树立了鹈鹕的基督教象征意义。
据说鹈鹕吞食的鳄鱼和蜥蜴是魔鬼的象征,众所周知,魔鬼在《圣经》开篇的《创世纪》中的以蛇般蜿蜒盘旋的面貌,在伊甸园中诱惑夏娃。通过吞噬毁灭这些恶魔,正直的鹈鹕帮助净化了罪恶的世界。
因此,早期的基督徒在 2 世纪采用了它代表牺牲自我的耶稣,并开始在文本和图像中使用它,使其成为一种非常特殊的鸟。
标准的鹈鹕寓言故事都从母鹈鹕生下一窝雏鸟开始说起,随着孩子们日益成长,它们变得对无私照料的母亲很暴力,甚至试图啄出她的眼睛,让她支离破碎。在愤怒中,她采取报复行动,却失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而三天之后,她对自己的行为悔恨不已,并用喙刺穿了自己的身体。她将自己的血滴落在雏鸟的身上,它们复活了,但她却为她的孩子做出了最大的牺牲而死去。

对那些熟悉基督教的人来说,故事的象征意义似乎显而易见:人类的创造,人类的堕落,基督耶稣受难,人类的救赎,都融合成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即使是年幼的基督徒也能领会。这只鹈鹕的喙向后弯曲,挺出滴着血的胸口,而下面的三只雏鸟则在等待着她的终极牺牲——这一形象通常被用作一种可以立即辨认的装饰性符号,比如在礼拜式十字架、教堂门廊和圣坛上。
鹈鹕刺穿自己的乳房,用自己的血喂养幼崽的形象被称为“虔诚的鹈鹕”。从中世纪到现代,它可以在灯饰、石头浮雕、黄金珠宝、绘画、彩色玻璃窗等中找到。比如爱尔兰亨特博物馆的奥迪亚牧杖, 1418年由主教科尼利厄斯·奥迪亚委任的一根头部弯曲的权杖,并精雕细琢出爱尔兰主教地位的象征。而在弯曲的权杖头部是一幅《圣母报喜》场景:天使加百利告诉圣母,她将生下上帝之子。勾状权杖的下方,也就是圣母下方的场景,有一只鹈鹕,喙刺穿了自己的胸部,让雏鸟伸过头来饮血。鹈鹕妈妈为孩子们做出的自我牺牲就像圣母玛利亚对耶稣基督的付出一样无私,这两个都是在基督教艺术中经常出现表现母爱主题的例子。
鹈鹕一次又一次地在绘画和装饰物品上反复出现,比如下图中,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青铜盘。




伊丽莎白一世最著名的一幅肖像画名为《鹈鹕肖像》,这幅肖像由女王的宫廷御用画师希利厄德(Nicholas Hilliard,1547-1619)创作于1573到1575年,那时女王正处不惑之年,她姿态庄严,面无表情,脂粉淡淡,仿佛戴着假面,画家将女王绘成了女神,活脱脱一尊供人崇拜的偶像。这幅肖像之所以被命名为《“鹈鹕”肖像》,源于女神胸前佩戴的那一枚“鹈鹕”胸针。

这是一枚珐琅鹈鹕,她胸口淌血,正低头以血哺育围在她胸前的那些小鹈鹕。伊丽莎白一世用胸前的母鹈鹕来代表自己,那些嗷嗷待哺的小鹈鹕则是她的子民。女王借此表明自己身为一国之母,愿意牺牲自我来哺育子民。她的朝臣知晓伊丽莎白一世对这个“鹈鹕之喻”颇为赞赏之后,就纷纷向她献上以鹈鹕为主题的珠宝首饰。
1603 年伊丽莎白一世驾崩后,詹姆斯继承了王位。为了处理基督教内部各派你死我活的争斗,他为了把握话语的正统权,组织人从新翻译圣经的英文译本。“詹姆斯指示译者们,要确保新译本符合英国国教的治理方式,反映国教的主教制度。”
七年后,新译本诞生了。47位英国国教资深学者合力完成了这个伟大神圣的任务。这个译本在基督教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称为是一本“终结了所有译本的译本”。
这就是著名的詹姆士国王钦定版圣经。迄今为止,所有英文版的圣经都是基于这个版本。
第一版于1611 年出版,封面上除了十二位门徒及摩西和亚伦等先贤外,中轴线上还有三个动物形象。鸽子表示圣灵。羊羔表示代人顶罪的耶稣。最下部就是就一只胸血乳幼鸟的鹈鹕。

综上所述,鹈鹕象征着哺育和牺牲,对于玛丽莲而言,“哺育”指的是她为自己的万千迷恋者们编织了一场场美梦,而“牺牲”指的是她自己却夜夜难以安眠。虽然玛丽莲自己始终否认这一点,但她的洞悉二立绘的描述戳破了这个谎言:夜晚总是难以安眠的,忙于惊慌,忙于安抚,忙于凝视已毁灭的美丽废墟。
未解之谜
即使已经考证了这么多,玛丽莲身上仍有许多谜团尚未解开:她的祖父母是什么生物?她与雕像到底有什么更深的联系?祖父母身旁的紫色烟雾究竟是什么?由于目前信息还是太少,就只能等以后再分析了。希望大家不吝赐教,破解谜团。


结语
“花费一夜的时间做了个梦,再耗尽一生的时间逃离其中。”玛丽莲小姐,在忙于夜晚的安抚与造梦之余,也不要忘记,这世上仍有人愿意花五美分倾听你的灵魂。
愿你今晚安眠。
真诚感谢您的阅读。
角色档案资料来源:千禧咖啡厅wiki
其他角色考据:铅玻璃考据——水晶玻璃、放射性疗法和梦魇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