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湖会议》,及「对恶的习以为常」
可能很多人没注意,最近国内院线在上映一部叫《万湖会议》的德语电影。上映第十天,它的票房只有 75 万。 我特意去看了,因为它讲述的是人类历史上关键的一刻:1941 年,德国 15 名官员和军官,用 70 分钟时间讨论如何处理犹太人,最终导致了 600 万犹太人被屠杀。 你很难用精彩与否评判这部电影,但它值得观众思考。当然,这个思考其实被 20 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进行过了,在她 1960 年代饱受争议的著作《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里,她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概念:the banality of evil,中文经常翻译为「平庸的恶」,但更恰当的翻译是「对于恶的习以为常」——我觉得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应该有所了解的概念。 在《万湖会议》这部电影里,艾希曼是重要角色之一,他是一名官僚,他回答了现场很多问题,推进了与会者最终决定对犹太人使用毒气大规模灭绝的方案。 所以,1960 年,流亡阿根廷的艾希曼被以色列摩萨德绑架回国,并于次年开庭时,他们本来想让全世界见证一个恶魔被审判。但吊诡的局面出现了:艾希曼认为自己是无罪的:他没有违背当时德国的法律,他自称一生中从未杀死过一名犹太人,甚至没有下令杀死过任何犹太人,他所做的只是努力工作。对他进行调查的心理学家和神父都说这个人在心理上是健康、正常的,没有道德错乱,没有精神错乱,他对家人朋友的态度甚至值得称道。 艾希曼有没有罪?他是不是个恶魔?我相信这对大多数人是不言而喻的。但敏锐的阿伦特捕捉到了这次审判之后一个更严肃的问题:恶源于思维的缺失。 在很多时候,人们被一个群体裹挟,这个群体的行为统一且自圆其说,人是可能认为这一切是合理的、正常的。或者更直接一点,当作恶链条足够长的时候,处于中间的执行者可能是毫无罪恶感的。 这时候,真正能打破局面的是独立思考:人们能不能回归到人性的基础、最朴素的善恶去分辨,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要你心里有答案,哪怕所有人的答案与你的不同,你也可以坚持自己。这就是良知。 这个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几乎很少能遇到一个纯粹的好人或坏人,我们也很难说自己做的事情是绝对的好或坏,这个世界有太多事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因此,简单的自洽、从众、追随权威,都不是最好的选择。真正好的选择是独立、诚实的思考,回归到问题的本质去。 在这个复杂且多变的时代,我们并不可能很轻易做对所有事,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永远可以选择诚实的独立思考,这会帮你拒绝「对于恶的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