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为什么不用燧发枪
本文代表个人观点。
首先,关于这一点,我个人觉得一定会有一堆人说所谓的防汉这个讲法,但关键是这个观点个人根据《中国火器通史》来看应该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上面写旗军和绿营用的单兵鸟铳只有颜色不相同。所以想了解原因必须从其他方面入手。
制式装备最重要的个人觉得就是加工,价格,威力,火力,结构的简单程度,故障率。
价格和加工
有人可能只看到材料的价格,但是在加工上也要费一定的价格(工费),并且加工的步骤也就是工时越多,那么效率越低,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对于封建农业国家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
威力
个人觉得,步枪的威力得到提升的最重要原因是出现了膛线和与膛线相配的子弹如米涅弹,至于我为什么不直接说子弹是因为普通子弹即铅丸无法因为火药爆燃而紧贴膛壁,这两重要发明一个在枪管内壁上,一个在子弹上,与击发装置个人觉得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欧洲虽在1550年发明出膛线和这种子弹,但由于当时的工业技术,士兵大多还是以滑膛枪为主,这就使得改变击发装置并不能产生太大意义。
火力
我记得我看过一个说法就是火绳枪无法像击发枪一样形成密集的火力网,这点我个人是要求问一下的,但问题是它也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密集的火力网,所以在这一点,也是不必要特别苛求,对于当时较为和平的社会状态来说,己经足够使用了。
故障率
马戛尔尼行迹中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么一个插曲:
马戛尔尼看到一个县的军备库中带有大量的燧发枪,问:为什么不给士兵配备它们,当地县令回答:因为这些枪的击发率不如火绳枪高。燧发枪相对于火绳枪故障率虽有所降低(但我看过的书中也说燧发了枪不能在潮湿或雨天使用),但当时社会的稳定程度,加上并没有降低太多(前文),所以就性价比而言火绳枪确实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另外,我很好奇“清军入关后杀掉全国火器工匠”这个说法出处,因为我在《中国火器通史》查不到这个说法,并且此书还记录了一个叫伍连登的工匠发明了佛郎机使用的爆破弹得到了奖赏(但后文也写到由于社会平稳,这项技术就没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