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心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学习成绩很好,工作能力却很普通的人——西安康宁儿科

2023-07-21 09:13 作者:西安康宁心理咨询中心  | 我要投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日本作家林真理子在小说《平民之宴》里,描写了一种“怪兽家长”。

“怪兽家长”是指那些为孩子成绩抓狂的家长。他们有些曾经坚信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然而当孩子刚读小学一年级,功课跟不上,考试垫底,他们关于教育的自信瞬时垮塌了。

以成绩论英雄的时代,竞争这么激烈,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居于人下?

所以现在的孩子不仅要面临同伴间的竞争,还有父母的期望、学校的压力,以及对自我的成长要求,故而愈发焦虑了。

前不久,5岁女孩甜甜(化名),天天在家唉声叹气,父母刚开始还老说小小年纪学大人叹什么气,后来发现孩子不像是在故意学大人,担心甜甜肺功能出现问题,赶紧带她去医院检查,接连查了呼吸科和心内科,都没查出问题。

最后,家长在医生的建议下带甜甜来到了儿童心理门诊,经过医生诊断,甜甜是患上了“叹气综合征”。

医生介绍,孩子频繁叹气,甚至每分钟都有叹气,这种情况就称之为“儿童叹气综合征”,这种叹气行为并不会影响睡觉、吃饭,一般和器质性的疾病关系也不大,往往跟心理因素有关。

有些家长对此病持怀疑态度,小孩子咋会焦虑、抑郁?甚至认为“这难道也算一种病”?

但医生表示,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跟老师关系不和谐等,都会造成儿童精神焦虑,他们也会像成年人一样靠叹气舒缓情绪。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1

焦虑的孩子甘愿平凡

很多人小的时候也焦虑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逐渐就没事了。

但实际上,焦虑会给人造成一种深层次的影响,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发现。

几年前,中央教科院曾对恢复高考以来所有的高考状元做过一次调查。

调查结果:

“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并且大量的高考状元在求职时虽然追求高薪工作,但是工作后的表现也比较一般,很多都只是普通的白领、公务员。

当然高考状元中也有千万富翁和亿万富豪企业家,但整体而言高考状元的教育投资回报率并未达到社会预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初调查结果出来后,专家分析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积极探索的天性。但过了很多年重看当初的调查结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因为很多高考状元之所以成绩好,大量是被家长威胁出来的。

相信很多家长小时候都被父母这样教育过:

咱们家不是富裕的家庭,没钱没权,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没人能帮得了你;

这个社会竞争很激烈,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去工地下苦;

现在社会人人都很现实,你得努力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这样以后结婚啥的都好弄,以后咱们家就看你的了……

这些话,在当时确实能够看到一定的效果,孩子听完后为之一振,然后开始努力的学习、工作了,但是长此以往的结果是他内心当中有一个东西被破坏了——安全感。

当一个人缺乏了安全感以后,他做任何事首先考虑的就是安不安全。

而当他将安全作为首要考虑因素,那他会做什么样的决策呢?他就会做一个最平庸的决策,就是什么事能够最安全,我就做什么事儿。

帆书APP创始人樊登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段经历:

我那天去北大讲课,有一个景象令我特别意外,就是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一直排到东门外的一个队伍。

我就想干嘛呢,排这么长队,然后就跑到跟前去看,结果跑到前面看说是国家海洋局招聘,国家海洋局招聘就能有这么多人报名,那么多人排着队要去当这个国家海洋局的公务员,哼,北大这是咱们中国最好的学校之一。

原因就是因为大量的孩子在从小学习的过程中是被破坏掉了安全感,产生了焦虑,小时候的焦虑,后来慢慢长大以后,看起来焦虑被掩盖下去了,但他内心深层次的那个安全感被破坏以后,终身都会对他有影响。

所以他努力的想成为一个最普通的人,努力的想成为一个跟别人没什么差别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2

家长的教养行为有问题

孩子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的教养行为出了问题。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第一、父母的过度控制

我们看天上的卫星一直围着地球转,有很多父母就像这卫星一样,天天围着孩子转:

整天问孩子说冷不冷啊,疼不疼啊?

考试能不能及格啊?

学习感觉怎么样啊?

有没有人欺负你啊?

实际上这个孩子的生活可能没有那么糟糕,但家长就是关心个不停,看似关心实则满满的都是担心。

我想起小时候跟同学打架,当时因为什么原因记不得了,就记得打得挺狠的,衣服都被扯烂了,后来不敢回家。

等到家后,妈妈看到了非要带着去同学家理论,后来两家因为这个事闹得很不愉快,我跟那个同学后来关系也没有和好过了。

其实孩子有时候并不觉得事情有多严重,反而家长的关心会将事情过分放大,当你把这些不断放大的时候,你发现孩子的负担就会变得越来越重。

越是负责的父母,就愈会养出不负责任的孩子。越是关注孩子点点滴滴的父母,越是得不到孩子的理解。

第二、强化孩子对危险和失败的理解

这一点就跟之前所说的高考状元调查相关联。

比方说家长总跟孩子强调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外面的陌生叔叔阿姨都是坏人,这就让孩子对陌生人和整个环境产生担心。

孩子天生就有接触、感知、认识外界事物的天性,而孩子形成的对陌生人的不信任、对外界环境的担心,会阻碍孩子的心理成长。

还有告诉孩子说学习成绩好就有一切,咱们家就全指着你了,如果你成绩考不好,咱们家就全完了,你说孩子能承受的了这个压力吗。

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绝不仅仅是成绩,成绩只代表着你会考试,而中国从不缺少会考试的人。

第三、焦虑不安的家庭环境

小孩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行为习惯,就是自我归因。

小孩看到这两个人打架,哪怕这两个人不认识,小孩都会认为跟他有关系,这是自我归因的一个行为。

家里边儿吵架、打架,家庭不和睦,夫妻之间只要吵架,孩子就会有自我归因。尤其是有很多爸妈在吵架了以后拿孩子撒撒气:

都怪你,要不是你这样,我跟你爸会吵架吗?

你要是好好学习,每回拿第一名,你看爸妈还吵架吗?

要是没生你,我早就离婚了,不受这个气!

你看,当你发出这样的语言的时候,孩子自我归因会变得更加的严重。

我们看那些离婚的家庭,只要父母一离婚,孩子就会对爸爸或者妈妈说:我以后乖乖的,你不要走好吗?

因为他觉得是因为我不乖,所以爸妈才要分开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抱有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由他们从小习惯化形成的归因模式所决定。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3

与其害怕 不如行动

为人父母后,我们内心都住进了一个叫“害怕”的怪物。

这几年互联网发达,各种负面信息铺天盖地,拐卖儿童、性侵、意外等等。每看一次这样的新闻,内心的害怕就越发加重,恨不得用绳索把孩子拴在裤腰,才心安。

可又有的时候,觉得这样的害怕让我们心慌慌,迫于教孩子如何如何保护自己,以至于让孩子的内心也住进了“害怕怪物”。

邻国日本有一个名叫《初遣》的综艺节目,拍摄的内容就是2-7岁的小朋友,第一次独立出门,帮家人买一些东西。

节目组除了拍摄人员,还有很多工作人员,伪装成各种路人的身份,一路陪伴着小朋友,保护他们的安全。

我们父母不妨尝试让孩子“走出去”,家长可以远远地跟在后面,你会发现,孩子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脆弱。

父母应该避免对孩子的过度教养与保护。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足够的心理空间。避免过度教养首先要给孩子空间,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孩子,适当“远子”,要有“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的边界意识。

给孩子空间不是放任孩子,而是学会让父母在严与慈之间找到平衡,父母最需要学习的是:在恰当的时候,停下脚步,放下双手,让孩子慢慢往前走,不需要你们,只有他一个人。

04

写在最后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走一些弯路,要去直面挫折和痛苦,但也正是这些坎坷和曲折,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对于父母,带孩子看世界,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与他们一起亲近大自然,把他们的一生当一生看,而不是某一场考试。

你快乐了,你的孩子也能快乐;你幸福了,你的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小心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学习成绩很好,工作能力却很普通的人——西安康宁儿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