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纹
这个纹样叫做“圆内十五枚笹”,“笹”其实就是细竹子或是祈愿用的竹签。竹的日语为“
たけ
”意思为高高伸展,竹也被赋予诸如“吉祥”、“顽强”、“无畏”等意义。在日本文化中竹也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传说竹具有神力,是连接神和人之间的桥梁。神通过竹降临人间,所以在新年时人们通常会使用“松”“竹”“梅”等物的摆饰。
在文献中首次见于《古事纪》,其后在被誉为日本最早的小说《竹取物语》中有所体现。 另外很久以前人们便开始将竹子应用在生活中,正仓院中至今还保存着古代的笛、笙等乐器。还有斑竹做的笔简、花篮等物。
据《年中行事绘卷》和《源氏物语绘卷》中记载,早在平安、镰仓时期竹就已经被图案化,并应用在各种衣物和日常用品上了。《大要抄》之中也提到了朝臣的车上有竹纹的图案。镰仓时期就正式作为家纹使用了。 在中国,竹文化在物质上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日常,更在精神层面,影响了我们的审美观、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等等。 竹子的秀雅清淡之美和“本固”“性直”“心空”“节贞”之品格,深受历代诗人推崇,并以竹自况,以竹明志,直抒胸中块垒。在歌咏树木诗章中,以咏竹诗为最多,《绿竹神气》一书收集历代咏竹诗文万余首,为咏梅咏松等所不能比拟的。 在咏竹诗中,有描述新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杜甫),有表达虚心“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薛涛),有颂扬气节“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邓拓),有礼赞坚韧“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有表示友情“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钱起),有直抒胸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有显示超逸“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挢)。方志敏烈士以竹为题写下“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竹之高风亮节,潜移默化深刻影响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精神风貌。
竹既激发诗人灵感,亦成为画家表达对象。苏东坡《枯木竹石图》笔墨雄健,墨气深厚,郑板挢一生爱竹咏竹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禅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笔下的竹,诗、书、画三绝,是中华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