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乌合之众》|你读懂勒庞了吗?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一旦有争吵,有时其中一方会说:“你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彷佛给对方下了这个定义,自己就立刻站在不败之地。
这本1895年初次面世的群体心理学书籍,到底有什么魔力,让后世者争相引用?书中的一些观点,如今已经证明是有误导作用或者是局限于时代背景之下的错误,但它仍然是群体行为研究者们不可以不读的文献。
佛洛依德在自己的著作《群众心理学与自我分析》里,就对勒庞有不少自相矛盾的评价。在佛洛依德看来,勒庞发现了“问题”,描述出群体心理的事实,却没有对它们作出解释。前一页否定了勒庞,下一页又说勒庞“对群体心态做了出色的说明”。
这种矛盾的言论也出现同一时期的其他心理学研究者身上,也许这就是19世纪的文化气氛吧。
回看一下勒庞一生所处的历史背景。
1841年出生的勒庞刚满7岁的时候,巴黎打起了街垒站,并导致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迅速退位。
1848年“六月起义”之后,路易•波拿巴亲王取代国王,成为第二共和国的总统。
1871年色当惨败,法国投降普鲁士。激进派、共和派、蒲鲁东派和布朗基派等,短暂地掌握了政权。走马灯一般地政府更迭,让勒庞对此感到忧虑。
之后,在1886年勒庞目睹了那位优柔寡断而又好战的煽动家布朗热将军迅速取得了政权,又在1889年以叛国罪受审,逃离法国,3年后自杀身亡。
勒庞对群体及社会心理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于他观察发生在自己面前的历史。基于他保守派的思想,他必然会在书中用十分夸张的口吻描述“个体”如果进入了集体,就会在“集体潜意识”机制下,变成了“动物、痴呆、社会主义者、幼儿和原始人”。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变成了一种智力水平低下只有原始本能的物种。
写到这里,大家是否有一点点感觉勒庞的言论很像某些老生常谈的网络暴言呢?
比如圈子,集体生活,精神控制等等话题。
网络言论的极端和夸张,一定不比勒庞描述的18世纪法国社会失色几分,好似只要看一眼反对观点,立刻就会被对立观点洗脑,变成白痴。
对此,我的评价是:脑袋空空的人才会被洗脑,因为脑子里没有东西,才容易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勒庞一味强调群体的负面效应,却没有看到群体的正面效应,这些都和他身处动荡的历史年代有关。
世界并不是只有动乱、犯罪、欺诈、煽动、暴行,也有团结、坚守、奉献、无私、英雄。即使在动乱年代,群体中也会有关心国家命运的英雄站出来,而群众也本能地希望英雄能展现出高尚的品格,带领大家走出黑暗。
即使是温顺的绵羊,有狮子的带领,狼群来了也不怕。
了解勒庞的人生之后,我还是很推荐用辩证的思维去读一读《乌合之众》。
至于拿《乌合之众》去攻击他人就大可不必。说不定,你才是那个被“群体”影响的人。
感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