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年上海师范大学《630中国语言文学综合知识》考研全套

2022-04-26 22:13 作者:识库学习网  | 我要投稿

2023考研专业课复习资料,节选自识库学习网


一、复习笔记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

1.复习笔记

一、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1文学与文学史

(1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至晚在商朝时期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中国数

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相继不断地产生过类型、样式繁多的文学作品。

(2)文学史的研究,应当以唯物史观为指南,科学地而不是随意地建构-一个国家民族的文

学史,即要认识一个国家民族历史.上相继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历史面貌及

其发展规律,既要求突出文学主体,又要历史地看待作品的文学属性,还要注意多种类型

的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才能显示文学历史的面貌。最为基本的是要把文学史的研究放在

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基础上和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中,确认入史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

容和表现形式,整体地显现其意义,将文学史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3 )中国文学史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目前已知的中国文学史著作, 最

早有两部:-是黄人的《中国文学史》, -是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此后国人相继编

写出版的中国文学通史, 至20世纪末,大约在200部左右。但随着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

变化,已出的著作在文学史的宗旨、对象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会存在着种种差异。

I 2文学史的内容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1 )作家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的社会背景、 作品的影响是文学史研究必须考察的对象。

(2)文学作为审美文化形态,其形式、作法、语言方面的传承、创新,构成文学发展演进

的表征和文学史的历史内容。

(3)文学影响、接受,也应当是文学史研究的课题。

3文学史学,即研究文学史的学科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是历史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研究者不仅具有文学的眼光,还须具

有史学的眼光。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历史进程受内在的一般规

律支配。因此,恩格斯说:“必须研究全部历史,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

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法学、美学、哲学、宗教的观点。

 

二、中国文学的演进

1先秦:辉煌灿烂的文学源头

先秦宏富的文化典籍开创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也奠定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格局。

《诗经》汇集了宗周和诸侯国上至庙堂,下至民间的诗歌,屈原用上古神话材料和楚地祭

歌形式开创出楚辞,构成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影响深远。 延绵数千

年的文学观念,丰富的文体、命意和取象的方式方法等,都可以从先秦文学中找到其源

头。

2两汉:辞赋蔚起、传记文学的出现和诗体的整合

(1 )受屈原楚辞的巨大影响,汉代能文者多作赋,辞赋成为两汉的主流文体,文学的表现

功能得到了高度的发挥。

(2)两汉叙事散文最为突出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纪传体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其中的

列传部分对人物情状、性格的表现直接开启了后世文言小说的叙事模式。

(3)两汉乐府诗成为继《诗经》 《楚辞》而起的一 种新诗体,《孔雀东南飞》与《木兰

诗》合称“乐府双璧”。《古诗 十九首》从乐府民歌汲取养料,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3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文学审美的提升

( 1)从汉末建安时起,“五言腾踊”,诗歌空前繁荣起来,批评理论也异常兴盛,开启了文学

自觉的时代。从曹丕的《典论论文》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再到萧统编篆的 《文选》,

表明文学脱离经史诸子之学而自成一家,文学的审美价值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先是建安风

骨、正始之音,继之是游仙、玄言诗,到陶渊明开辟出田园之韵、谢灵运描摹出山水之

美;再到声律和词藻并重的言体诗的出现,为格律诗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诗歌在

这种历史的迭变中,诗的内质与形式都获得了高度的提升。

(2)随着文学审美特性的张扬,辞赋转向抒情,朝更加骈体化的方向发展,表现出强烈的

诗化冲动,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美文样式一-俳赋和骈文。

(3)以《搜神记》 《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怪、志人之书使虚构叙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

认同,成为唐人传奇小说的前奏。

4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

(1 )隋唐接续了六朝的格律理论,使近体诗得以定型,同时诗坛大张汉魏乐府的旗帜,古

体诗生发出新的活力,因而形成今古体并行多姿的态势,奠定了后世千百年诗体的基本格

式。陈子昂、王勃、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

诗人观览山水,游蒂边塞,咏叹史事、抒发襟怀,极大地扩展了诗的题材、意境。

(2)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确立了此后相当- -段时间内“文以载道”的基本格调。

( 3 )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和古文的提倡推动了唐传奇的兴盛,小说走向成熟。唐代僧院俗

讲变文成为-种通俗的新文体,开中国讲唱文学、话本小说之先河

(4)晚唐五代,李煜等人的创作使词达到了高度的审美境界,开启了宋词抒情言志的繁荣

之门。

5宋代:诗、词、文并行,以词称胜

(1 )宋初诗承晚唐,继而转师中唐,更远追晋诗,发展出了影响深远的江西诗派。宋理学

兴盛,使诗歌趋于平淡,长于说理。此外,有宋一代边患不断,从而激发了-批诗人的爱

国情怀。

(2)宋文.上承韩柳,阵容更大,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大家在史论、游记中注入感情和

理趣,创造出一种散体抒情的文赋。

(3 )词在宋代最兴盛,从晏殊的闲情雅致和柳永的吟风弄月,经苏轼、辛弃疾的开拓,再

到宋末姜夔、吴文英的咏物寄怀,题材、作法、风格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性,成为有宋- -代

文学之胜。

(4)宋金的话本小说、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也发展蓬勃。

......

 

二、全国名校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 ( 75分)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723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公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保存在《_____》 中。

2.《诗经》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的_____

3.《庄子》作为创作方法的“三言”是指厄言、重言、_____。

4.东汉抒情赋主要有_____和述志赋两类。

5.东汉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_____》 。

6. 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长于骈文,一时齐名,号称“_____”。

7.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对_____ 等人的“雄文博采,笔力有余”表示赞赏。

8._____ 的17首词自注有工尺谱,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

9.范成大的《_____》是描写出蜀见闻的著名笔记散文。

10.“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出自_____的五古《颖亭留别》。

11.白朴的《墙头马上》故事源自自居易诗《_____》。

12.揭露阉党论政的《_____》 是明代一部以反而人物为主角的时事小说。

13.冯梦龙所编辑的两部明代民歌专集是《_____》 和《山歌》。

14.汪中的《_____》 是清代骈文的代表作。

15.“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出自近代著名诗人_____的《夜坐》。

 

二、资料分析

1.陈祚明《采菽堂占诗选》: “子建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故风雅独绝,不甚法孟

德之健笔,而穷态尽变,魄力厚于子植。要之三曹固各成绝技,使后人攀仰莫及。“如何理

解陈对三曹的评价?结合作品加以简析。

2.朱权《太和正音谱》:“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盖所以取者

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

旬,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简述朱的主要观点,你是否认同?结合作品加

以赏析。

 

第二部  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 75分)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新潮》

2.乡红文学

3.中国诗歌会

4.朦胧诗

五、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新文学观念与旧文学观念的主要区别在哪?

2.结合代表作家作品,试述80年代到90年代“先锋小说”的主要特点与成就。

六、论述题(两题中任选一题)(共25分)

1.有人说1940年代的抗战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衰退期,你怎么看待这一观点?请结.

合具体文学史现象加以阐述。

2.举一两部十七年时期的革命文学作品,试对其潜叙事进行分析,并且说明如何更有效

和更富有深度地研究这些作品的方法与途径。

......


三、考研真题题库




2023年上海师范大学《630中国语言文学综合知识》考研全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