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笔记(3)

2023-04-26 15:01 作者:正经教主  | 我要投稿

第十六讲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在教科书中分为两大部分:个人对他人,群体,社会的认知, 和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由于“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在之前的课程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如囚徒困境, 服从实验, 本课和下一课更多是关注在个人对自己,他人,群体,社会的认知和偏见。

问题一,六度分隔理论和心理学有什么联系? (提示,参考第13课)

接下来, 讲述几个效应,

spotlight effect 焦点效应

你以为自己生活在聚光灯下。

个人理解, 个体倾向于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或者说相对于关注别人, 每个人更忙于对自己的关注。 所以想做什么就做吧, 别怕出丑, 没有人关注你, 或者说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多人关注你。

the transparency effect 透明效应

你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透明。

个人理解,

1,  每个人都是天生说谎者, (之前有一课提到说谎是进化形成的本能, 大猩猩用毛发树立来欺骗决斗的对手,假装自己更强壮), 你的思想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明显, 或者说,正是因为透明效应所引发的心虚,导致谎言的失败。

2,  你的思想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明显, 所以在讲故事, 回忆, 复述, 笑话时, 要充分考虑到听众的背景, 经历,认识的区别,而进行足够的铺垫。 没有人有读心术。 我们倾向于过分估计听众的理解程度。

Lake Wobegon effect乌比冈湖效应

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自身的实际水平, 或者说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

问题二, 请问上述三个效应/偏差有什么共性

接下来,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知失调理论

首先要讲 confirmation bias 证实偏见。人们更倾向于从信息中验证/证实自己的固有信念,认知,而不是证伪。比如你是左倾, 你会倾向于从一堆杂志中挑起左倾杂志阅读。 你喜欢布什,就会只关心他的好消息,忽视负面信息。 你相信中医, 就会只关注证实中医的信息, 不信中医就只关心证伪的信息, 只有一些牛人,才能兼顾双方的证据并作出客观的正确的判断, 比如孙中山,比如鲁迅, 比如我。。。

课上提到关于confirmation bias 的巧克力豆实验, 很有意思, 可以试试, 很简单。

有三颗m&m, 不同颜色, 比如 1,2,3

然后让对方, 在1 和 2 中挑一个吃了, 比如对方挑了1号

然后让对方, 在剩下的2, 和3 中挑一个, 绝大多数人挑3号。 (实验对象,包括大学生, 4岁小孩 和 猴子)

问题三, 请试解释上述实验和confirmation bias的关联

大意是当一个人自愿的处在极为荒唐的处境中, 大脑会自动形成一个貌似有理的幻觉解释。 比如,

呆伯特: 为啥你还在这个烂公司, 低薪,高压,老板笨?

员工: 为啥啊,这太荒唐了, 一定有原因的。

。。。

员工: 我知道了, 因为我爱这份工作。。。

认知失调理论在现实中,有各种不同的体现,

比如,在欧美的大学, 在加入一些学生社团, 有orientation的过程,一些体罚,整人的小活动 (电影 社交网络 中也有提及), 事实证明,经过这些折磨的人对集体的认同度更高。

比如, 在选举活动中, 有一部分是无偿义工, 但是在实验中, 给其中一部分人薪水, 最后调查表明,无偿义工, 比有偿工作人员更热爱工作。

再比如, 两组孩子学画画, 一组给予物质奖励, 一组没有。 长期表明, 有奖励的孩子更加认为画画无意义, 他们学画画只是为了奖励。 没奖励的孩子, 更加倾向于热爱画画。

问题四,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知失调理论 和 问题二的 答案有什么关联?

讲完对自己的看法规律, 再看看个体对他人看法的特点:

1,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在评价他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两个随机试验者, 投硬币决定一问一答, 提问方问一些很个人的问题, “我的狗狗的名字是什么, 我家有几个卧室。。。”, 回答方,一直摇头说不知道,不知道。 整个过程由一群观察者旁观, 最后让观察者根据自己的感觉,评定双方的IQ, 提问者的IQ相对较高。 显然,观察者把“不知道,不知道”的原因,没有归咎于环境,规则, 而是归因于个人因素。

归因错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把演员的角色和演员本身混淆起来。 比如, Friends 里有一集,一个美女观众, 把Joey的医生角色和Joey混淆了, 一直坚信Joey医术高超。

不同的文化对归因错误的影响也不同, 在一些东方文明中如印度, 更多的是注重情景的影响。 从 名言中可以略知一二,“时势造英雄”vs “性格决定命运”。

问题五, 想象一下, 在不同归因的文化中,新闻对杀人犯的报道有什么不同?

2. 我们喜欢的人的特点, 注意这里有个前提, 之前爱情那课也提过了, 在所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All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2.1 空间距离, 我们更倾向于和近距离的,天天看到的成为好朋友。

2.2 熟悉度, 或者说 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 不仅仅是人, 图片,照片都有类似现象。

2.3 相似度, 类似的人更加彼此吸引, 同时好朋友之间,会变得更加相似。 婚姻也是一样, 男女相似度可以预测婚姻的成功性。

2.4 最后, 所有人都喜欢面容姣好,帅哥美女。

问题六, 为什么面容姣好,身材完美的帅哥美女,同时和聪明,有能力,有社交能力有高度正相关性?

从而引出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最后是关于一个Matthew Effect的近期观察实验。 学者通过停车场的录像观察发现, 丑孩子比漂亮孩子受到更粗鲁的对待。 所以该学者给出结论是:相比之下,父母更不在乎,不关心丑孩子。 但是Paul 有些出离愤怒了。 他给出另一番解释

问题七, 猜猜Paul的解释是什么 (提示参考 第十三课 差异(Differences))?

第十七讲 社会心理学,及心理学两大谜团

本课的上半节继续讨论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下半节试着解释心理学的两大谜团。

1.1

印象(impression)的形成和影响

1.2

对特定群体的看法-教条印象 (stereotype)

2.1 小谜团

2.2 大谜团

1.1印象(impression)的形成和影响

第一印象很重要。 由于confirmation bias的存在,为确认固有的观念而倾向于重视有利证据,而忽视或歪曲不利证据。相关实验, 在上第一节课之前,有一半的学生被告知,教授很严肃冷酷, 另一半,告知教授很和善,幽默。在结束后的调查中, 学生对教授的印象更偏向于开始被告知的性格。

【第一印象形成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见面, 也包括口口相传, 网络聊天】

【同时,不仅仅是对人, 对事件也有第一印象, 比如上节课对中医的看法】

第一印象的形成很快,

【问题1, 猜猜第一印象的形成需要多久?】

第一印象有一定的正确率, 包括判断“大五性格(Big Five)”, 同性恋。快速形成的第一印象,不是完全正确, 但是比随机判断的正确率高。

从另一个角度看, 对他人的看法,印象,对当事人有什么影响呢? 心理名称叫“自证预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sy, 或者,毕马龙效应 Pygmalioneffect。如果你被认为/评价/期望有类似的特征,进而你会表现出该特征。

【问题2, 谁记得曾经的一个出自春晚的春联完全表达了这个现象】

有名的实验:

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个人问题, 此题无答案, 欢迎讨论。之前讲过IQ的高遗传性。 只有非共享环境能有一小部分的影响。 这个实验就是影响的一种方式?这种环境对IQ的影响是长期的吗? 还是只有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中才能造成IQ的永久差别?之前13课讲差异时,提过不同群体的IQ差异不是遗传而是环境造成的,大概就是社会,环境对不同群体(黑/白, 男/女)的不同期望值,进而引起的Pygmalion effect而形成的? 同时由于共享环境完全无影响, 也就是说父母的高期望, 高鼓励并不会产生这种影响。证明这个父母无影响的实验也很好做, 找四组, 1.在家被鼓励+在学校被鼓励,2.在家被贬低+在学校被鼓励,3.在家被鼓励+在学校被贬低,4.在家被贬低+在学校被贬低。我的猜测是 IQ的变化1=2>3=4】

1.2 对特定群体的看法-教条印象(stereotype)

在15课道德中,通过Robber'sCave的实验讲过人们倾向对非自身所在群体产生敌对意识。 如果基督vs伊斯兰, 中国vs美国, 黑人vs白人。 但是stereotype是从另一个角度讨论对群体的看法。

Stereotype在日常英语中是个贬义词。但是在心理学上是个中性词。 是指对某一类事物的固定看法。 比如看到类苹果物,觉得它能吃, 看到类狗物,觉得它有攻击性。。。stereotype的存在是人们有能力对新奇事物分类,并从固有经验中赋予该事物的某种特征。 (虽然可能是错误的)。

Stereotype的积极方面。

1 stereotype并不一定都是坏印象。比如你可能认为Yale的学生都很聪明

2 stereotype基本上很准确。

【在生存中stereotype很有用,所以stereotype才能作为人类的共同特征保留下来】

Stereotype的消极方面

Stereotype并不是完全的准确。

【问题3, 不准确的来源很多, 有人要猜猜吗?】

Stereotype分为三种, public公开, private私密, unconscious无意识

公开,就是在公开场合对某群体的看法, 比如我觉得城市人与农村人享有一样同等权利

私密,内心的真正看法, 比如农村人都来城里,北京不就乱了吗。

无意识, 就是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对某些群体的看法。 Paul进行了随堂实验,不过也提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哈佛的网站去做测试-内隐联系测试, 我找到了中文版的链接。

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china/

【我的第一个测试,相比较于年老,你对年轻有中度的自动化偏好。】

最后, 研究这些有什么用? 无意识stereotype会影响一些决定。比如警察对持枪犯的开枪与否,可能取决于其对黑/白人的stereotype。又如一些HR在同样的条件下,可能对一些性别有偏爱。

【问题4, 怎么避免无意识stereotype?】

2.1 小谜团 – 睡眠和梦

睡眠是一种动机,就像饿要吃,渴要喝一样。

睡眠分为NREM(非快速眼动睡眠)和REM (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

最开始是NREM I (过渡阶段)-> NREM II->III->IV(深度睡眠)->III->II->I->REM

如此反复4-5个循环,就是一次完整的睡眠。

根据脑电波, REM阶段的脑电波和清醒时相似, 眼球快速转动,但身体放松,也是做梦的阶段。

为什么要睡觉? 有很多种解释, 可能最好的解释就是使人体各个器管机能恢复。 荷尔蒙,大脑,内脏,免疫系统等等。最好的类比是, 你要是修车,要先把车停下来,关上发动机。 如果强制不让人睡觉。 最后不是困死的。 而是因为免疫系统失灵,而病死的。从进化的角度, 为了减少因视力下降而带来的危险而在夜间减少活动,同时降低能量消耗,减少进食次数。

梦总是让人着迷, 特别是哲学家。 比如“你现在是活在梦中吗?” 又如“你应该为你在梦中的行为而有负罪感吗?”

心理学的答案是1. 你现在不是做梦。 2 你不用负罪。 除非你是经过训练的清醒梦掌握者 (可以自我选择的梦)

【这个清醒梦很有意思, 还真的有训练步骤http://www.wikihow.com/Lucid-Dream。虽然不知道效果。 Wiki上的贴图时用的是太乙金華宗旨的一副出窍图。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832563324/

竟然和盗梦空间也有关系。 因为可以清醒做梦,所以要有能力判断现实与梦境 (Realitytesting)http://en.wikipedia.org/wiki/Lucid_dream

根据刚才关于梦的过程, 每晚大约有4-5个梦, 梦留下的记忆很脆弱,如果是在REM阶段惊醒, 梦的记忆比较深刻。 如果准备记录自己的梦, 最好的时间就是刚刚睡醒的时候。dreambank.net 已经收集了2万多个梦。 大多数的梦都是不好的, 并不是那种噩梦, 不过从0到10, 多数都是在5.5左右不好的程度。女生希望自己能梦到浪漫,历险。 男生更希望梦到和陌生美女ooxx。 大约有10%的梦是和性有关的。

【问题5, 最常做的梦是什么?飞? 坠落? 被追赶?】

为什么做梦? 佛洛伊德对梦的解析并没有科学的证据支持他,(具体参见第三课佛洛伊德)。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梦是整理记忆的副产物, 就像是睡眠是整合身体的一个过程。在睡眠过程中, 记忆被分类整理到大脑的不同部位, 就像是电脑备份一样。但是在整理过程中,一些记忆碎片随机闪现在意识中,彼此连成故事,就成了梦。 从这个角度讲, 梦并没有任何适应环境的作用, 只是系统的一个副产品。 【换句话讲, 可有可无,在进化中没有任何优势。 不会因为有梦,或者无梦, 多记了几个梦, 而形成任何生存优势。】

2.2 大谜团 – 笑(出声的笑)

不知道有多少人观察过婴儿的笑声?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 笑是一个超级不解之谜。 为什么人类在一些特别的场合发出这种奇异的噪音?这对个人,群体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

【注意,这是分析一个心理现象的典型思路。 而不是直接的灌输答案】

近十年来,Robert Provine专注关于笑的研究, 他和他的学生在各种公共场所搜集笑, 以及原因。 大量数据显示, 大多数的笑的原因,并不包括任何形式的笑话,或者幽默。

【研究的第一步, 搜集大量可观察,可分析的数据,现象】

再看看,我们对笑声知道些什么? 笑声是人类共性,跨文化,跨种族的共性。 很早就显现出来了, 大概3个月的婴儿就会出声笑了。 目的是社交,交流。 因为它声音很大,它不像饥饿, 饥饿是无声的, 不需要向他人传达信息。 但是所有有声的现象,都是为了向他人传达信息。

【分析现有资料,认知,信息,】

笑声是不由自主的, 而且富有感染性。最好的例子就是看情景喜剧,是的背景笑声, 你会因感染,而跟容易笑出声来。

动物也有类似的发声行为。 猴子在攻击时发出笑的声音。黑猩猩在彼此胳肢是发出笑声。

咯吱的定义是 身体接触,作为虚假攻击的一部分。 注意一定是双方明了的虚假攻击。 没有人被打劫后还哈哈大笑的。

进而,推测,笑是虚假攻击的信号,和相对应的反馈信号 和 群体攻击的信号。

【给出猜测】

再对照之前整理的案例, 大多数笑,来自揶揄,取笑, 甚至某种程度的侮辱。大多数的笑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攻击因子, 不过都是轻微的,或者是非真实的攻击。

另一种现象, 就是集体攻击。 比如在一个团体作恶时,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总是整体发出笑声, 作为整体攻击的信号, 同时增加团结度。 可以参考地痞流氓调戏民女时, 每个人狞笑的嘴脸。

对于笑,并没有一个定论。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不好的事发生了, 不过不是发生在你和你亲人的身上, 而是发生在他人身上。 【个人的一个例子, 有个朋友用热油刷锅, 突然犯2,忘记是油,还以为是水, 结果红烧猪蹄。 大家乐不可支。 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悲剧, 发生在别人身上,就是洗具】

总之, 现阶段能总结到的幽默的共性是,有伤害形成,并且很轻微(轻微到不能引起同情,共鸣,恐怖,悲哀等情感),比如路人踩到香蕉皮摔个屁股蹲, 我们会觉得可笑。 但是如果摔倒,磕到脑袋,脑浆迸射, 应该没有人再觉得可笑了吧。 所以幽默中的伤害是有共性的, 比如尴尬,黄色笑话,某些脏话, 香蕉皮, 脸上的米粒, 掉裤子之类的。 而且还要有一定程度的突然性, 或说不可预测性。

【问题6, 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咯吱自己?】

第十八讲

何为异常:异常与否不过是一种人类的自觉,常常受‘社会规范、目标对象的个性、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心理学领域一致认为“异常具有三大典型特征:悲痛、功能失调、感觉及行为异常”。为了更公正、客观地诊断心理异常,经过多年的努力业界颁布了《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

  然后,按照《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分别讲述两类情绪异常的典型特征。 其中,针对‘严重抑郁症’的DSM诊断标准:

  ①    悲伤或快感缺乏症(在日常生活中兴趣或快乐减少);

  ②    至少具有如下症状中的四种(体重或食欲的明显变化、失眠或嗜睡症、精神运动型迟缓或兴奋、疲乏或无精力、注意集中力减弱或无决断力、自杀的念头或行为);

  ③    以上必备症状至少持续2周以上;

  针对‘躁狂症’的DSM诊断标准:

  ①    至少一周以上地表现出‘异常且持续性增强的开朗健谈或易怒心理’;

  ②    至少具有如下症状中的三种(过高的自我评估或宏伟规划、睡眠需求减少、比平时更健谈或谈话时具有紧迫感、跳跃性的思维或念头、容易分心、目标导向性活动或兴奋感增强、过分涉猎‘愉悦但有危险的活动’);

  最后,在情绪障碍的治疗的理论基础上,讨论各种药物和心理疗法:

  ⑴ 生物学理论及其疗法:

  ①    神经传递素与情绪障碍有关,尤其是‘一元胺’(如:血清素、降肾上腺素、多巴胺);

  ②    遗传基因、神经传递素与压力的关系:当代最新研究发现“血清素传递基因的某些变异形态能预测哪些人在面对压力时易患抑郁症”;Caspi and colleagues于2003年发现“血清素传递基因上具有1到2个短等位基因的人在面对压力时易患抑郁症”;

  ③    利用上述原理和发现,能治疗‘情绪障碍’的药物有:单胺氧化镁抑制剂、三环抗抑郁剂、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选择性降肾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剂、锂、安定;

  ④    电休克疗法:大脑能捕获‘在大脑的6~12个区域通过电流而产生的感应’、患者首先被麻痹且肌肉放松、具有高响应率和高复发率;

  ⑤    较新的生物学疗法:rTMS(用‘高强度磁脉冲’重复刺激‘患者的特定大脑区域’以使其活动)、迷走神经刺激(用‘心脏起搏器’等小电流设备刺激‘患者的迷走神经’);

  ⑵ ‘认知和行为’理论及其疗法:

  ①    理论基础:Beck的认知行为三部曲(抑郁症患者采用负面的、消极的观点看待‘自己、未来和世界’),由此抑郁症患者具有‘特殊的认知缺陷和偏差’---思维模式的扭曲(‘全-无’思维模式、带有情感的推理、人格化)、对负面事件的错误归因(内在的、稳定不变的、全球范围的);

  ②    认知理论的实验证据:对‘但负面认知的大一新生’进行为期2年的跟踪调查;

  ③    认知和行为疗法,即CBT疗法:首先,确认患者负面思想的主旨和诱因;在治疗师的帮助下,挑战患者的负面思想(患者负面思想的证据何在?是否有其它途径考察其境遇?当最后情况发生时,如何处理?);接下来,帮助患者认清‘其负面思想和假设’;改变有抑郁症有关的环境因素;最后,传授患者‘拥有应对不快境遇的情绪控制技巧’;

  ④     CBT和药物的对比试验:CBT在预防抑郁症复发上更有效;

  ⑶ 人际理论理论及其疗法:

  ①    人际理论:‘负面的自我认知观’和‘人际关系的期望值’是基于患者个人的成长经历;

  ②    人际理论疗法:与CBT相比,具有较少的结构化;更看重患者的过去而非现在(CBT更关注患者的现在);主要考察四方面的问题(悲痛或损失、人际间的纷争、人际间角色的转换、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帮助患者了解‘人际间的问题与成长经历的联系,并为改变人际关系而做出选择’;

  

  

影响‘主观诊断’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属于‘社会标准’:您是否被诊断为患有一种精神疾或精神毛病,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您所拥有的社会或文化规范’。

  第二个因素与‘目标个体的某些特征’有关,尤其是‘性别’有关。我们有些性格陈规,‘性别’决定了‘哪些行为时可接受的’,因此我们对‘是否异常’的主观判断也受‘性别角色’的影响。

第二个影响‘是否异常’的因素是‘环境因素’。因此,您展现某一特定行为的环境也极大地影响了‘您的行为是否被他人视为异常’。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我们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启发式探索发,用以判断‘某物是否异常、不健康、有麻烦’。我们常称其为3D的三个典型特征是‘痛苦’、‘机能失调’和‘异常’。因此,那些‘能导致自己或他人非常痛苦’的行为常常被贴上‘不正常或不健康’的标签。我们将讨论的‘抑郁症’就是个最好的例子,‘抑郁症’就是一种‘痛苦的状态’---不快、悲哀,您可以会感受极其糟糕以至于想要‘自杀’;这种非常非常高级别的‘痛苦’正是将其归为‘心理疾病’的部分原因。

  另一些心理疾病并不会导致自己痛苦,但能导致他人痛苦;如‘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会无视他人的权利,会毫不犹豫地偷窃或伤害他人,对他人的感受毫无‘同理心或同情心’可言,因此能给他人造成巨大伤害,但自己却对其所作所为毫无痛苦。但这类行为能导致他人极大痛苦,这也就是‘为何将其视为异常行为或精神疾病’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一般标准时‘功能失调’:如果一系列的行为让某人不能正常地生活,那也会将其视为‘异常或精神疾病’。同样,抑郁症就是个好例子;抑郁症患者通常会变得‘完全无法正常地生活’---他们不能起床去上课,不能去工作,不能与其朋友进行交往,隐居并完全于世隔绝;因此,他们会失去工作,考试不及格而退学。这种‘功能的完全衰退’是我们将其(抑郁症)视为‘最衰弱的精神疾病之一’的原因。

最后,‘异常’:行为或感觉极其与众不同;因为其严重地受到社会准则的影响,这或许是三者中最具争议性的。---在某种文化中视为异常的,在另一种文化中视并未被视为异常的。但对某种文化而言,如果某些行为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极其异常的,那他们很可能被视为‘异常’。

那么我们如何将上述三者整合在一起呢?在当今美国‘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用于诊断(精神疾病)的手册被称之为《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或DSM,现已是第四版;它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产生,且在50、60年代的早期版本是基于佛洛依德的理论,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但自从1980年以来,经过大量努力使标准更为客观,从而制定出一系列行为或观察(规范),那些观察对诊断某人具有某些症状是必须得---那些症状是可观察的,您能在其他患者身上观察到‘他们能可靠陈述(的症状)’,且那些症状在‘不同临床医生’间能达成一致。因此,DSM列举了‘诊断某种心理疾病所必须的症状列表、所须表现的症状数量’,且将‘痛苦’、‘功能失调’和‘异常’等理念融入了标准中。我在讨论‘情感障碍’等特殊类型时,将给您列举几个案例来解释‘这些标准’。

下面我将用几个‘情感障碍’的例子来说明“我们是如何诊断和理解精神病理学”,但须告之您们的是“情感障碍是人们日常面临的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其中有25%的女性会在其生命中经历严重的抑郁阶段;13%的男性会在其生命中经历严重的抑郁。因此,这些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极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您们这个年龄。大学时代是发病的高峰期,尤其是抑郁症的首发高峰期;同时,也是‘双相障碍’或‘躁狂-抑郁症’的高峰期,20出头的‘青春期晚期’正是这些心理障碍症的高发期。

为此,‘情感障碍’可划分为‘单相抑郁症’和‘双相抑郁症’,其中‘单相抑郁症’仅具有抑郁症的症状;而‘双相抑郁症’则是患者陷入抑郁症和躁狂症间的恶性循环。这里是DSM对‘严重抑郁症(最严重的抑郁症形式之一)’的判断标准。前面已经提及,DSM建立了一套相对可观察的判断标准、须满足的症状数量、为了进行诊断所须表现的症状。那么,DSM对‘严重抑郁症’的第一判断标准就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悲伤’、或‘兴趣减少或快乐减弱’,即‘快感缺乏’的症状。为此,要满足第一标准,您须具有上述症状中的某一项。您可能会感觉‘悲伤和忧郁’,或实际上感觉‘抑郁’;有些人对这些感受很强烈,但另一些人对‘悲伤或忧郁’感受并不强烈,但他们会说“没人什么东西能再引起他们的兴趣了”---这好像“情感从他们的生活中被吸走了”一样;他们在活动中不再感受到昔日的快乐;他们不再想和其朋友打成一对;他们不再关注美食,不再感受到健康和快乐。

除‘悲伤或快感缺乏’外,每个个体须具有至少4项如下症状。第一,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体重和食欲的变化。为此,您可能会‘完全丧失食欲并体重暴减’,或‘狂饮暴吃’。我有个曾患过一年左右抑郁症的密友,她的体重曾暴增了50磅,因为她只想吃东西,尤其是在晚上狂饮暴吃。

第二,睡眠障碍---‘失眠症’,即不能入睡,或‘嗜睡症’即是睡不醒。有一种失眠症的特殊形式尤其可能发生在抑郁症中,期间您在夜晚能进入睡眠,但会在凌晨三四点钟醒来,且完全不能再入睡了,然后清醒到天明。但另一些人会想终日长睡,在一个剪辑中我将给您们展示‘某个妇女谈及一天会睡20到22个小时,起床吃点东西然后继续入睡’,因为她仍感觉筋疲力尽。

第三个标准是‘精神性运动阻滞或亢奋’。运动性阻滞较为常见,即是“与个人运动有关的所有事宜均变慢”---他们会缓慢地行走,他们的反应时间会变慢。因他们的行动变慢,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发生事故---当他们驾车或穿越路口时,一辆车突然向他们驶来,他们不能敏捷地反应,因此会陷入更多的意外事故。且他们说话速度也会变慢---他们讲话非常缓慢,好像即使是说一句普通的话也会耗费大量的体力。极少部分人会变得‘急躁不安’而非‘缓慢’---他们会表现出亢奋,并感到坐立不安;但亢奋比运动性迟缓更为罕见。患者的确会感觉劳累、疲惫,就好像他们完全没有精力;他们不能起床、不能运动。正如我曾说过,他们只是想一直躺着。

第五个标准是‘无价值感或过分内疚’。他们可能会感觉“每件事都是他们自己的错”,这种‘内疚感’或‘无价值感’甚至能导致精神错乱。他们可能与现实疏远。当一个抑郁症患者与现实失去联系时,通常有些‘导致情绪低落的主题’---他们会相信“他们自己就是魔鬼撒旦,且他们必须自杀”,因为它们给世界带来了邪恶;他们会相信“那些偶然事件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比如,刚刚爆发的洪水是他们导致的。因此,无价值感和内疚感完全脱离了现实,是精神错乱的。更为常见的是,他们只是不切实际,自尊心上极为消极(对自己的评价很低),自我贬低自己,感觉自己愚笨、没有价值、丑陋且一无是处。

第六个标准是‘注意力下降或无决断力’。当您患有抑郁症时,您很难集中注意力;读了一遍又一遍,您完全不知所云;上课时您不能集中精力听讲座,因此去上课是无用的;您须做决定选择论文的主题,这就像世上最艰巨的事一般。您无法做出任何决定,您不能思考任何问题;您的思想完全混乱、无法控制。

接下来就是‘自杀的想法或行为’,这表明“您开始考虑自杀,考虑死亡”。事实上,一小部分人将其付诸行动,尝试‘自残’或‘自杀’。当然,应该说“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并非仅发生在抑郁症中”,事实上自杀会发生在每一类精神疾病中,但在抑郁症中尤为普遍。

因此,除‘悲伤和快感缺乏’外,您须具备上述症状中的四项,且这些症状并非是您所经历的某个糟糕的一天;为了得到明确诊断,这些症状须持续出现至少2周时间。事实上,大多数严重的抑郁症持续时间远远超过2周;如果不进行治疗,所经历的平均时间至少为6个月。因此,人们长期处于这种‘令人痛苦的状态’,但DSM中的最少标准是至少2周。

 

我想就几件事情进行解释。

其一,‘我们都曾经历过的普通的悲哀心情和消沉’与‘她所经历的某种逐渐衰弱的、无法抗拒的抑郁症’间存在区别。诚然,沮丧具有连续性,您因考试发挥不好或与男女朋友分手,这种连续性会让您完全丧失正常的机能、像植物一样生活。如果我们确信“在那些日常的沮丧和真正的忧郁症间存在界限”,那会非常完美;但事实上并不存在非常清晰的分界线。有不少人患有‘比Tara所谈及的忧郁症更为温和的形式’,但却仍具资格诊断为忧郁症,且仍在遭受这些症状的折磨。因此,我不希望您们有此错觉“如果您们未患有‘Tara曾有过的那些在连续忧郁症末期’的可怕症状,那么您们就未患上忧郁症”,因为事实并非如此。那些‘行动迟缓、生理机能受阻’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极不开心---已患有‘需要被帮助和关心’的心理疾病了。如果不加治疗,正是‘这种较为温和的忧郁症形式’能恶化为‘较严重的形式’,这就是‘忧郁症的延续性’。

另一件我想解释的是“在患病早期,即使感觉非常抑郁,她曾强迫自己振作起来,认知过好每一天”,这正是很多忧郁症患者的典型特征,我们将其称之为‘带伤前进’。在那些日子患者强迫自己振作起来,试图让自己正常运作,试图不让他人知道‘他们有些异常’,试图跟上他们的学业和工作(的进度);但他们却非常痛苦,他们不能运作在他们能掌控的层次上。这非常普遍,其部分原因在于“患者并未感觉他们须进行治疗,或患者耻于因患忧郁症而进行治疗或寻求帮助”。因此,他们只有带病前行,有时会在一种非常可怜的状态下持续多年,直至他们最终到达崩溃、必须给予帮助时。

另一种情感障碍就是我曾提及的‘双相障碍’,它包括‘抑郁症的症状或阶段’,但另一方面还有一段与抑郁症截然不同的阶段,即‘躁狂症’。因此,患者在‘意志消沉的抑郁症’和‘亢奋的躁狂症’间恶性循环。下面来描述‘躁狂期’的特征。】

第一个标准,患者并非‘感觉消沉、忧郁或抑郁’,而是异常且持续地具有‘逐渐增强的开朗健谈或易怒心理’---这并不是因为某天您获奖或得了个‘A’而导致的愉快心理,而是‘某种异常积极、开朗健谈的心理至少持续一周’;然后患者须具有三条或以上的如下症状。

第一,膨胀的自尊或夸张。患者会感觉自己是世上最聪明、最具创造力、最富见解、最具能力之人;且他们非常乐意告诉他人这一点。因此,他们认为“我对自己的评价完全没有问题;如果您不认可我(对自己的评价),那是您的问题”。

第二,对睡眠的需求降低;患者一晚仅睡几个小时,起床后急切地开始新的一天。第三,患者比平时更健谈;他们谈话很有紧迫感,且语速极快---他们谈话极快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思路像疾驰的野马,为了将其思想表达出来他们不得不极快地谈话’。如果您不能跟上他们的语速,那是因为‘您们不够聪明以追随其思想’。他们有太多的想法,且须将其表达出来。

第四,患者们很容易分心,然后会增加DSM称之为的‘目标导向行为’。他们的宏图大业出自于一些‘伟大的计划’---即‘挣大钱’;且无论多么荒谬,他们都会满怀热情地追求其计划。因此,对患者而言,将整个家庭里的银行存款取现、卖掉其房产、卖掉汽车和小孩等并不罕见,以巨大的热情来资助其‘伟大的计划’---在未来的互联网上挣大钱。

第五,患者也会参加各种各样的、DSM称之为的‘愉悦但危险的活动’---如‘性乱、吸毒、赌博’,并感觉自己处于飞奔之中,且没有什么能阻止自己。他们认为“自己聪明、有抱负、有机会,那么就一定能达到目标”。因此,个体须具有三项以上的上述症状,并加上‘过分的亢奋、且常常易怒情绪’---这并非‘快乐和乐观’,而是‘急躁、易怒和一触即发’。有时他们会变得很暴力,因为他们是如此的躁动不安和易怒。

下面点评几件Bernie(男性‘双相障碍’患者)提及的事宜:其一,正如‘抑郁症’,‘躁狂症’也具有连续性。因此,‘躁狂症’能从‘相对温和的形式’发展为‘及其严重的形式’,甚至到‘精神病的层次’。那么躁狂症患者会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不将自己视为‘魔鬼撒旦,或犯下大错’,而是将自己视为‘超人’---如‘救世主’或‘爱因斯坦’转世,或拥有超自然的能力,因此,他们所听所见、他们的幻觉和错觉并非实际存在的‘宏伟计划’。Bernie的躁狂症并未恶化到最严重的阶段,但仍让其陷入麻烦之中。

事实上,有不少人纠结在较轻微的‘躁狂症’和‘抑郁症’中,曾有人认为“那些慢性的温和躁狂症患者(尤其是那些聪明且具有才气的患者)能让躁狂症为其所用”。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Kay Jamison曾写过一本精彩的书---对一些知名的作家、诗人和音乐家(如Robert Schumann),和政治家(丘吉尔)写过一些历史传记,并认为“这些名人事实上都患有轻微的‘双相障碍’,靠其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引导和疏导其躁狂期,并为其所用。”还有不是观点认为“不是非常成功的CET曾患过轻微的慢行躁狂症”---他们能每晚只睡几个小时;他们显然很自信、自大;且他们能维持这种适度的躁狂症,控制并疏导躁狂症,让病为其所用。

但在很大程度上,躁狂症能让人陷入巨大的麻烦中---性乱而让人承担性病的风险、吸毒、牢狱之灾、破产等。躁狂症的负面后果常常促使患者去寻求帮助,并不是因为“躁狂症本身是烦人的”,而是“躁狂症会突然跃变为令人衰弱的抑郁症”。

双相障碍比抑郁症更为少见。大约22%的女性和13%的男性在其一生中会患上抑郁症;但仅有1%的人会患上双相障碍,且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双相障碍在很多方面与抑郁症存在明显差异。

下面给您们展示一些有关‘抑郁症’的统计数据,就‘单纯的抑郁症’而言,其发病存在着巨大的年龄差异,一项‘针对15到55岁间人群’的全国性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5到24岁到达发病顶峰,随后有所下降,在35到45岁又到达一个发病较高的区域”,这项研究涉及数千人,且均不是‘寻求治疗的患者’,而是‘随机抽取的样本’。从大多数全国性统计中,令人吃惊的是“抑郁症在年老的人群中的发病率极低,尤其是在80到85岁的人群中”,该现象的原因有趣令人感兴趣。

有人认为“随之年龄的增长,您会更加明智”,这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何在年长人群中抑郁症发病率较低”。另一些人认为“与您们的祖辈相比,当代人(年轻人和您们的父辈)更易于患抑郁症,因为社会的架构、家庭结构和历史文化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些观点是“因为抑郁症会对您们的生理产生负面影响(与心血管疾病、中风、免疫系统疾病等致命的疾病有关),那些长期患抑郁症的人就更易早亡,这也就是老年人发病率低得原因”。但我们并不明白‘哪个解释正确’,也许在某种程度上都正确吧。

在抑郁症中还存在性别的差异。这些数据出自一份对‘数百个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的调查研究’的整合编辑,这些研究考察‘那些尚未完全成型但已具有抑郁症特质的问卷调查’,如像您们大多数人曾参与过的‘Beck抑郁症调查’。如您们所见,数据表明“13岁前,男孩患抑郁症相对少于女孩;但大约从青春期开始,女孩患病率则急剧上升,而男孩则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在18到20岁期间,女孩的患病率大约是男孩的两倍,这个比率与成人的患病率保持一致。”

对上述数据有不少假设性解释。生物学假设与‘荷尔蒙’有关;社会学假设与‘某种压力’有关---尤其是相对于男孩而言,女孩所遭受的虐待。我们不变明了其原因何在,或许是很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2:1的男女患病比率。

下面讨论‘情感障碍的主要理论和治疗方法’,主要有:生物学的理论及疗法、认知行为的理论及疗法、人际理论和疗法。

首先,谈论‘遗传因素’。众所周知,遗传与情感障碍(尤其是‘双相障碍’)有关。以双胞胎和家族史研究为例(这实际上是很多研究的综合),在单卵双胞胎中,如果其中一个患有双相障碍,另一个患双相障碍的几率为60%;在异卵胞胎中,如果其中一个患有双相障碍,另一个患双相障碍的几率为12%.因此,上述巨大的差异强有力地表明“遗传是传递双相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类似地,您与‘双相障碍患者’的血缘关系越远,您患病的几率就越低。那么,‘双相障碍患者’的隔代亲戚患病几率仅为2%,这仅略高于1%的总体人群患病率。

就‘纯抑郁症、严重抑郁症’而言,某些种类的障碍症具有比其他种类更强的遗传因素。尤其是,那些称之为‘早发性抑郁症’的人群---他们在童年或青春期早期就首次患上抑郁症---貌似拥有更强的患病遗传因素。然而,那些因成年遭受重大生活变故(如精神创伤或失败)而导致抑郁症的患者就较少与‘遗传因素’有关。

还有不少‘神经传递素’与情感障碍症有关。一元胺是曾被研究得最多的一种经典神经传递素。您们肯定听说过“血清素与抑郁症有关”,还有两种一元胺(降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也与情绪障碍(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有关。过去认为“抑郁症患者在身体、大脑中没有足够‘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的神经传递素(尤其是,血清素)”;但现在有关‘神经传递素作用’的理论更多地与‘神经传递素的受体及其功能’有关。其理念是“像血清素等神经传递素地受体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即使在大脑的突触中有足够的化学物质,这些神经元也不能利用他们,因为这些受体不能适当地运作”。因此,那些缓解抑郁症的药物所完成的功能就是‘增强那些神经传递素功能’。

当今正进行的一项有趣研究就是考察‘遗传性易患病神经传递素的功能与压力间的交互关系’。我们耶鲁这方面的世界级专家就是去年加入的Julia Kim-Cohen;另一位精神病学的专家Joan Kaufman也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血清素传递基因的某些变异或多态性能预测---哪些个体在面临压力时会患抑郁症”。

Avshalom Caspi及其同事曾做个一个经典的研究,并发现“在血清素传递基因上,具有1到2个短等位基因(一种在血清素传递基因上的特殊变异)的人,如果当其面临压力,就更有可能发展为抑郁症”。但重要的是‘须详细剖析该现象’。这并非真的与‘您所具有的基因’有关;如果您从未遭遇重大压力(如虐待),无论您拥有什么样的血清素传递基因,您并不比他人更易患上抑郁症;但如果您拥有1或2个短等位基因,且您在童年遭遇到虐待,您就比他人有更大的几率在生命中的每个时期患上抑郁症。该研究被复制到其它样本,用其它类型的重大创伤(进行替换);其基本原理是“基因上易患病体质和重大压力的交互作用会在某些人中产生抑郁症”。当然,这并非在所有的基因型易患病体质,或所有类型的抑郁症上都成立;但这种血清素发现已复制到至少4个不同的研究项目中。因此,这貌似是个相当可靠的结论:基因并不能决定情感障碍症,但基因和压力的交互作用则是情感障碍症的一个巨大风险因素。

大脑中一些区域的功能失调或紊乱与情感障碍症有关。您们曾学过,前额皮层是大脑中‘负责高级复杂思维、问题解决和目标导向行为’的区域。在抑郁症患者中,其前额皮层活动性低下表明“前额皮层在难以集中、目标导向行为、规划、问题解决和调节情感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杏仁体是大脑中负责‘处理情感信息’的区域。具有情感障碍的患者表现出‘杏仁体对情感信息的过分敏感’;在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症患者中也是如此。海马体是大脑中与‘记忆力和精神集中’有关的区域。慢性抑郁症患者表现为‘海马体萎缩’---这或许与其集中和注意力的问题有关。最后,前扣带皮层是大脑中与‘多种不同行为’有关的区域,但与情绪障碍症有关,尤其是应对压力的反应---面对压力选择应对的行为。前扣带皮层功能失调会涉及到‘人难以恰当地面对压力、难以选择应对的行为、当其行为失效时难以改变其行为’等。

按照生物学理论,有很大不同种类的药物来治疗情感障碍;两类较老的药物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抗抑郁剂’。‘三环抗抑郁剂’在某种程度上现在还在使用,比较有效。约60%的人反响不错,但有不少副作用,且过量服用会致命。业界一直在探寻替代性药物,‘选择性复合胺再吸收抑制剂’或SSRIs实际上已占据了市场,如‘帕罗西丁’、‘百忧解’等。百忧解曾于1987年引入美国市场,且已占据了‘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其它众多障碍症’的市场。这些新药并不比老一代的抗抑郁剂更有效,但其副作用较少,且较易为人们所接受。

最近,这些‘选择性复合胺/降肾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剂’的预期作用是“阻止血清素或降肾上腺素再次吸收回发送神经元”。因此,药物会在突触里产生更多的神经传递素。尽管有不少人对‘这些相当有效的药物’并未立即产生反应,患者须轮换使用这些药物直到发现一种对其有效的。

锂是一种治疗‘双相障碍症’的药物,它通过‘稳定不同神经传递素系统的数量’来稳定患者波动的情绪。但锂的问题在于其巨大的副作用,也对妊妇和胎儿有危险。因此,很难长期服用该药。锂存在较多的胃肠副作用;因锂仅对躁狂症有效,而对抑郁症无效,人们常常同时服用锂和抗抑郁剂。

最后,抗精神病药物用于帮助‘那些与现实脱离的患者’,有时也用于治疗‘那些脱离现实的情绪障碍症患者。’

下面介绍‘心理社会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是基于‘Aaron Beck的抑郁负面认知理论’--- Aaron Beck是宾大的精神病学家,为这方面的工作奠定了基础。认为“这只适用于抑郁症,而不适用于双相障碍”。抑郁症患者用负面的、消极的观点看待‘自己、未来和世界’--- Aaron将其称之为‘负面认知三部曲’。这种负面认知源于‘特定的认知缺陷和偏见’;因此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思维扭曲’,‘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思维模式’就是“认为事物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他们无法看见中间的灰色地带。‘情感推论’的例子就是,如果我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那我就必定是个失败者;如果我觉得自己笨,那我就必定笨。‘个性化’是在抑郁症患者中常见的‘自我贬低’。这些‘扭曲的思维、扭曲的解释方式’能产生‘对自己和未来无望’的总体负面观。

抑郁症患者也将负面事件归咎于其内在因素,即他们总是责备自己;他们将所见的丑恶现象视为常态(在世界范围内永远存在);他们认为那些丑恶现象会影响其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滋养了他们的抑郁情绪和‘生活就是糟糕的’之普遍性假设。负面认知理论能预测抑郁症,最佳研究之一是由坦普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共同完成:他们确认了一批‘具有负面认知或负面归因模式’的大一新生,但这些新生还从未经历过抑郁期;如何他们跟踪调查了这批学生两年---红色柱状线表示‘具有负面认知模式的新生在两年半内发展为抑郁症的比率’,对比一下‘没有负面认知模式(的新生在两年半内发展为抑郁症)的比率’。如您们所见,两者间存在实质性差异。因此,可预测地,这些性格可预测‘您患抑郁症的风险度’。

相应地,存在一种基于‘Beck理论’的认知行为疗法。其主要步骤包括,鉴别一个人负面思想的主旨并触发那些负面思想,然后通过一系列问题帮助该人挑战其思想,如“有何证据证明他们的想法?是否有其他途径(角度)看待问题?如果坏事情真的发生,他们应如何处理应对?”因此,临床治疗师会帮助患者认识到‘其负面信念和假设’,并挑战‘其真正价值观’,然后改变‘与抑郁症有关的环境因素’。为此,治疗师会挑战您(原有的)理性思维;但他们也意识到“抑郁症患者的生活中不时会有不利的事情发生”,然后他们会鼓励您‘用更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改变环境’;他们还教会人们‘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以防止他们跌入抑郁症的深渊。这些认知行为疗法已被表明是卓有成效的,且在某些方面如药物治疗一样有效。

对比试验:这是一个近期曾实施的对240名严重抑郁症患者的实验;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或‘帕罗西丁(一种SSRI药物)’,他们对患者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急性治疗,当然还有一个服用安慰剂(一种糖丸)的实验对照组。八周后,尽管‘服用帕罗西丁的药物组’略高于‘CBT认知组’,但红色的药物组与黄色的认知组则相对持平;十六周后,按照患者不再抑郁的比率,药物组与认知组则完全持平。因此,两组均会导致60%的患者不再抑郁。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反复实验后所发现的一件事是,CBT不仅能有助于患者摆脱当前的抑郁症,还能避免将来抑郁症的发生,因为CBT教会人们用新的技巧和方法处理新出现的压力。在上述同一研究中,他们额外追踪调查了患者12个月,对药物组,一半的患者继续服用全剂量药物以考察‘仅靠药物是否能避免抑郁症’;另一半的患者则将‘帕罗西丁’替换为‘安慰剂’。先来看看‘安慰剂组’的情况。

不幸的是,如果您能用药物摆脱当前抑郁症的症状,且您在不采用任何心理疗法的情况下停药,那您抑郁症的复发率会很高。那么,在这群240个人之中,停止积极药物治疗后的一年内复发率高达几乎80%---当然,这些人未曾进行过任何CBT治疗。那些继续服用‘帕罗西丁’的患者,复发率为50%。但那些曾进行过CBT的患者,复发率仅为35%。该发现被复制后进行过反复实施,即“认知行为治疗(CBT)能明显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

一段CBT的视频演示,剪辑中Aaron Beck的女儿及继承者表演了角色,并展现了“她如何追踪并帮助‘一个刚失业并处于极度抑郁中的绅士’挑战其自身的负面认知。”

剪辑中,Aaron Beck的女儿让患者挑战自己的负面思想,并将其记录在案。CBT的一个主要前提就是“CBT并非仅在治疗过程中才又有效”;事实上,治疗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而是‘患者在疗程间的实践’。而她(治疗师)所做的就是“当患者感到失望、消沉时,帮助患者说出一系列的(鼓励)话语”;她还帮助患者进行所谓的‘预先处理’---预料‘那些将触发患者负面情绪和负面思想的情况(境遇)’,然后想出‘患者在那时能实施的方法’以与其负面思想搏斗(抗衡)。

两种心理疗法的比较:认知行为疗法是非常结构化的,它具有关注性强、疗程较短等特点。另一种在对抑郁症的心理疗法是‘人际疗法’,其理论基础是‘自我负面看法’与‘对自我的期望’间的关系是基于成长过程中培养形成的‘负面自我观’。因此,治疗师的使用就是“帮助患者了解其负面自我观,及这些负面观点如何植根于他们的往昔经历中”。‘人际疗法’的结构化程度不如‘CBT’,且它更关注过去;而CBT则更关注现在,并处理当前患者面对的局势,以开发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少数研究将‘人际疗法’与CBT进行了对比,对人际疗法IPT的研究远远少于CBT。但这对某些人来说是个积极的可替换性选择,尤其对那些‘抑郁症与反复发作的人际关系有关’的患者。

最后,有关‘抑郁症’的好消息是“有众多可替换的疗法,有不少治疗药物和至少两种较为有效的心理疗法”;因此,抑郁症患者绝非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最佳疗法’。感谢大家的光临~~


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笔记(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