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著精读笔记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著)(二)

卡尔·马克思
Karl Marx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原文: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带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伸手摘取新鲜的花朵。
鲍威尔虽然批判基督教的异化本质,但他却认为人类摆脱异化的方式是需要一种新的宗教,也就是在基督教内部出现了克服异化的精神——路德的宗教改革。在鲍威尔看来,路德的宗教改革提供了把人类从宗教和权威当中解放出来的基础,而现存的普鲁士王国是新教精神的继承和实现者。鲍威尔一面对宗教展开激进的批判,一面又对普鲁士王国采取保守的政治立场。但是,宗教批判应当使人们彻底“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这就是通过政治批判“建立自己的现实”。
原文:宗教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性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旋转的时候,它总围绕着人而转动。
马克思这句话指出的是德国的宗教批判总是暗含着一个逻辑的前提,即首先承认宗教世界是存在的、真实的,只不过这个真实存在的天国与人类尘世是分裂的,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消除二者的分裂与对立。“近来不断讨论着如何能够‘从神的王国进入人的王国’这样一个重要问题:似乎这个神的王国除了存在于想象之中,还在其他什么地方存在过。”《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明确揭示出,宗教的世界是非现实的、不存在的,“只是虚幻的太阳”。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的现实性就在于人本身。因而,马克思提出要用真正的、现实的革命学说取代宗教批判所假定的“神圣世界”的虚幻前提。
原文: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便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在此,马克思真正澄清了自己的批判路线与德国宗教批判路线的不同,也就是从宗教批判走向政治批判。宗教批判以“宗教的人”、“宗教的统治”为前提,他们认为克服了人的意识的异化就可以改变人的现实世界,因而他们或是诉诸于一个新的宗教的诞生 (鲍威尔),或是将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自然性,所得到的也无非是再次将“人本学提升为神学”,以回归人的神圣性为目标 (费尔巴哈)。
“更多地联系对政治状况的批判来批判宗教,而不是联系对宗教的批判来批判政治状况”。
小结:《<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与德国宗教批判相决裂的开始,此后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鲍威尔的对立表现地更加尖锐,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标志着马克思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宗教批判为前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彻底决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