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拉松的归宿:从“芯”出发

2023-04-14 18:31 作者:极度配速  | 我要投稿

宁海、莫干山、武汉、上半马等一众比赛,以及北京时间本周一的波士顿,这个周末跑者们必然是忙碌于赛道or屏幕上,关注着赛道上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极限突破。

关于这几场比赛的前瞻,我们不做过多分析,今天要探讨的是另外一件事:不管你是运艳桥、基普乔格、埃文斯·切贝特还是赛道上的普通选手,大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追求——更快的完赛时间。

所以精准地帮助选手完成计时,是一场马拉松的基本功,人类为了练就这项能力,也着实玩了一场“计时工具马拉松探索”。

上古时期的马拉松计时,是一场完完全全的“人治”,参考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的马拉松,裁判员只能在引导车上肉眼监控选手们的比赛。

如今我们评价圣路易斯奥运会,称其为“现代奥林匹克之耻”,在这届比赛的马拉松上就能精准的体现,没有进行交通管制、沿途风沙导致可见度极地,所以比赛过程中有的选手半路去吃饭了,有的选手跑迷路了,还有的选手因为吸入灰尘过多口吐鲜血,最终跑到终点的冠军,经查实也是半路搭了顺风车。

所以为了能够更正规的维持比赛秩序,也能更精准记录马拉松选手的成绩,马拉松计时领域进入了掐秒表匠人时代。


在比赛中,裁判共分为四组,分别是起点组、计时点组、终点组、名次组。比赛鸣枪后,起点组裁判通过对讲机通知各计时点组的裁判员,各计时点再通过对讲机信号实时沟通掐秒表记录,当选手到达终点处,再由重点裁判组用秒表完成记录,与此同时名次组的工作人员负责记录选手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名,在没有短信的年代选手将得到一张只有个人成绩的完赛证书。当然这个成绩单也不可能有枪声成绩与净成绩之分。


鉴于这一时期马拉松赛事规模普遍没那么大(基本也就是1000人上下),所以只要裁判员拥有健康的腱鞘,外加OMEGA、TISSOT这些运动计时技术先驱品牌的科技加持,在上千名专业裁判的细心统计下,依然能够完成马拉松的精确统计。

当时的裁判员绝不会想到,未来马拉松跑者会有这么多,而且他们各个这么快。

1994年,柏林马拉松首次使用计时芯片系统。

2003年,北京马拉松首次采用芯片计时。

伴随无锡完成千人破3成就,中国马拉松民间大众跑者的跑步能力达到了又一个顶峰,如果现在还靠裁判员手工计时,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计时乌龙情况,所以计时芯片是“马拉松历史上的交流电”,这个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计时芯片由三部分组成:微芯片(储存处理信息、调制射频信号集成电路);接受发射信号天线和装载基板。

计时芯片的名称最早来源于integrated circuits,这个名词可能略显生僻,简单来说就是集成电路、IC卡。起初将IC卡包裹在玻璃胶囊内,再将玻璃胶囊包裹到塑料外壳中。

这一时期计时芯片的优点不需要过多解释,但也有短板就是成本过高,平均每个计时芯片大约在5-6美元,所以参赛选手需要在比赛前交押金,完赛后上交赛事方。同时这类芯片还有一个短板,就是接受距离有限,所以需要绑在跑鞋上,离得太远接受不到信号。


但技术总是在不断提升的,ultra high frequent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走上历史舞台,极度配速不考四六级,不需要读懂这么长的名字,只需要记住缩写:UHF RFID。

UHF RFID即高频射频识别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普及大幅度降低了芯片的体积,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此外感应毯的灵敏度也大幅度增加,基本上不会出现失灵问题。当然任何设备都有出现故障的可能,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个国内大型赛事计时失灵情况对于参赛选手非常不公平,但客观技术的提升还是需要肯定。


所以当我们看到成绩单上的枪声成绩、净成绩时,就好像一个人审视自己的周岁与虚岁~不知道各位跑者们净成绩和枪声成绩破三有区别的时候,会选哪一个?

不过在马拉松的历史上,的确出现过后区出发最后净成绩超越冠军的选手,2008年旧金山马拉松,一位名叫Arien O’Connell的大众选手净成绩赢了枪声成绩11分钟,这种非常励志的事情必然导致巨大的争论,最终组委会肯定了Arien O’Connell的“第一名”,但是站在领奖台上拿大支票的人还是冲线者。

虽然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也的确值得我们探讨:如果真的有后半区逆袭的普通人,他是否有应该站在最高领奖台,毕竟他才是这场比赛中最快的人,可如果以芯片成绩决定一切,那当选手冲线的瞬间,我们到底该立刻欢呼还是静候佳音?体育是一项分秒毫厘决定天地的事物,可没有激情体育的浪漫又该如何抉择?

所以我们今天也抛出一个话题,当靠后出发的选手芯片成绩选手超越冲线选手时,这场比赛的冠军究竟该给谁?


马拉松的归宿:从“芯”出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