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和联系脏腑、体表、全身各部的通道。所谓归经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和联系脏腑、体表、全身各部的通道。所谓归经,其实是描述药物作用定位的概念,表示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具体部位。 归经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中的“五入”“五走”等内容。宋代《苏沈良方·论脏腑》提出:“凡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但气味到彼尔,其质岂能到彼哉?此医不可不知也。”讲述了对归经本质的认知。金元时期,张元素提出分经分部用药,他在《珍珠囊》中整理出三十多味药的归经,为归经学说奠定了基础。直到清代沈金鳌《要药分剂》一书中,“归经”二字才被正式提出,现在“归经”已被列为中药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成归经之论 归经与四气五味 《本草品汇精要》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药物的归经理论是以药味、药性、作用趋向为依据。辛、甘类药性温热属阳,有升、浮趋向,而酸、苦、咸味药性寒凉属阴,有沉、降趋向。五味各有所入,《黄帝内经》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可见药物的“味”可入脏腑,脏腑、经络联系密切,即体现了“味”之归经。此处“酸先入肝”并非指酸仅能入肝,也可入其他脏腑。集多“味”于一身的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则更加复杂深奥,根据药物剂量、品质以及君臣佐使配伍的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归经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