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山记03】3-2『贾湖骨笛』——央视《国家宝藏》第1季摘录

图片引用自河南博物院网站——典藏精品——镇院之宝
『贾湖骨笛』守护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主任萧兴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研究生杜佳慧;蔡国庆;蔡轩正。
1、简介
『贾湖骨笛』,1987年出土于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九千至七千八百年。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制成,可演奏近似七声音阶的乐曲。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其出土改写了中国和世界音乐的历史。 出土前,音乐史界认为先秦之前只有五声调Do、Re、Mi、So、La(La是国际标准音A6,但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而贾湖七孔骨笛可以吹出标准的七声音阶Do、Re、Mi、Fa、So、La、Si。并将中国音乐文物的源头提前到了距今八千年前。
贾湖遗址共出土40多只贾湖骨笛,比古埃及早两千年之久。其中七孔骨笛代表了当时制作的最高水平。贾湖七孔骨笛长23.6厘米,曾经断成三截,但被古人用钻孔缀合法进行了修复。说明该部落物质较为充裕,已经在精神生活中有了更多的追求。
贾湖遗址是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共有几百座墓葬,但其中只有少数墓葬有骨笛陪葬。而出土七音骨笛的这个墓葬编号为M282号,规模很大;经确定,墓主人应为壮年男性,且随葬品很多,可以判断是部落中比较特殊的人物,甚至可能是首领。
贾湖部落出土的陶器出现了酿酒的附着物,说明八千年前,其就已有酿酒技术。也从侧面证明了,当时的粮食已经出现了富裕,可以有余粮用来酿酒。贾湖遗址反映出在八千年前的淮河上游,华夏先民已经构建出了一个能够植稻、做陶、酿酒,且具有辉煌历史的部落。
音乐是文明的一个最具体的表现。音乐就好像是文字,人类用音乐的语言相互交流。『贾湖骨笛』的出土,表现了贾湖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和非比寻常的智慧 。而其中的『贾湖七音骨笛』更是这种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时期大约从1万年前到距今5000~2000多年前不等 。
2、前世传奇
主演——蔡国庆、蔡轩正;助演——李依洋、冒海飞、刘洋、朱峰
新时期时代,一个北方部族逃难至贾湖,上百人的部族只剩下几十人。而老蔡则是部落中唯一可以用骨笛与天地神灵沟通的人。
部落在湿地之畔驻扎,族人不熟悉潮热的气候,煮熟的粮食坏了一大半,但是却意外发现,这种坏掉的粮食可以产生一种非常甘甜的液体。
族人争相饮用这种甘甜的液体,结果族人整日宿醉,以致于没有去工作打猎,最终导致部落储备食物的紧缺。
却不想,没有打猎的众人,却意外的因此避开了因山火造成的森林火灾。等到山火被雨浇灭后,族人发现废墟中有大量烤熟的肉类,量大管饱还美味异常。部落的食物储备反而变得充盈无比。
但大量的食物储备,却引来了外族的觊觎,准备洗劫老蔡的部落。但就在外族即将入侵前,老蔡用骨笛引来了大量群鹤飞舞,敌人以为老蔡的部落有神明护佑,就赶紧逃跑了。
世上的事情都有两面性,好的未必是绝对好,坏的也未必是绝对坏。但当心里有答案时,遇事就不慌。还可以凝心聚力,共同面对困难。
【《远古的回响》】华夏古乐团排演的歌舞剧,歌舞中展示了陶钵、缶、骨笛等古乐器的使用。
3、今生故事
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主任萧兴华,常年研究中华民族的民间音乐。一日无意中看到贾湖遗址出土骨管的新闻,见骨管上面有一排一样大小的孔,经过研究判定这个骨管应该是骨笛。并于1987年11月用M282-20号骨笛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
骨笛是如何制作的依然是世界之谜,成功制作骨笛的关键因素是——①笛孔间距;②钻孔的工具。那么古人究竟是采用什么手段,才能在又脆又薄又硬的骨头上开出大小一样,且间距符合乐理的孔呢。『贾湖骨笛』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的起源时间和历史,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
萧老将珍藏数十年的贾湖遗址出土的一支未开孔的骨料传承给其学生——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研究生杜佳慧。希望其继续进行前人的研究,最终能够解开『贾湖骨笛』制作的千古之谜。千年古乐,传承不灭。而我们远古的声音,绝不止只有上下五千年。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反映了距今七千年的长江下游流域母系氏族的情况。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古哨能发两个音阶。
【世界标准音】国际通用的标准高度,是每秒钟振动440次的α音,即以小字一组的α为标准音。它方便了音乐理论研究、乐器制作和文化交流。
4、观后感
原来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的赞助商贾湖酒的立足点在这里,我以前还纳闷,贾湖骨笛和酒有什么渊源,为什么酒厂要起名“贾湖酒”,嘴一飘还会被念成“假酒”。但直到今天重看这期节目后我才明白,原来贾湖遗址不仅有骨笛,还有八千年历史的制陶和酿酒工艺,立足在这一点起名“贾湖酒”就很有意义了。
这一段节目中最感人的一幕就是临近尾声时,坐在轮椅上本来气色极差的萧老,决定当着众人的面,将贾湖骨管以及事业传承给自己的学生。当完成交接后,萧老忽然变得面色潮红、激动不已,他此时因为事业后继有人,而其发自内心的兴奋之情可谓是溢于言表。与刚才他因无力再亲自演奏骨笛而产生的失落之态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薪尽火传,不外如是!这一幕实在是令人动容。千年古乐,传承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