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杨波委员建议:“汉服热”不在形式在践行

2020-01-21 19:17 作者:汉服资讯  | 我要投稿


杨波委员建议:“汉服热”不在形式在践行

图文来自:联合视讯

特别声明: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出现一批热爱传统服饰的群体,目前汉服爱好人群已超过350万人的规模,全球汉服文化社团达2000余家。从2018年开始,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被定为“中国华服日”。“由于缺少专业指导和引导,‘汉服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从汉服的穿着者到制作者都对汉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区,消减了利用‘汉服’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来自文化艺术界的杨波委员呼吁,顺势引导“汉服热”,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杨波介绍,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社会上不少人误以为是指汉代服饰。在我国古代,衣冠与礼乐是重要礼仪制度,其发展演变反映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变迁,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结构的形象化体现。汉服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印染、刺绣等杰出工艺和审美观念,传承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诸多美誉。“‘汉服热’背后,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也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我省在古代服饰方面有着文物资源优势,应以儒家传统服饰为‘抓手’,向世人普及我国传统服饰文化,从形制到内涵真正了解我国古代服饰究竟是什么样子,身着汉服应该遵守哪些礼仪,从而规范人们的言谈举止,激发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杨波建议,要发挥专家优势,理论引领民众。通过开展学术研究、专家讲座、服饰论坛及举办展览等活动,从理论上引领人们认知古代传统服饰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由点及面,增进家国情怀。汉服不仅仅是衣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应该有更多专业研究机构介入进来,以此为基础,推广普及,引导包括汉服热爱者在内的民众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山东作为文化大省,在用坚实的理论基础引领市场的前提下,也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文创产业,让文化与产业相辅相成完美结合。

记者 张明慧


杨波委员建议:“汉服热”不在形式在践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