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一反常态捧杀中国核聚变发电技术,日本网友:这次我不信

日媒一反常态捧杀中国核聚变发电技术,日本网友:这次我不信
近日多家日本媒体发稿表示中国在 "终极能源 "核聚变发电方面显示出认真的态度,其完成目标仅需五年时间。
说起核聚变发电不同于核裂变技术,是一项被称为“人造太阳”的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全世界都在投入研究,比如美、法等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起了耗资46亿欧元的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韩国大田研究基地国家聚变研究所的KSTAR等等。说起中国最为有名的就是EAST,中国研究建设的EAST装置稳定放电能力为创记录的1000秒,超过世界上所有正在建设的同类装置。但想要商用,大家都清楚,还远远不够。
但日媒这时候站出来信誓旦旦的定时间表,意欲何为呢?
以下是报道译文:

中国的计划是到2028年建成世界最大的核聚变发电设施,但提出的时间表有些过于乐观。
去年,中国政府批准了到2028年为止以核融合发电为目标的设施建设计划。
如果实现的话,该设施将产生5000万安培的电力。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核聚变反应堆是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新墨西哥州)运营的Z脉冲功率设施,而中国计划的核聚变反应堆的能力将是其2倍。

去年9月,在北京的“远望智库”主办的网上会议上,代表中国的核武器开发专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教授彭先觉发表了这一计划。
彭说,计划中的设施为了点燃两种氢同位素(氘和三重氢)施加非常强的电,引起核聚变反应。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强大能量和压力将原子核融合,生成更强的能量作为电力输送出去。
“当今世界,核聚变是科学技术的瑰宝。”彭在线会议上说。
迄今为止,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以核聚变能源的实用化为目标进行研究。核聚变在实验室已经被确认。但是,即使发生核聚变,如果不能产生超过为此投入的能量,就没有意义。虽然去年12月报告了第一个成功案例,但能否称之为能源“净增”还是个疑问。

核聚变是“终极能源”的理由
核聚变是在严酷的条件下原子核相互结合,转变成更重的原子核的现象。结合后的原子核质量比结合前的原子核质量之和轻,两者之差的质量就会转化为能量。
如果科学家们克服重重障碍,实现核聚变发电的话,就可以获得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生成不释放温室气体的清洁能源的手段。核聚变被称为“终极能源”的原因就在于此。
核聚变有惯性约束方式和磁场约束方式等多种方法。其中之一就是使用了名为“Z危机”的物理现象的“Z机器”。
在Z危机中,流过等离子体的电流会产生磁场。该磁场会压缩等离子体自身,产生核聚变所需的高温、高密度状态。Z机器长期被用于模拟核武器的性能,现在也被用于以核聚变发电为目标的努力。
中国计划中的核聚变反应堆就是使用这种Z型装置,将于2025年在四川省成都建成。最早将在28年产生电力,到2035年实现商业利用。

但是,这个计划似乎还有难题在等着。例如,建造公布的设施需要几台高性能的电容器(蓄电器)和能够处理每10秒发出一次的强烈电击的燃烧室。
很多人认为,虽然核聚变的研究取得了进展,但实用化至少需要10 ~ 20年。28年实现电力供应,35年实现商业化,不得不说中国的目标是相当乐观的。
对此日本网友评论:

对中国国宝感到不安。

因为迫不得已。

我把标题看了两遍。
在中国,CFETR (China Fusion Engineering Test Reactor)应该是国策核聚变的主要计划,一般认为其时间轴会更早一些。
这就是Z危机机器计划。
并不是说不可以,但这确实是一个标题党。

如果是中国,也许真的会这么做。而实现核聚变的国家毫无疑问将成为下个世纪的霸主。
篇幅有限评论写这么多,您有什么看法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