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导论——《逻辑学》(上)

2023-08-13 18:00 作者:青芥芥芥芥  | 我要投稿

文本来源:邓晓芒——《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一、综述

        邓晓芒认为《逻辑学》是H哲学总体的思路,是H哲学的方法论。比起将《精神现象学》作为入门,他更推荐从《逻辑学》中把握H的总体框架,进而进入H的体系中。《逻辑学》并不比《精神现象学》更难。《逻辑学》的特点哪怕读不太懂也能有所收获,因为他是方法论,是训练,会有一种沿着他的思路去把握问题的冲动。《精神现象学》代表了H的早期思想,以H哲学框架为基地,并填充了大量批判性的分析,涵盖西方数千年以来的文化、历史、思想冲突,所以我们初读起来会有所困难。

         H本人认为《逻辑学》也是自己体系的开端,但是M在1844手稿中指出H真正的开端还是《精神现象学》。M其实是对的,但是这是M站在已经全面把握H哲学的立场上来看的,作为初学者还是建议从《逻辑学》入手。用H自己的话来说,逻辑学就是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的想法,逻辑学的结构就是世界的结构。

        《逻辑学》分为三大部分: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


二、存在论

        首先是存在论,难点就是对于存在(德语sein,英语being)的理解。关于sein的学说就是本体论,ontology,on在希腊语中就是存在的意思。存在的探讨是本体论的核心环节,早在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形而上学就是专门探讨“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科。

        在古希腊,对于有无、是否等这些存在与非存在的表现问题作出过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就把他之前关于存在的学说整理了一下,认为“实体”就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实体就是亚里士多德存在论(本体论)的归结点。

        Sein首先的含义是系词“是”,就是把两个概念联系起来的中介。另一个含义是名词,意为“存在”,就是存在的东西、存在者。第三个含义是动词,作为一种活动,“在起来”,也就是系动词,它的作用在于联系。

        古希腊是将三个含义混用的。古希腊人认为“是”是很重要的,形式逻辑认为所有的命题都是“是命题”,即都可以还原为带有一个系词的命题。所以逻辑就是从语言、语法中抽象出来的。单单是说一个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要说这个概念“是什么”。所以逻辑学中“是”(“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位的,这是一切语言的前提。海德格尔就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的领域就是存在的领域。康德就认为自我统觉完成了联结,联结活动进一步体现在“是”这个系词上。康德已经发现了“是”动词就是联结的活动,这一联结来自于先验统觉的自发性活动,但是康德的联结又是不彻底的,因为他的能动性并不彻底,主体的能动性依旧依赖于感性直观,按照康德的理论就会存在脱离了经验事物的“空转的能动性”。

        从费希特到H,“是”彻底能动化了“存在”是“在起来”、“是起来”的“决心”,离开了这一决心,什么自我意识、感性都是空的。“存在”就是存在的决心。你必须自己去“是”,你才能够“是什么”。如果不去“是起来”,就什么都不是。

【所以从H开始,能动性就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事物如果要存在就必须依赖于自我否定的能动性去存在。】

        海德格尔就认为“去存在”——“zu Sein”就是从H的存在论中开始的,去存在就是前文所言的存在的决心。H并没有直接指名道姓人也是这样,H认为这是一切哲学、逻辑、认识、世界万物得以可能的前提,这为列宁所欣赏。H就认为去存在就是本体论、逻辑学的前提,一切都以“是”——能动性、创造性为前提。H认为这一能动性是上帝创造出来的,这一上帝不是一个,而是万物都是创造自己的上帝。这就是H的“泛神论”。

        《小逻辑》规定:存在,纯存在,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规定。这是存在论的起点。这是在说“是”本身不是判断,“是”本身就是概念,它不符合语法恰好说明它是语法的开端。

        能动性渗透在整个《逻辑学》之中,《逻辑学》中的每个概念都体现出“存在”这个最初的概念,每个概念都是从“存在”中发展出来的。它是真正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的囊括一切的“作为存在的存在”,这里已经有存在主义的萌芽了。

        从“存在”中我们就能过渡到“非存在”,从“有”中我们就能过渡到“无”,因为“去存在”这个决心恰恰证明了“无”的存在,在还没“是起来”之前是什么都没有的。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就认为“无”是从“有”中带出来的。所以“无”只能是第二范畴,“有”是第一范畴。如果你不想“是起来”,没有去“是”的决心,你就体验不到自己的“无”——自己什么都不是,你可能反而认为自己很“充实”——这就是虚假的充实,离开了否定性的有。

       东方哲学(老庄哲学)是从“无”开始的,所以无论如何都进入不到“有”了。万物中不变的就是“无”而不是“有”,那么万物都没有“有起来”的必要了,因为反正马上又要变化了,不如没有。

        然而“有”本身一定要变成“无”,“有”与“无”的交替形成了第三范畴:“变”(“变易”)。H的第一个三段式就是“有——无——变”,或是“存在——非存在——变易”。第三范畴包含了前两个范畴,既有“有”又有“无”。“变”具体而言,“有”到“无”的变化是消灭,“有”到“无”的变化是产生。“变”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无内容的,有其进一步的所指和定在。定在就是“dasein”,也是海德格尔的“此在”,H认为定在就是确定的存在,即确定变化的东西处在变化过程中的哪个阶段。而“变”、“变易”作为一个具体概念是具备质的,就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这里又引出了“质”这一范畴。定在的“质”就是规定性,是事物在变化中确定下来的前后关系。这个时候“定在”就变为了“某物”。一个定在的“某物”是由其前后的“他物”决定的,且其与“他物”都不相同。质——事物的性质就是某物与他物之间相互规定的关系。但是这个物与物之间相互追溯的链条是无限的,使得每一个物的性质都无法完全地被规定,H就称这一无限追溯为“坏的无限性”。在这个永远不定中我们能发现唯有一点是确定的:任何某物都是一个无限可被规定者,即某物被他物规定这件事是唯一可以被确定的。某物作为可被规定者作为一个“自为的一”,与之相对的其他的“定在”,即他物对某物而言都是“多”,这样量的范畴就出来了。质与量、定型与定量的关系就体现出来了。

        H认为量变引起质变是“理性的狡计”,即表面上看量与质似乎毫无关联,量的变化不像是能引起质的变化,但是达到了“度”,质就会出现飞跃。这一飞跃是量的维度上不可想象的。所以又出现了一个三段式:“质——量——度”。自然科学实际上探讨的就是质与量之间的度,把握到了度就是把握到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规律。而“本质”,就是在度与无度之间找到事物的规律,于是从存在论进入了本质论。



【总结:H的本体论是从万物的能动性开始的。“存在”、“是”是能动化的,是“是起来”的“决心”;存在产生了非存在;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变化产生了变易;变易不是抽象的变化,而是具备实在的的内容——“定在”(暂时性的确定的存在);“定在”在变化中变为了确定的“某物”;定在的“质”就是定在在某物的前后变化中确定下来的东西;质决定了某物与他物之间互相规定的关系;从互相规定的关系中又推出了唯有“某物”(被规定者)是唯一确定的;“某物”(被规定者)就是“一”,“他物”就是“多”,从而获得了“量”;量与质之间的界线就是“度”,把握到了度就是进入到了本质论。】



导论——《逻辑学》(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