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师为什么叫园丁 |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2022-06-29 16:34 作者:曹操读书  | 我要投稿


《如何阅读一本书》p19


为什么把老师称作园丁?

有人说,因为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所以老师就是园丁。

这个解释有点道理,但未免太浅显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的这段话,给了一个不同的解释。


农夫给植物浇水施肥,除草杀虫,但植物能否成材结果,要靠植物自己。

老师种下知识的种子,向学生授业解惑,但种子能否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还是要看学生自己。

种子是生命体,学生也是,而且,学生还有主观能动性。

花没开出来,不只是园丁的责任。所以,不要把学习的责任推给老师。


关于园丁的作用,德国儿童文学之父凯斯特纳的一篇《开学致辞》,里面有一句话写的很好:

老师不是魔术师,而是一个园丁。他可以,并且将抚育和培植你们,但成长全靠你们自己。

这句话,和书中的这段话,异曲同工。

总之,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以下内容和《如何阅读一本书》无关了,纯粹自己找的一些关于园丁隐喻的资料。


用园丁隐喻老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近代教育学之父,17 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种子隐喻:「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

第一次明确提出园丁隐喻的是 18 世纪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1746~1827):「什么是那种正确的教育呢?它如同园丁的艺术,成千上万棵树木在园丁的照料下开花、成长」。

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1782~1852)继承并发展了裴斯泰洛奇的园丁思想,将他开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命名为 kindergarten。

中国最早提出类似园丁隐喻思想的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1472~1528)。在《传习录》中,他将「根」隐喻为先天因素,后天培育以先天基因为基础,教育应当因材施教,才不会逆天行事。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1792~1841)写有《病梅馆记》。有人认为龚自珍痛惜的是封建教育对人自然本性的抹杀,呼吁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天性,给予他们自由生长的空间。

清代政治军事家曾国藩(1811~1872),也曾以「养树通于养儿」来阐释园丁思想。

综上来看,园丁隐喻至少有 500 年历史了,而且中外都是认为园丁是培育、辅导的作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的思想也是如此。

老师为什么叫园丁 |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