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自整笔记——朱版教材
写在前面:
笔记内容框架是按教材走的,但是一些内容是用自己语言转化的。理论不是死的,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其意思即可。这篇笔记其实也是从闪念笔记变成永久笔记的“最终”呈现。
结构主义
一、理论背景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1.对共时性观念的倡导
传统语言学以历时角度看待语言,认为语言是一个明明过程和产物。索绪尔看来,语言是共时的,是能指的语音和所指的概念的结合。思想和语音不能被分开,同时,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也是约定俗成的,如一般情况下不太会有指着猪说是猫的。此状况促使索绪尔思考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引出对语言和言语的思考。
2.对语言和言语的思考
语言对象分两种,一种是作为系统、体制或规范的语言,另一种是受制于前者,并让前者具体化的言语,让前者在相互关系中获得具体形式。
影响:以上体现人的言语千差万别,但都有共同的内在结构(语言),这成为结构主义文论家寻求文本的内在结构的出发点。
维柯
1.寻求早期人类思维的“结构”
试图找出人文现象的普遍公式,原始人的认知世界不是野蛮无序,而是充满诗性。诗性方式的特点就是“真实\事实”原则。人所看到的世界是他所能理解的世界,事实的状况是由他头脑中关于真实的信念来框定的。
2.深度模式的寻求和人的主体性的消解
深度模式
受西方“本质\现象”二元对立模式影响,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发展、由来,都要由他的内在本质来说明。【教材p172没太看懂】人的主体性的消解
福柯那代人对生活现实的兴趣已不及对概念和系统的兴趣。
二、主要特征
1.一般特征【可理解为对“结构”的解释】
皮亚杰
认为结构有整体性、转换功能和自我调节功能。
整体性是各元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转换功能指结构内部具有构成作用的规律、法则;自我调节功能则是相对于外界,结构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
列维-斯特劳斯
四点说明
其一,结构中一个成分变,其他也会变;其二,不理解【p173】;其三,结构具有预测性,其中一种或几种成分变化时,整体会有什么反应;其四,结构能能观察出的事实,也可以在结构内得到解释。
补充
a.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表层指可被直接观察,深层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通过某种认知才可以探知。
b。结构主义的概念需要用二元对立的概念建构起来
❤总结
皮亚杰说的三点特征,加上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深度模式的建构,可以大概概括结构主义的一般特征。
2.其文学理论的特征
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
结构主义认为,主观批评不能把握住文学,而要用相对稳定的模式进行把握,目的是让认识更理性、有深度。具体操作,先假定一个模式或结构,看能否对文本进行说明。行则用,不行再找。并且一个文本可以有多种模式、结构,借此来说明该文本的不同方面。
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
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都有对文本进行细读的倾向,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侧重于对单篇作品甚至某句话细读,而后者把文学看成一个整体,强调文学系统和外在于文字的文化系统对具体作品解读的重要性。结构主义所说的整体并非作品整体,而是分割事物找出各元素后再组合而成的整体。它的整体观可以是就作品整体而言,也可以是对更大范围的文化背景而言。如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在墓穴前的争执,背后是原始殉葬文化的残留。
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
涉及对“结构”的理解,它通常指事物内部的复杂关联,这种关联不能被直视,而要凭借思想模式挖掘、建构,由此得出文学的深层结构。如列维斯特劳斯对俄狄浦斯神话 的分析。
在符号学和叙事学上有深入研究
三、法国结构主义文论
1.文论概述
雅各布森是俄国形式主义到法国结构主义的中介。法国结构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占据西欧思想界主流,此前占主流的一直是存在主义。;
结构主义“五巨头”:前四子+巴尔特
2.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
研究领域
a.人类学,其中对神话和土著人文化的研究与文艺理论的课题密切相关。如通过研究卡杜浮的印第安部落中女性脸上的对称图案,剖析仪式文化和社会等级制度间的结构关系。
b.对俄狄浦斯神话的分析。
3.阿尔都赛的“意识形态”的阐说
意识形态:内涵丰富,多种阐释
意识形态最早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特拉西,特拉西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与科学“平行”且正向的人文学科,但后来被拿破仑贬斥为“意识形态”。此后意识形态的含义一直褒贬共存。
马克思将意识形态引用到自己的学说中,起初在“虚假意识”意义上使用此概念,并指出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要揭露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伪善。后来,马克思又将一切思想以至上层建筑都叫意识形态。
卢卡契强调意识形态的否定性含义,即它是与“物化”相连的“虚假意识”。
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是个体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位置、关系的一种想象性关系的再现。同时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与后工业社会文化传播尤其是大众传媒密切相关。
四、巴尔特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的文论
1.其思想
早期思想
a.《写作的零度》:
提出“零度”写作,它体现为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不同于传统西方文论中,布封的“风格即人”、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对作者的强调、萨特倡导的文学“介入说”,巴特认为,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尽量回避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象性,保持一种非介入,完全中立的态度。尽管巴特在《写作的零度》中指出零度写作,但对它又是批判的。因为写作不是作者的个人行为,也是在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特定的表达方式。可以有像海明威、加缪等人的无风格、透明的写作,但是零度写作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作者可以以零度介入为前提,但他的写作会被整合到写作系统中,从而被非零度化,在此意义上,巴特的思想与结构主义关于结构高于个别元素并决定其意义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待整理,与小杨老师的笔记结合】
b.《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将文学作品划分为三个层级
功能级,功能是文学作品最小的叙述单位。功能层中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实际上包含了某种意义。
行动级,主要处理人物关系的结构。巴特认为作品中的行动者【人物】,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参与者,而不是有生命的人。把握一个人物,应从人物行动和关系,而非心理上去把握他。
叙事层,关于叙述者的不同观点。叙述者是作者、全知全能叙述者、限知视角。巴特认为以上三种说法都不恰当,而对“作者”和“叙事者”进行区分。
c.巴特对结构主义的理解
结构主义不是运动、学派。在本质上,只是一种重建客体的活动,或者说是一种精神活动。结构主义包含两个典型动作:分割和明确表达。分割是找出客体中的基本元素,该元素本身或许无意义,但它的置换可以引起整体的变化,如神话素。明确表达,指力图发现与客体建立某种联合的原则,通过对规律性的组合了解,对客体意义做出阐释。
d.评价
积极:推动文学研究客观性、科学性
消极:机械划一后期思想
a.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区别
结构主义认为,一整个结构的意义是不能直观看出来的,而是要把结构中的要素进行分割、重组,借彼此间的关系突出客体在某一方面的意义。
后结构主义则指出重组意义的不可能性,因为结构之内的元素各说一套,虽然结构能体现意义,但因为缺少统一标准,只能是众声喧哗、杂语共存的世界,而无法简单地以某一主题将其统一起来。
b.《恋人絮语》
巴特在此提出快乐和极乐。这两种乐都和读者有关,快乐是指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如果文本提供的内容符合自己的经验、认知或情感,则会感到快乐,如阅读通俗小说。极乐指当文本与读者自身的经验、情感相悖时,读者会在思想、情感上受到煎熬【就像我的世界观被杨宁老师打碎又重塑一样】。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是会让读者的精神境界拓宽,像春蚕蜕皮一样有种新生的“极乐”。同时,此过程也应伴随读者的创意性理解,它使得任何既有框架都可以受到挑战,再去探讨文本的结构思想就不合时宜。
c.《S/Z》
一般的小说批评:假定文本蕴含了一个特定意义,批评通过压缩、提炼,将其中的意义展示出来
《S/Z》则着眼于小说意义上的“多元性”,文本作为一个能指场,其所指并不完全依附它。巴特把小说分解成词汇单位或意义单元,目的是证明原小说看起来连贯的意义实际上只是能指碎片的纠合,这些能指与所指并无直接关系。他指出能指由五种不同符码支配,分别是阐释新符码、语义素或能指符码、象征符码、行动性符码、文化性符码
d.评价
巴特后期思想完全否定文学文本具有相对稳定的内涵、意义,他对小说文本的解析,固然展现文学作品意义的丰富、多样,但又走到相对主义的另一极端,具有片面性。
五、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
1.主要研究
a.围绕叙事作品,从结构主义“科学”角度对文学加以分析。
1969他提出“叙事学”术语,认为叙事学应是对“叙述的本质和叙述分析的几条原则,提出几点一般性的结论”。这种观点看来,叙事学研究的本质是叙事的本质、表现、功能等叙事文本的普遍特征,不考虑叙事的媒介。
热奈特对叙事学的划定为只对叙事文学的研究,不涉及影视部门,因为考虑到当代大众传媒的多样性。
b.对叙事学的关注集中在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事语式等几个主要方面。
叙事时间:如对事件的压缩、延伸、连贯、交替和插入
叙事体态:主要是表达作品中人物与叙事者的关系。有三种,大于【类似全知视角】、等于、小于。
叙述语式:涉及叙述者向我们陈述、描写的方式。作家可以向我们“展示”,也可以只是“说出”事物,这需要两种语式:描写和叙述,或话语和故事。
巴和托都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和陈述句的句法可以类比,即主语+谓语+宾语。其中谓语动词的转化可以理解为叙事转化,需要将平衡变为不平衡。平衡又可以分为简单转化和复杂转化。
c.评价
托对于文学叙事行为的研究中,体现出一种要用“语法研究”的方式来探究文学的思路。在此意义上,结构主义的方法对叙事学的建设是大有帮助的。但托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存在把复杂丰富的文学现象变得简单化这一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