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成果》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讲座笔记

本专栏是由本人自己总结: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成果》讲座内容整理
讲座视频↓

目录:
一、马克思面临的问题
1、物质生活领域理性的缺失
2、私有财产
二、关于私有财产:从权利到权力
1、旧哲学的传统观点
2、马克思的观点
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1、旧哲学
2、两条规律
3、关于革命
4、马克思哲学革命总结(实践概念)
四、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成果
1、哲学革命一定导向科学革命
2、《资本论》不是经济学著作,是对资本的批判
3、马克思开创了一种新的科学:历史科学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一、马克思的问题:
德国莱茵省《林木盗窃法》剥夺了农民对树木的权利,捡树叶甚至构成违法。马克思发现无法用黑格尔的法哲学理性辩驳莱茵省议会。马克思随即提出:
1.在物质生活领域,物质利益领域,起作用的绝不是人类理性。
↓
引出
↓
2.在物质生活领域,起冲突的是私有财产
↓
二、关于私有财产(从权利到权力)
1.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始)关于私有财产的看法:所有私有财产的关系根源于人格(person)的外部实现(马克思之前的传统观点)
(题外:康德的观点体现了西方认为私有财产是个人人格的延伸;而中国认为私有财产是个人对现实的感性体验)
↓
康德区分了
现象界phenomena
本体界nomena(德语)
(人格person,是具体的人的外部定在,但人是具体的男人、女人,人格person本身并不存在现象界,人格是人类抽象的产物,人格属于本体界的概念)
2.康德关于理性看法:
认为人类理性有两种用法:
A、理论理性:构建关于现象界的姿色(科学)
B、实践理性:构建人与人的关系的理性根据(伦理学、法学等)
↓
社会关系都是本体之间的关系:
父子从血缘上是现象界的关系(不构成社会)
父子从伦理上是的义务和权利是本体界的关系(构成社会)
现象界的东西有生有灭
人格属于本体界,本体不朽
↓
现代法律遗嘱制度的哲学前提是人格神圣。(例子:某某身体死亡,但众人认为他人格未死,为了尊重他的人格,遵循其遗嘱)
康德的法权学说为私有财产的权利(right)做了哲学论证
↓
(总结:康德认为人可以通过理性认识到每一个人的神圣人格,而权利right是神圣人格的延伸,故而人们应该去自发尊重它,相应的,从权利延伸出权力power:人——理性——神圣人格——权利——权力)
↓
马克思发现:现实情况是在物质生活和物质利益的领域中,人和人的矛盾发展到要去消灭他人肉体的情况,这说明理性根本不是物质生活的本质。(从康德理论上说,人应该能通过理性尊重他人,但事实却是非理性地消灭他人)
↓
马克思从而提出
社会权力:(sociol power)才是物质生活真正的推动力
社会权力的行为特点:
1.社会现象
2.非理性关系
3.感性真实的力量
(总结:马克思认为,社会是通过社会权力(power)决定社会权利(right):人---权力----权利)
(题外:马克思所谓“物质力量”和“物质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异化了的感性关系。(并非马克思唯物所说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物质”))
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1、旧哲学:
马克思之前:西方哲学的对象是理性存在物,由理性的抽象所获得的对象(柏拉图传统)
马克思:哲学的对象从理性思辨的对象转变为前理性的感性存在。
马克思之前的哲学:
是法哲学:即关于权利的哲学(philosophy of right)康德的法哲学、黑格尔的法哲学
↓
revolution革命
↓
马克思之后的哲学:
是权力哲学:权力(philosophy of power)马克思(社会权力/经济基础sociol power)、叔本华(生存意志will to survive )、尼采(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
↓
总结:马克思前到马克思后:
在社会推动力方面:
重视理性→重视感性
强调权利right→强调权力power
哲学革命是由哲学对象的改变引起的
福柯:知识就是权力(Knowledge is power)
生活有它的基础,科学则另有基础。压根是谎言。——马克思
尼采:权力的根源在于意志
马克思:权力根源在于社会权力(社会权力即经济基础)
2、两条规律
康德、黑格尔:权利决定权力
马克思:权力决定权利
权力(不合法)→ 通过ideology即意识形态(得到宗教或哲学的认同)→权利(合法)
例子:计划经济末期投机倒把的行为→改革开放后被称为搞活经济
(1)权力决定权利揭示了一条规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权力如何披上理性外衣)
(题外:东方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必须搞工业化,工业化所需要的原始资金的积累,需要通过中央集权的政权,在短时间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从事工业化建设。)
(2)另一条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社会权力改变的原理)社会权力的更替,新的社会权力如何战胜旧的社会体系
生产力不是生产工具(例子: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前,英国已经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体现在手工业)
↓
3、关于革命
最强大的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
(1)新的感性意识:从自己有限的生产工具和手艺的积累当中,发现了未来自由劳动的可能性,这叫做新的感性意识。
(2)革命的阶级:他们为这种可能的实现而奋斗,这叫做革命的阶级。
↓
人类知识的每一个领域的进步都是革命带来的:
例子:
物理学革命:发现了热辐射现象,普朗克量子定律违背牛顿物理学的范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了有别于牛顿物理学的范畴。原先的牛顿物理学不是被彻底推翻了,而是降为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个特殊的环节。
革命:一切革命都是范式的转换,这种转换是进步的 progress(进步不是线性的积累)
例如:
封建主义→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范式:地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范式: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地租并没有消失,只是降为了剩余价值的一种形态。
总结:一场社会革命不是把先前的社会范式彻底消灭掉,而是赋予他们新的意义,以新的范式重新组织起来
4、马克思哲学革命总结
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实践概念)
↓
生活仍然有意识,并不是说意识决定意识,而是说感性意识决定意识形态
↓
实践是主观建设和客观的活动
(1)把理论放到实践中去,是应用
(2)实践本身是创生性的,创造人与人的关系
例子:恋爱不是理论的产物,爱上一个人不会是理性认识的结果
(3)实践决不以任何理论认识为前提
↓
例子:我平时用裁纸刀裁纸(实践),但有一次它不在场,我用尺子代替裁(理性认识起作用并指导实践);相反,如果我一直用裁纸刀裁(即实践),则不需要理性认识起作用。
↓
故而一个事物的本质在于它不存在的时候
德语:
Sein存在
Wesen本质(存在的过去形式)
本质就是消失了的存在
例子:爱情的本质就是失恋
↓
总结: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是提出了:生活(感性意识)决定 意识(意识形态)
四、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成果:
1.哲学革命一定导向科学革命
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例子:笛卡尔(哲学范畴:数学原则)+培根(哲学范畴:观察的原则)=伽利略(科学范畴:重力加速度)
2.《资本论》不是经济学著作,是对资本的批判
资本论副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范畴批判
A.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是价值
(亚当•斯密确定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完成劳动价值理论)
B.把人类的物质生活关系放到范畴体系中称为经济学
经济学中生产关系被表达为经济关系
把生产关系给予经济范畴的规定即经济关系
给予法的范畴的规定即财产关系
↓
总结:
生产关系被赋予经济范畴即经济关系,即经济学。
生产关系被赋予法的范畴即财产关系,即法学。
把法的范畴、经济的范畴通通清洗掉得到的即生产关系(马克思是第一个发现生产关系的人)
而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正是被剥开了经济关系、财产外衣的生产关系,故而马克思的《资本论》非经济学著作
↓
例子:
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
(1)经济学关系:资本→通过工资→雇佣劳动(可以用价值和理性的范畴来讨论,表面上是平等的)
(2)生产关系: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资本)→通过工资→异化劳动(雇佣劳动)
但是
劳动无价值
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表现
↓
资本于是作为社会权力被遮蔽掉了
资本:能增值的价值/剩余价值
↓
资本被给予范畴并和其他范畴放入逻辑学中理性地讨论(比如经济学)理论上合法、公平,但实际上潜藏矛盾。
如今的所有财富是以资本的形式来计算的
例子:
(1)中国广大小农虽然合法拥有土地,但荒废,没有足够的资本经营(不能实现增值,土地在法的领域属于农民,但在物质生活领域却属于一纸空文)
(2)果农虽然丰收,但收购价格低仍然亏本
↓
资本的两种理解:
(1)wealth财富(亚当•斯密《国富论》)
(2)power权力(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财富和权力同样增长
一个财富增长迅速的国家,它的贫富差距也在飞速扩大
例子:
基尼系数超过0.4社会不稳
1984年中国0.24
2004年中国0.45超出限度
如今突破0.6
仍然稳定的原因:
中国文化精神 ——儒释道——都在不同程度讲认命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仇富的民族之一
中国人最仇恨的是为富不仁
经济学家把对资本的研究看成是财富增长规律的研究
马克思把对资本的研究看成是对社会权力增长规律的研究
(即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绝不是一条经济学规律,而是揭示资本主义自我否定,必然灭亡的规律
《资本论》揭示的是资本的非自洽性
↓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矛盾)
1,劳动产品越多,劳动者越是受劳动产品的支配
2,劳动本是人的生命活动,人在这种生命活动中自我否定
3,劳动表明了人的类本质,却降低为每个人谋生的手段,保持动物般存活所必要的手段
4,资本对劳动的统治本是劳动生产出来的
↓
3、马克思开创了一种新的科学:
历史科学:揭示了生产关系的对抗性
“每一种生产关系,终将在自己的发展中否定自己,人与人的感性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现代战争的根源就是资本。”
“民族斗争说到底就是阶级斗争”
历史科学正在展开为一个领域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是第一门历史科学
自然科学批判(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政治学批判…………(当前任务是对当代社会的一切领域进行一场深刻的批判)
(马克思的预判:关于自然的科学与研究人的科学将会是同一门科学)
作业假说:现代物理学家认为他们所用的物理学概念绝不是对外部物质实在的正确反应,而是我们干预自然界所需要的必要的作业假说
↓
历史科学:所调历史科学,是指科学所研究的所有对象;无论是自然对象,还是社会对象,都是历史地生成起来的。
历史科学的办法是感性辩证法
例子:
石头:没有石头本身stone itself,石头是一个历史过程(工具/祭品/装饰/晶体结构/阴阳五行…)石头正是在历史的展开中向我们呈现。
辩证法不是人类思维的逻辑,是人与人之间感性关系的逻辑
“辩证法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包含着对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
凡是历史的科学都是革命的科学(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经济学不是革命的科学,它只是从经济事实出发,却不讲究经济事实的来源)
胡塞尔:在今天的科学文明中,只见事实的科学,造就只见事实的人
对历史实践本身的描述即历史科学,这种描述方法是辩证的:即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当中,同时包含对它否定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它必然灭亡的理解。而它的否定是从它的肯定中发展出来的。一个事物的否定(灭亡)不是它被外部消灭,而是它自己越是发展越是增加了否定自己的力量。
↓
一切事物必定走向它的反面
例子:
爱情→革命(范式转换)→亲情(恩爱)
辩证法承认进步:
马克思的历史观是进步的历史观
因为辩证法本身表明了:后一个范式把前面一个范式包含在自己的环节中了
↓
共产主义不是对原始的粗鲁的平均主义的返回,它要携带着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的全部财富、全部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