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痛苦、解脱、涅槃与欲望的一点想法暂存(附黑塞《幸福》、米芾行书集字《心经》)

2020-03-06 15:51 作者:自救实践局  | 我要投稿


浙江美术馆敦煌艺术展据敦煌莫高窟158窟卧佛复制的涅槃卧佛

一向对唐代及以前的建筑、绘画、雕塑、礼器等古朴形制青睐有加(如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筑及佛像、敦煌壁画),宋以后仅个别窑口瓷器、书法等少数可逼近前者在自己心目中地位——如米芾作品,翻《三希堂御刻石渠宝笈法帖》可知连米颠也不厌其烦地向王羲之“顿首”、“皇恐”、取经。后附米芾行书集字《心经》。

看樊锦诗前辈在一席关于敦煌的演讲,想起挺多人事:关注一席已久,五六年前与他们团队有过邮件沟通,挺积极随和;之前看《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时提到自幼随父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的常沙娜前辈。常、樊均为女性,年龄相近,又都是杭州人,也都为敦煌与中华文化奉献了青春,连同梁、林两位先生一并致敬。

简单谈几句看樊锦诗先生演讲及最近写作中关于痛苦、解脱、涅槃、传教与欲望的想法,篇幅所限,更多内容或在小说《自救者》里边展开:

①佛教修行大致遵循 痛苦→欲望→修行(到彼岸、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 → 涅槃、成佛→般若智慧、最高境界 →自度度人:自我觉悟、教人觉悟 (大乘佛教)→……其走向,可粗浅看成一个醒悟与摆脱痛苦的过程。这点和黑塞对欲望与幸福论述(下附一首黑塞的诗,《幸福》)、论语中提到大意的“无欲则刚”、庄子“无知无欲无为”(无欲,含破除物欲功名利禄尊位权势之束缚等,方能自由)的理论有相通之处。

涅槃在各种宗教(其他宗教也有此概念)与佛教教派中有不同解释,具体到佛教内是修证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证结果,讲求实证、亲证,也有几种细分(如唐玄奘法师在《成唯识论》中提到佛法中共有四种涅槃可为修行人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大乘、小乘佛教能实证的种类亦有区别)。同时,因其意会易过言传的微妙、复杂含义,佛法解释涅槃多采用“遮诠”(反面说理)的方式。

佛法中对涅槃的解释内容,在斯里兰卡罗侯罗.化普乐(Walpola Rahula)法师著《佛陀的启示》(已故华裔学者顾华严先生译本)第四章 “第三圣谛:灭谛──苦的止息”中有提到,因其行文浅显有趣且意味深长,贴部分原文、关键处加粗:

第三圣谛的要义是:人类可以从相续不断的苦得解脱、获解放、享自由。这圣谛名为苦灭圣谛,也就是涅槃。巴利文作Nibbana,但梵文的 Nirvana 更为人所广知。

要想彻底袪除苦的根本──渴(爱)。这在前面已经讲过,所以涅槃也叫做断爱。

你要问:可是什么是涅槃呢?为了答覆这个十分简单而自然的问题,已有人写了好几部书了。可惜这些书不但没有把问题解释清楚,反而使它们愈趋复杂。惟一合理的答案是:这问题永远不能以语言文字充份而圆满地答覆。因为人类的语言太贫乏了,不足以表达涅槃这种绝对真理、最终实相。语言是人类所创造以表达他们由感官与心灵所经验到的事物与意象的。超越凡情的经验如绝对真理者,不属于这一范畴之内。因此,没有任何语文足以表达这种经验,就像鱼的字汇里没有形容陆地的字眼一样。 乌龟和它的朋友鱼说,它刚到陆地上散步回湖。鱼说:“当然你的意思是说游泳啰!”乌龟想对鱼解释陆地是坚实的,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鱼却坚持不可能有这么一样东西。陆地一定也是液体,和它住的湖一样;有波浪,可以在里面跳潜游泳。语文是代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和意念的符号。这些符号甚至不足以表显日常事物的真实性状。在了知真理方面,语文是不可靠而易致差错的。所以,《楞伽经》里就说愚人执著语言文字,如大象陷于泥淖。

可是我们又不能没有语言文字。不过如果用正面的文词来表诠涅槃,我们立刻就会产生一项与这语词有关的意念而执著它,结果可能与原意适相违反。因此,说到涅槃,我们大都用反面的文词如“断爱”、“无为”、“止贪”、“寂灭”等。因为这样做,似乎比较不易引起误解。

我们再看看巴利文原典里若干涅槃的定义及说明:“涅槃是彻底断绝贪爱:放弃它、摒斥它、远离它、从它得解脱。”

“一切有为法的止息,放弃一切污染,断绝贪爱,离欲,寂灭,涅槃。” 

“比丘们啊!什么是绝对(无为)?它就是贪的熄灭、嗔的熄灭、痴的熄灭。这个,比丘们啊!就叫做绝对。” 

“罗陀啊!熄灭贪爱,就是涅槃。” 

“比丘们啊!一切有为无为法中,无贪最上。就是说:远离憍慢,断绝渴想,根除执著,续者令断,熄灭贪爱,离欲,寂灭,涅槃。” 

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回答一个游行者“什么是涅槃”的问题时,他的答覆与佛所作无为法的界说(见上)一般无二:“贪的熄灭、嗔的熄灭、痴的熄灭。

“放弃、消灭爱欲与对此五蕴之身的贪求,就是苦的止息。” 

“生死相续的止息,就是涅槃。”
……

因为涅槃是用反面文词所表达的,因此有许多人得到一种错误观念,以为它是消极的、表现自我毁灭的。但涅槃绝不是自我的销毁,因为根本无“我”可毁。 只能说它(涅槃)所销毁的是“我”的幻觉、 “我”的错误意念。

把涅槃说成积极或消极,都是不对的。“消极”与“积极”本是相对的观念,只存在于“两立”的境界之内。 这些形容词不能应用于涅槃(绝对真理)上,因为涅槃超越两立与相对的境界,反面的文词,并不一定就代表消极的状态。

在另一部经里,佛毫不含糊地用真理一词代替涅槃:“我将教你们真理,以及走向真理的道路。 ” 在这里,真理的意义,很明确的就是代表涅槃。

什么是绝对的真理?依佛教说,绝对的真理就是:世间没有绝对的事物。 凡所有法都是相对的、 缘起的、无常不永恒的;而没有恒常不变、亘古永存的绝对的实体,诸如“自我”、“灵魂”或“神我”等,无论在身内或身外。这就是绝对的真理。虽然,在通俗言词里,也有“反面的真理”一词,真理却决不是反面的。体证这真理,就是对事物的如实知见,无有无明妄想;也就是断绝贪爱、灭苦、涅槃。在此值得记住的,就是大乘佛教“生死即涅槃”的见解。同一事物可以是生死,也可以是涅槃,全在你的看法如何──主观或客观。这种大乘观点,大抵是从上座部巴利文原典中的观念演变而来。这些观念在我们方才短短的讨论中已经提到过。

认为涅槃是绝灭贪爱的自然结果,那是错误的。涅槃不是任何东西的结果。如果它是一个结果,它就是由某种因缘所得的效应。那它就是缘生的,而为有条件的存在。但是涅槃既非因亦非果,他是超越因果真理不是一个结果,也不是一个效应。它不是一种神秘的心灵或思想的状态,犹如禅定一般。真理就是真理。涅槃就是涅槃。你惟一想知道它的方法就是亲见亲证。有路可通涅槃,但是涅槃并不是这条路的结果。你可以沿一条小径到达一座山,但那山却不是那条路的结果或效应。你可以看见一道光明,但是光明并不是你目力的结果。

常有人问:涅槃之后又如何?这问题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涅槃是最终的真理。它既是最终,它之后就不能再有别的。如果涅槃之后仍有什么,那末那东西才是最终的真理,涅槃就不是了。一个名叫罗陀的比丘,曾用另一方式将这问题问佛:“涅槃的作用是什么?”这问题先假定涅槃之后仍有余事,所以要求涅槃须有作用。因此佛答称:罗陀啊!这问题是不得要领的。修习梵行即以涅槃为其最终目的,沈潜于绝对真理之中。

在我看来(非佛教视角,与涅槃无关),一定程度的平静安宁是可能的,但客观上丝毫不痛苦并不存在(联系毁灭终局与痛苦底色,或许只能在现实中努力趋近解脱,并从主观降低痛苦对自身的影响)。那么,还有必要追求解脱吗?有。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不至于被愈发缩紧的绳套窒息、被愈发下沉流动的“墙内沼泽”吞噬。于是,积极与消极中选前者,有度的有为。


②关于樊锦诗先生演讲中提到佛教人士为传教及提高本教“价值”、地位所作的努力(西王母壁画、拔高佛教与丝绸之路关联等),本身不也是欲望驱使?这与上述佛教推崇的修行方向似乎有悖。这很荒诞(多数宗教发展过程中或都有过类似知行不一的悖论),却也有趣,恰恰说明了无欲、涅槃的难。想深一层,也好理解。佛教本是乌有之物,人创、人造的,一直以来也都是人在发声、推广,而占宗教多数的基本单位又是普通人,而非佛、菩萨。




附:

1、幸福 

在你猎取幸福的期间

你还没有成熟得成为幸福者

哪怕你最爱的已归于你


在你痛悼失去的一切

向着目标忙忙忙碌碌的期间

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安宁


只有当你放弃一切欲望

再也不知道目标和追求

不再以幸福之名称呼幸福

那时,万事的洪流就不再冲到你的心头

你的灵魂也安静下来

        ————《黑塞抒情诗选》,[德] 赫尔曼·黑塞,钱春绮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


2、河南美术出版社《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写心经放大本系列-米芾行书<心经>》(集字):


关于痛苦、解脱、涅槃与欲望的一点想法暂存(附黑塞《幸福》、米芾行书集字《心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