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语【吉林文史出版社】个人图书书籍出版 北京专业出书平台 小说散文征稿


和杨守菊老师相识已有近20年,算是名副其实的老朋友了。见面虽然不多,但总是能从各种渠道听到杨老师的消息,了解到她不懈讲取,不断取得骄人成绩。如今她已是声名远播的生物教育教学名家,拥有许多荣誉和兼职—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齐鲁名师、省先进工作者、省三八红旗手、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而她依然初心不改,执着于甚至痴迷于生物教育,仍旧是一位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勤于实践的生物学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
通过杨老师的论著可以看出,杨老师对生物教育教学的热爱已成为一种精神信仰。正因如此,她写的文字才会如活水一般汩汨而出,毫不费力和造作。打开《教师心语:向学生传递生命之道》这本书,一幕幕真实情境的创设,从释疑解惑到激疑生惑,承载着师生的共同发展历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充满着实践育人的张力,向学生传递着生命之道;一篇篇蕴含生物素养的文章,记录着心灵的对话,迸溅出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在本书《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一章中,她态度鲜明地指出,面对学生,我们需要努力创造生动和谐的育人氛围,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在知识似“盐”、情境如“汤”中引领学生沐浴科学的光辉。从目前的生物学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有的老师教学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却囿于经验,因循传统的模式,疏于改变,进而滋生职业倦怠。有的老师注重研究学科内容而忽视研究学生的状况,但是恰恰只有研究透学生,把握住学生的成长状态,才能使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心里要总是装着学生,乐着他们的乐,苦着他们的苦,在课堂中、在作业批改中、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研究学生现有的问题和可能达到的高度,想方设法针对学生的兴趣、认知基础和疑难困惑来设计教学,激活课堂。这厢刚刚探究生男生女的奥秘,那边又在寻找叶片正面和背面颜色不同的原因……这样富于思考和创造的工作,需要的是热情,滋养的是激情,有的是重构的空间、创造的舞台,哪里会有倦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更为之兴奋不已。这样的教学才真是生命的互动,师生的共同成长。
杨老师总是追求让生物教学闪耀独特的魅力。在《“生”物而非“死”物》一章中,杨老师说:“生活的舞台有多大,生物学就有多大。”杨老师从生活中采撷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又回归生活,着眼未来。学生知道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还能探究如何改进东营地区农作物种植方法。更难得的是杨老师把生物教学融入“生活味”,同时增添了“艺术味”。拳头加上手臂演示“肾单位”,“循环列车”游戏学习血液循环途径,情景剧中体验免疫功能。课堂上,教师的责任是组织教字,是引导,是鼓舞,是激励。好的教学提升的不仅是课堂生活的质量,同时也是师生个体生命的质量。
杨老师作为一名教研员,听评课可谓家常便饭。在看到我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一文后,她跟我说,她在听评课时,从不做一个旁观者,总是把目己也当作一名学生,与学生一起游弋课堂,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发现课堂教学的结点所在,情急之时,她甚至会和学生一起去抢答问题。听完课后,她会利用自己各方面的资源,将相关的资料汇总,同上课老师切磋技艺,反复研讨,不遗余力地出谋划策。
凡有所成者,一是志趣,二是坚持。据我了解,杨老师不仅日常工作中勤学深研,在外出开会、学习、做报告时,仍不辍阅读和写作。遇事遇人,不忘从教育视角去观察,记下自己的思考。积跬步至千里,经过长期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精彩深刻的文字,才有了来自实践的“有魂、有神、有本、有根”的“四有课堂”。“四有课堂”不仅关注生物学核心素养,更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它突出了生物课最基本的一个字—活。正如我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一文中所说,生物课的活表现在:知识要学活;思维要活跃和灵活;要有有效的学生活动;要联系现实生活;要能启迪人生,引导学生创造未来生活。
读杨老师的书,和杨老师交流,每每都要感叹,作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她身上有一股难得的劲头。难得的是她不仅写出那么多论著,上出那么多好课,更是那一份淡泊情怀,那一种不懈努力、思考前行的力量。
对一个爱思考的教育者来说,世界每天都是新的。作为读者,让我们借着杨老师的思考,用新的角度去打量世界,思考生物学教学,让我们一起追随生命的跃动,一起品味生物教育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