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道塾 | 炸裂!李小龙当年让传武大师们瞠目的凌空破板绝技

文/为道塾 朱建华
“Boards don't hit back!”
“木板是不会还手的!”
这一句台词,是李小龙在功夫电影《龙争虎斗》中最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之一(图一为《龙争虎斗》相关剧情截图)。
李小龙借助这句台词,间接但直观的向观众们,特别是向那个时代的传统武术家们,传达了他的先进实战武术理念——任何武技或者任何武术人,如果只是醉心于打木板,碎砖石,练套路,而不是同时进行全接触对抗训练,在实战中练习实战,那么,这门武技或者练习者,一定无法掌握在真实的对抗中适应对手,战胜对手的实战能力。
你或许能轻易破碎不动的木板,却很难在实战对抗中打到灵活变化的对手。过分专注于不动实物的功力训练和演武,除了自娱自乐或具有噱头性的表演作用之外,没有多少真正的实战训练价值。
实战中,对手会攻击、反击,会竭尽一切所能来欺骗你,压迫你,攻击你。他会不断移动,变化莫测,而木板砖石是不动且无反击的实物,破板、碎砖、断石的训练,磨炼一个人肢体武器化的功力尚可,但无法模拟人与人对战时高压互动的实战攻防的训练情境,以及培养相应所需的实战对抗应变技能。
因此,只是通过击打不会反击的实物获得的肢体武器化的局部功力,并不能帮助练习者在万变的实战中通过距离、时机和节奏的控制来适应灵活的对手,并最终得机得势的发挥出他碎石破板的杀伤力,除非让对手站着不动——可惜,实战中没有这样的傻子。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传武人挑战自由搏击选手经常手足无措,进退失据,轻易被KO的原因——不管这位传武人练就了铁砂掌,还是鹰爪功,如果你不能在距离迅速涨缩,节奏快速变化,压力倍数剧增的实战情境下控制自如,在流动中随机应变地应用攻防技术,你就不过只是一个练过硬功的沙包而已。
传统武术拘泥门派,练打分离,脱离真实实战训练和大范围的比武交流的历史实在是太久了,这导致了传武实战功能的严重退化,并日益变得不切实际!
半个世纪之前,李小龙对此曾有非常激烈的批判和打假,这也是李小龙为什么要在电影中加插鲍勃·沃尔破板,而他对此表示轻蔑的情节的原因。



可能你会问,既然李小龙对破板技巧如此看不上眼,为什么李小龙本人却曾在美国空手道大赛上,以及在美国、多米尼加共和国和中国香港的电视节目上多次演示破板技巧呢?为什么李小龙当年还曾私下里进行过破板的专门练习呢?
比如以下照片可以为证:
图二至图四,1966年左右,李小龙和琳达·帕尔默夫妇后院练习侧踢破板技术。琳达·帕尔默和李小龙因工作相识,是生活中的朋友,喜爱摄影,并因此成为李小龙的“御用”摄影师,曾为李小龙拍摄了大量生活和习武照片。截拳道爱好者比较熟悉的1970年李小龙郊野全接触格斗训练的相关系列照片就出自琳达·帕尔默之手。图四即李小龙双手握板,指导琳达·帕尔默侧踢击破。图二是李小龙练习难度极高的侧踢破碎凌空下落的5厘米厚功力木板,图三则是琳达前夫(拍照时两人还是夫妻)、《青蜂侠》剧组负责人之一Sy Weintraub为李小龙单手悬持多块功力板,练习同样极具难度的侧踢破叠板技巧。


图五、图六,1970年代初,李小龙在香港电视台表演单手掌刀凌空破板、单手悬持凌空侧踢击破五块功力木板。

图七则是1967年左右,李小龙凌空踢破奥克兰弟子严镜海单手所持的厚厚的功力板(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李小龙击破采用的木板,与现在我们看到的跆拳道表演的那种极薄的表演木板不同)。
李小龙为什么一边讽刺空手道、跆拳道的破板技巧毫无实战价值,一边为什么又要练习和表演破板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
1、因为李小龙曾经在国际武道人士云集的场合,当面直言不讳的指出跆拳道、空手道选手们的破板表演没有实战价值,因而遭到传武人士反质疑——你能够做到我们同样的破板技能吗?
所以,李小龙就要演示给他们看,他不仅能够做到,而且比他们做得更好,技术难度、精度倍增,更贴近实用需要。如此,李小龙才能够通过纯粹的技术实力展现,来支撑他对于传武的批判,以令人信服。
当年曾亲眼见证李小龙所作所为,他的后院亲传弟子、美国《黑带》杂志原总编水户上原就在1970年代初出版的《李小龙技击法》中指出凌空破板的窍要:
“李小龙的拿手好戏是侧踢......截拳道的侧踢是两者的结合,既有力量又有速度。
李小龙惯于将一块5厘米厚的功力木板从他的肩膀高度掉下来,然后当它下落到半空中时一脚将它踢碎(为道塾注:见图二)。
如果他的踢击只有力量而无迅猛的踢击速度,那么木板只会被踢出去而不能踢碎。
如果他的踢击只有迅猛的速度而无爆炸性力量,则木板也是不能被踢碎。
仅靠猛踢来踢碎一块没有支撑的5厘米厚功力板太困难了。”
在为道塾看来,李小龙凌空碎板的另一个高难之处在于:
侧踢发力的距离和时机需要非常精确,
否则,即使具备了速度和力量,木板也不可能被凌空踢碎。
除此之外,李小龙在一人单手悬空持板——从一块5厘米甚至更厚功力板(参见图七),到五块相叠的功力板(参见图三、图六),也能够从数尺之外通过疾步侧踢将它们踢碎。

当李小龙通过默默的临场观察各国传武高手击破表演,私下里与“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拳脚互换请教跆拳道破板技巧,以及后院秘密练功,掌握且创新升级专属于他李小龙的独一无二的凌空碎板技巧,并演示于空手道赛场之后,立刻技惊四座,从此再也无人质疑李小龙有没有能力像那些世界级的空手道、跆拳道大师们一样进行击破了。
加上李小龙在各种武林公开场合,以及与各国武术家们私下交流、训练、切磋的往来过程中,展示了更多神乎其技的武技和武功,甚至直接比武,用实战来说话,更是让美国武术界的高手们明白:李小龙真是一位说得到,做得到的武术大家,他无论是从武学理论修养,还是从格斗实践水平而论,在那一个时代,均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
这样,当李小龙再次激烈抨击传武脱离实战,需要科学改革,现代发展的时候,一些心服口服的传武人士开始了真诚的反思,在思想上、行动上有所转变,有所开放。即便像李俊九这样的跆拳道权威,海沃德·西岗这样的柔道专家,罗礼士、迈克·斯通、乔·刘易斯等这样的空手道顶尖冠军们,也对李小龙敬佩有加,成为李小龙超越时代先进武学的信徒,纷纷成为李小龙的训练伙伴或者后院弟子。
即使当年仍然有不少传武人士接受不了李小龙关于传武的“激进”观点,心有不忿,他们往往也鼓不起勇气和李小龙争辩——文笔口才有不及,技术上压不住,实际比武吧,又没有信心。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无与伦比的格斗家李小龙》一书中,《黑带》原总编水户上原对于当年李小龙和美国武术界专业人士之间的微妙关系可谓观察入微:
“在认识李小龙的日子里,我一次也没有见过任何拥有良好武术技能的其他武术家在格斗中能够超过他。他的拳脚又快又有力。其他像藤平光一(译者注:心身统一合气道的创始者)之类的武术家拥有浑厚、强大的内在之‘气’(流动能量),但是,李小龙在我的印象里几乎就是一架完美的格斗机器......
李小龙乐于揭示其他武术门派的缺陷和弱点,他对于空手道、合气道、柔道等武术的技巧、原理烂熟于心。他的这种过度热情的方式事实上伤害了其他武术家的感情。
那些看上去因为被冒犯而很不爽的人多数是冠军。他们是一个非常自负的团体,他们觉得自己的武技也很精熟,而当李小龙将他们的武技一一土崩瓦解后,他们开始变得安静,同时充满了怨恨......
李小龙经常被一些夸口说教过他的人激怒。有很多人都如此宣称,但我知道不会有人当着李小龙的面说这些。没有人敢这么做,因为李小龙可能很快给他一个机会进行争辩或者比武,用事实来说话。”
龙史传真|美国黑带主编水户:李小龙让许多自负的冠军气馁
事实上,李小龙此种高难度、高精度的破板方式,不仅在当时,即使是到今天,还是鲜有人能够模仿重现,其中高超之处,可见一斑。

2、从武术传播学角度而言,李小龙非常明白破板等噱头性的表演,对于快速吸引那些门外汉观众的注意,引起他们对于武术的兴趣,同时展示自己的技能高超方面,具有特别价值,而并非一无是处。
为了让他自己的先进武学理念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无论是对于那些门外汉,即普通观众,还是对于门内汉,即传统武术家们而言,先声夺人的破板(展示罕有人做到的发力技术的精巧时距控制力,及其鞭打性速度和穿透性摧毁力)、寸劲拳(展现罕有人做到的不可思议的近身发力的威力)、拇指俯卧撑(展示罕有人做到的肢体梢节硬度、力量和手指武器化功力)等李小龙当年特有的表演项目,都曾经让李小龙在各种演武场合大放光彩。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李小龙是非常智慧的传播心理学大师,他能够在传达他的先进武学理念之前,先牢牢抓住现场所有人的眼球——让内行看门道,让外行看热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敬畏心,然后再让他们能够静心听取他的武学讲演,使之深入人心。

这就是李小龙为什么一边直言不讳的告诉那些传武专家们“木板不会还手”,以此警醒他们需要及时调整自我的训练方向——一切围绕实战而练,一边又要练习并展示各种令人瞠目的破板技巧的原因。
3、第三个原因,则是信奉完美主义的李小龙,总是在有意无意的挑战他自己,不断创造、创新,勇攀高峰。
对于破板的高难度挑战,于李小龙而言,不过反映的是他不断追求自我武道精进,努力成为最好的武术家的一个历史侧面罢了。一如水户上原指出的那样:
“李小龙对于自己所热爱的武术很自负,随时面临着其他竞争对手的挑战,同时,他这也是在有意无意的‘挑战’他自己。
李小龙不是个粗暴无礼的人,也不是没有朋友。他对于武术的自负不过是想展示给大家他的武技在格斗中的优越性......
一位他的头号竞争对手带着厌恶的情绪告诉我,李小龙‘总是试图让所有的事情变得完美。如果有人曾经在某些方面胜过他,这会让李小龙感到愤怒而无法接受’。”
是的,见贤思齐,见贤思超越,这就是李小龙。

李小龙,不仅是一位真正的一生致力于发展实战武学的一代截拳道宗师,还是一位不世出的世界级的武术传播高手。
所以,李小龙既能一方面在专业武术界开拓了全世界武术人的视野,解放了他们的传统思想,推动了传武向现代实战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另一方面,他又能通过功夫电影的惊人传媒效应,掀起全球性的功夫热,为武术从小众文化一夜之间发展成为妇孺皆知的大众流行文化,并因此培育出了现代武术(从业余道馆化普及传播,到自由搏击擂台的世界性繁荣)市场化、大众化发展的沃土,做出了前无古人,尚无来者的伟大贡献。


敬请关注为道塾截拳道,关注更多李小龙和截拳道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