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笔杂文】《运途、逢遇与辶巛》(一)

2021-10-15 01:18 作者:李心乱  | 我要投稿

       有位朋友近来在努力挤出空余时间苦学印地语与梵语。

       而就在昨夜心血来潮,告诉了我一件很是奇妙的事——印地语的“昨天” (कल kal)和 “明天”(कल kal)可以同一个词,“前天” (परसों paras-on) “后天”(पर्सो paraso)可以是几乎一样的一个词,甚至连“您好”(नमस्ते ①namaste)与“再见”(नमस्ते namaste)也可以是同一个词……

      这时,我露出了惊愕的表情,“那如何区分?”

        在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时,我才得知印度人的时间观独具特色,与西方的 “线性时间” 观点不同,他们认为时间是一个圆圈,是一种幻象:

      “时间是梵天的一场大梦。宇宙在梵天睡觉及做梦期间都可持续下去,他醒来时,宇宙就会消失,不过在梵天再度就寝时又会诞生。时间可以停止,它有一个终点;不过它会重生,重复同样的周期;那是一种无穷尽。”

                                        ——帕斯《印度札记》


       既然这种时间观是圆形的,那圆圈上的每一个点自然都可以在穿过圆心的彼岸找到对应点。

于是,昨天和明天,前天和后天,甚至你好和再见,便可以一一对应起来。

       在语法方面,我如获至宝般找到了印度人“省力”哲学的一大对应物。

他们喜欢用一个介词 को(ko)把主语变成 “间接格”,来描述自己的种种状态。

      比如,他们的印式英语不说 “I have a cold”;而是“ko(को) me there is a cold”。对于生病这类人们被动遭受的状态,这样表达方式和我们现代的观念并没有太大区别。

        问题是,印地语对于 “希望(आशा aasha)”、“幸福(ख़ुशी  khushee)”、“后悔(अफ़सोस afasos)” 等在我们看来表示主观感受的词,还有 “知道(मालूम maaloom)”、“喜欢(पसंद pasand)” 这样的主观动作也用间接格表示,仿佛从疾病到忧伤、幸福,到 “知不知道”、“喜不喜欢”,说着印地语的印度人都觉得这些主观情感在世界上是被动地遭受……

       他还推荐我去看一部叫《印式英语》的宝莱坞电影。

       这部由已故著名印度国宝级影星希里黛玉②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名只会讲印地语的家庭妇女的故事。

      由于不会讲英语,她被丈夫和子女百般嫌弃,甚至在女儿的家长会上,都被老师轻视……

       直到她借着去美国帮亲友筹备婚礼的机会学会了英语,才重新和家人恢复了沟通,赢得了他们的关注。

      知道那一刻我才发现在印度社会,原来语言文字也是分等级的……

       受到曾经英国殖民文化的影响,英语被认为是一门统治阶级的语言,而印地语被认为是原住民的、低文化的、不堪入耳的语言。

       我曾读过一本叫《德里》的小说,里面一个情节是主人公被蜜蜂蛰伤,忍着痛跑到医院就医,医生一开始对他爱理不理,百般怠慢,只因为他是用印地语求助。

       于是他忍不住用英语把医生痛斥了一顿,结果医生非但没有生气,还赶忙帮他处理蛰伤,正是因为英语的 “阶级魔力”所在……

       当了现代,虽然印地语是印度政府规定的主要官方语言,但即便在 “印地语带”,例如德里地区,也只强制小学生学习到五年级。

       一进入中学,他们就可以自由选择其他语言作为继续升学的考试语言:可以继续学印地语(如果想做公务员),可以学习其他各邦的地方语言,当然也可以宗教仪式所需的梵语……当然,大多数人选择的还是 他们“高贵的” 英语。

       这种政策的一个结果是,许多青年人印地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较差。

        即使是土生土长的德里人,印地语水平可能也只限于日常的沟通,复杂的交流只能改用英语,更不要说用印地语写作了……

        “Our language is doomed!”

       在印度许多地区,常听到普通劳动民众说这么一句话,意思为 “我们的语言四面楚歌!”。



        印地语的许多词汇,不过是英语的天城体版而罢了……

        看过宝莱坞电影的人都知道,那些主人公说的印地语十分 “洋泾浜”,时常夹杂着大量的英语词汇,而这些英语单词其实早已被印地语吸收,具有了天城体的书写形式,成为了印地语的一部分。

       虽然吸收外来词汇可以丰富一种语言,使其更具生命力,但在许多文化人士看来,像印地语这样重在吸收大量外来词,会使其原有的衍生自梵文的词汇与表达方式被边缘化,原音节也变得不纯洁,最后便衍变为一个 “不印不西” 的怪胎。

        印地语的现实情况与印度另一大“国粹”瑜伽在印度到底有多么流,其实不怎么流行,大多数学院还是外国人……

        印度许多青年人觉得瑜伽是一件“老古董”,即便他们想练瑜伽,也只会悄悄去练,因为他们觉得那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与学习印地语一样……

        回忆起回校前,穿过的那片老街区时,我看到沿途大多是托福、雅思的培训广告,不禁对朋友学习印地语的意义惶惑了起来……

        ①नमस्ते:namaste,是天城体印地文,在印地语最初为“合十礼”之意。

        合十礼,又称“合掌礼”,原是印度古国的文化礼仪之一,后为各国佛教徒沿用为日常普通礼节。

       行礼时,双掌合于胸前,十指并拢,以示虔诚和尊敬。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行此礼的姿势也有所不同。

       “合十”并非佛教所创,它是古印度的一种礼法,而佛教是沿用这种礼法,后来逐渐成为佛教的专用礼节。

       古印度人认为右手为神圣之手,左手为不净之手,故有分别使用两手之习惯;然若两手合而为一,则为人类神圣面与不净面的合一,故藉合掌来表现人毫无掩饰,最为真实的本来面目。

       因见面与告别都需要配合“合十”表达敬意,故引申出“你好”,“再见”等意。



       ② 希里黛玉:(1963年8月13日——2018年2月24日),印度国宝级女星,一生共演过236部宝莱坞电影。知名作品有《印度先生》和《一生与瞬间》等。

      希里黛玉生涯获得四座Filmfare奖最佳女主角、一座特别奖,在宝莱坞堪称传奇。

       2018年2月24日,希里黛玉因心脏骤停在迪拜逝世,享年54岁。

       希里黛玉(1963年8月13日——2018年2月24日),印度国宝级女星,印度女性的励志榜样,一生共演过236部宝莱坞电影,知名作品有《印度先生》、《印式英语》、《一生与瞬间》与《一个母亲的复仇》等,

       1963年生于印度泰米亚地区的人,虽然是高种姓的姓氏,但来自贫苦家庭,小学7年级以后无法继续就学,4岁时开始拍电影,13岁就在电影节上拿奖。

       上世纪70年代末,希里黛玉开始以成年人的身份正式出演影片,直到1997年退出银幕。

       在这段期间,她是印度影坛最光彩的女星之一。

       希里黛玉能够胜任多种语言的影片,包括印地语、泰米尔、泰鲁谷和马拉雅拉姆语等。

       从1977年到1983年她是泰米尔, 泰卢固和马拉亚拉姆同时3个电影业的巨星。

       1979年,希里黛玉开始拍摄印地语影片。

     1983年的凭借Himmatwala成为宝莱坞巨星。

      1983年影片《迷失(Sadma)》推出受到一致肯定,奠定了她在影坛的地位。

       整个80—90年代初,在印度语为主流的宝莱坞,希里黛玉佳作不断,堪称印度银幕最美的女星之一。

       希里黛玉婚后曾息影,2012年以《印式英语》重返影坛,饰演一名努力学英文的已婚中年妇女。

       希里黛玉曾与迪斯科舞星与演员查克拉布提秘密结婚,但因后者始终不离婚,致使希里黛玉最终放弃了这段无望的爱情。

      1996年,希里黛玉嫁给了印度北方邦的制作人兼演员Boney Kapoor。

       虽然退出银幕,但是她仍然身不离娱乐。依旧光鲜照人的她,经常出席各种活动,甚至客串时装表演。

       2003年后,她也曾参与一些电视剧和音乐节目的表演和制作。

       希里黛玉的丈夫Boney Kapoor出身于制片人之家,是著名的制片人。Kapoor家族也是印度影坛颇有影响力的家族。

        她曾凭借1982 -Meendum Kokila、1990 -Chaalbaaz(《孪女天分》)、1992 -Lamhe(《一生与瞬间》)、1993 -Kshana Kshanam这几部电影获得印度电影观众最佳女主角奖。

         1989年,凭在影片《孪女天分(ChaalBaaz)》中成功地一人扮演性格截然不同的孪生女,首度荣获印度影后。

        1991年,雅什·曹帕拉导演的影片《一生与瞬间(Lamhe)》,希里黛玉在本片中扮演母女,再度荣获影后。

       1991年,凭借《一生与瞬间》荣获国际电影学院最佳女演员奖。

      1999年,凭借《Devaragam》荣获多伦多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2008年,获颁「Ficci Frames Living Legend in Entertainment」

        希里黛玉具有典型印度女人的魅力——迷人的水灵眼睛,高身材,美丽的曲线,美得让人窒息,犹如落入凡间的天使。

       她十多年一直保持了宝莱坞女皇的称号。她还被称为宝莱坞最后的女皇——" Hero of her films" 和“Female Amitabh Bachhan" 。

   

       2017年,有人将“印度黑公交事件”改编成了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

       美丽活泼的学生阿丽娅,生活在一个富裕家庭,有爱她的父母,有可爱的妹妹。

       唯一的缺憾是亲生母亲早已过世,虽然与现在的母亲黛芙琪关系融洽,但在内心深处总是不能完全接纳。

       母亲黛芙琪同时也是她的生物老师。在学校,爱慕艾莉亚的小混混男生在课间发不良小视频调戏艾莉亚,作为老师的黛芙琪没收了男生的手机。

       转眼到了情人节,在父亲出差之前,年轻的艾莉亚征求父母的同意,期盼着去参加一个令人激动的情人节舞会。

      在舞会上,男生在一帮狐朋狗友的怂恿下上前求爱,却遭到了拒绝。几个男人不甘心,又无可奈何。

     艾莉亚喝醉了酒,打电话准备回家。没想到,那帮遭拒的男人气急败坏,将女孩绑架到车上,女孩在那遭到了严重的殴打和侵犯,第二天才有人在臭水沟里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女孩。

       警方展开了行动,将几个嫌疑人一一捉拿。在法庭上双方律师都极力辩护,虽然女孩受到的伤害是铁打的事实,但是由于证据不足,施暴者竟然无罪释放。

       听到法庭的宣判,女孩受到的伤害更大了,与母亲之间的隔阂也进一步加深了。

       伤心欲绝的父亲仍未放弃,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提出上诉,而屡遭打击的母亲已经放弃了正当途径,转而求助于侦探。

       同样有个女儿的侦探完全能理解这位母亲的感受,他对母亲说:“要对神有信心,神会解决一切问题。”

       而母亲说: “神顾不了所有人。”

      侦探说:“所以神创造了母亲。”

      在侦探无意的点化下,母亲开始了她的复仇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母亲的扮演者正是演员希里·黛玉。

      令人遗憾的是,在2018年希里·黛玉不幸因病去世,所以《一个母亲的复仇》也是她主演的最后一部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优秀电影。

       影片中,通过一个酒鬼男人同时也是罪犯之一的嘴里说了一段全片重点:转生为女人,只需要历经一世;但是要经过一千零一十八次轮回,才能享有生为男人的特权。

       可见在印度,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或许也是产生一系列案件的根源所在……

       电影中的侦探在给人破案同时,针对那些受害女子,还进行一些婚姻介绍的工作,以便为女孩们找一个尽量好的归宿。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状,有些委曲求全的事,已形成了“产业链”……

       当警员发现侦探的行踪后,本想让其招供,以便深入调查。

       没想到,警察局长直接让放了侦探,不想再深究了,说还有更重要的案件需要调查……难道这样的案子是因为太多太多而司空见惯了?    

      在侦探的帮助和指导下,母亲制造了“苹果籽中毒案”。先放倒了一个主犯致其瘫痪。同时又巧妙地栽赃给另一个花花公子,罪犯因此锒铛入狱,女孩的情绪也逐渐从阴影中走出来。

       母亲的举动引起了警察的注意,同时也引来了最后一个罪犯的跟踪和报复。罪犯找到了侦探将其杀害,又尾随外出度假的女孩一家。

      眼看罪犯就要杀害母亲的时候,警察出现并出手相救。从母亲与警察的一番对话可以看出,女孩才刚刚知道母亲的复仇行动与良苦用心。

      而母亲毅然枪杀了罪犯,母女在镜头的最后最后抱在了一起……

      电影结束了,虽然罪犯得到了惩罚,但女孩的受到的伤害是永久的……希望这样的悲剧永不再重演!

       而作为希里黛玉作为印度的成功女性,她的一生,就是对印度腐朽文化的指责。

      因此她的死也很是离奇,希里黛玉的丈夫说,“当时我们准备出去吃晚餐,希里黛玉说先去卫生间,但是15分钟后仍未见出来,当我进入卫生间后发现她已经死在浴缸中。 ”

      无论如何,即使真是谋杀也无法遮掩希里黛玉的光荣。她是在印度为数不多的有思想有成就的女性,是印度文化中那朵绽放的,人性自信之花。

       她用自己的奋斗和坚持,成就了印度最后的一位女神,给无数压抑在文化浮萍里的女人,以微弱的希望。

       就算是挣扎,也有微弱的烛光,摇曳在愚昧的狂风中。

      

       ③洋泾浜 :洋泾浜[yáng jīng bāng]

       洋泾浜,原是上海的一条河浜,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后来被填成一条马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

       所谓“洋泾浜英语”,是指不讲语法,按中国话“字对字”地转成的英语。

      它最初是十九世纪中外商人使用的混杂语言,只有口头形式,没有统一的书面形式,而且变体很多。

       该语言流行于当时的上海洋泾浜周边地区,故由此得名。

       由于该语言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一般被认为与中式英语具有相同的含义,但事实上它只是中式英语的一个代表,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为特殊的历史意义。


【随笔杂文】《运途、逢遇与辶巛》(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