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战国策》
南辕北辙 《战国策·魏策四》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 季梁闻之,中道而反。 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今译】 战国时,魏安厘王要出兵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 魏国大臣季梁听到了这件事情,为劝说魏安厘王放弃攻赵的计划,顾不得出使任务,赶紧马不停蹄地从半路折回,返回魏国。 他衣服上的皱折也顾不上烫熨,来不及弄平,满头的尘土也来不及弹掉,梳洗干净,急急忙忙赶去拜见魏王,来劝阻,并说了一个寓意故事(南辕北辙):“ 今天我从外面回来的时候,碰见一个想去南边楚国的人,在太行山的大道上正驾着车子往北赶路。 (大行,即太行山。太行山脉行径晋、冀、豫三省。) (从太行山去楚国,应该向南走)。 他用手扶着车子告诉我说:‘我要到楚国去。’ 我说:‘你走错了,应该改变方向,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 可是他却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 我说:‘你的马虽然好,可往北走不是去楚国该走的方向,马跑得再快也没有用啊。’ 他就又得意地拍了拍自己的腰包,说:‘没关系 我带的资财多,路费很充足,根本花不完。’ 我说:‘你带的路费虽然多,可你现在走的不是去往楚国的方向,钱再多也没有用,离楚国只会越来越远啊。’ 他却说:‘你放心好了,我的车夫本领好,是驾车的能手。’ 其实,他弄错了方向,有以上优越条件,可是方向相反,背道而驰,这几个条件越好,离他要去的楚国只能越走越远,这样是不会到达楚国的。 现在大王您一举一动都想成霸王之业,都想取信于天下,得到天下人的拥护、信任和支持。 但您却仗着国势强大,军队精锐,而要去攻打邯郸,动不动就凭借武力进攻别的国家,以此来扩充领土,抬高声威。 殊不知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越频繁,只能是像那位赶车人要到楚国去却往北走一样,距离成霸王之业的愿望就会越远了,不会达到目的的。” (魏安厘王听了以后,觉得季梁说的有道理,便决定停止伐赵。) 【赏析】 这则寓言用反复铺陈的手法,通过三问三答,把一切有利的客观条件充分显现出来,马跑得快、路费根本花不完,车夫驾车技术很高明。同时也突出了方向的错误,最后归结到“离开目的地愈远”。 它启示我们,做事情要把握正确的方向,方向是最重要的,做任何事首先要看准正确的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 如果方向弄错了,那么即使有再优越的条件,花费再大,努力越大,也不会产生有益的效果,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离预期目标就越远,造成更大的错误。 这则寓言形象地揭示了目的、方向、条件,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批评了坚持错误方向,刚愎自用的人物。 这则故事消弥了赵魏间的一场战祸,证明了寓言故事的巨大威力。 后人从上文概括出成语“南辕北辙”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开。go south by driving the chariot north. 比喻采取的手段(行动)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刚好相反,背道而驰 run counter to ,结果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辕” , 车辕子,车前头夹着牲口的两根长木,驾马的车杠。 “辙”,车轮子轧压、碾过的痕迹,表示车走的道路。 车辕指向的方向是要前去的目的地,车辙也随着走同一方向。 车辕向南是对的目的地,而实际车辙向北就恰恰相反了,所以题作“南辕北辙”。也可以说“南其辕而北其辙”。 魏 —— 国名。 据有现在的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南省北部等地。国都原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梁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迁梁后,魏也改称梁。 成霸王 ,就是成就霸业、王业。 霸业 , 在诸侯中充当霸主,自己仍是周王朝的诸侯。 王业 , 是由他来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