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娃借钱:毒教育、真教育和文采
毒教育的核心是德不配位。真教育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比喻*排比=文采
1
今天最催泪的视频是单亲妈妈重病,儿子笑着问舅舅借钱,笑着笑着就哭了。
视频里面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哭?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真实处境,他不满意自己的处境。
人啊,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真实生态位,知道自己在社会上是什么位置。否则很容易无能狂怒,或者自我感动。
2
很多的孩子是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处境的。
当我小时候听到老师说某某某作文就是陈词滥调,就是堆砌辞藻,就是文辞华美而无实际,我以为好的文章应该是言辞新颖,朴实无华,文辞简易。那个时候我非常崇拜白居易。因为据说他作诗之前一定要请门口的文盲老婆婆听,老婆婆听不懂就改到她听懂为止。
而当我做了老师之后,当我看遍了市场上各种高分考场流出作文之后,我忽然明白了,我中毒了。假如白居易当年真那么做《长恨歌》难道是我写的么?“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是个文盲老太太能听懂的?
人家老白之所以能够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是成了大作家之后的招牌。他起步也得文辞华美,也得堆砌辞藻。可乐的是老白成名成家后,搞了个文学流派“新乐府”派,主张学习民间质朴、简易的诗歌风格。
这是上车焊死门啊!
3
看过大诗人、打文豪的集子之后,我们会发现他们往往早期就是模仿他人的陈词滥调,他们中期往往就是堆砌辞藻,他们最后才能返璞归真质朴无华。
当年的我,那个傻乎乎的中学生,居然信了那个荒诞的结论,导致作文一度分数上不去。
想一想道理挺简单的:阅卷老师那里有那么多时间细细品味一个中学生的应试作文啊!一共才20到30秒,阅卷老师能有时间琢磨你的文章有几层没有表达出来的意思?阅卷老师能够有闲工夫咂摸你“门前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当然要看你会不会使用常见的文章套路,会不会应用一些生僻一点的词汇,会不会用修辞。就这么简单粗暴!
4
有毒药就有解药,解药就是实事求是,自己读上个100篇考场高分作文。搞清楚自己是不是李白、鲁迅,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就是个普通娃。
如果你是普通娃,就老老实实来学套路。
例如《安塞腰鼓》,里面大量的场景描写,模式超简单:比喻*排比。所以这篇文章一没啥曲折离奇的背景,二没有啥文坛顶尖的地位,能够十几年都留在中学课本中。
操作方法很简易。先随便写个场景的核心,例如一个学生在用笔写作业。
现在我们拆分一下,这个句子有几个“名词”:学生、笔、作业本。
接下来再随便找一个景物描写核心,例如:天空中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继续拆分一下,这个句子有几个“名词”:乌云、狂风、雷电。
现在用一个奇妙的字“像”链接两边的元素,随便一个链接:学生像乌云;笔像狂风,作业本像雷电。
最重要的一步,把这三个句子加上原因,让它能够自圆其说。
学生像乌云——刚刚放学的学生,从校门口一涌而出,穿着黑色的校服,他们就像一大片乌云。
笔像狂——今天作业多,到家里根本来不及咽下饭,马上就开始写作业。这个时候恨不得自己的手变成狂风,把作业一下子一扫而空。
作业本像雷电——因为写得快,作业本的纸又硬,发出了哗啦、哗啦的声音,恰似远处连绵不绝的雷电声音。
最后的一步,将上面的句子整理到一起,形成描写:
刚刚放学的学生,从校门口一涌而出,穿着黑色的校服,他们就像一大片乌云。我一路过关斩将跑进了家门。今天作业多,到家里根本来不及咽下饭,马上就开始写作业。这个时候恨不得自己的手变成狂风,把作业一下子一扫而空。因为写得快,作业本的纸又硬,发出了哗啦、哗啦的声音,恰似远处连绵不绝的雷电声音。
完工,一个考场上的优秀文采描写段落出来了。
你娃学会了吗?
没学会也没关系,周四晚上八点,我将和双喜老师开启直播,大家可以上来直接问。
来自公众号:吉祥语文
大家好,我是宽地,一个陪你娃慢慢变强的老师。
我开了一个读者群。目前群内有公务员、律师、医生、教师、教授、大厂高管、技术大牛各种精英300多人。群就两个功能:防失联和聊教育,没有其他有的没得功能。
要入群必须群内自我介绍一下,说一说能够带给他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