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男人”刷屏:可怕教育,成了多少人的噩梦


前一段时间,看过一段广受追捧的视频。
视频里这个2岁的小男孩正准备喝药,可能是因为药苦,小男孩有点抗拒,妈妈就举着药问孩子:“你是不是男人?”

此时,小男孩的胜负欲爆棚,说“是男人”。妈妈借机说道:“是男人,就把这药喝了!”

当男孩大口大口把剩下的药喝完,放下杯子的瞬间,脸上笑意全无。
很多网友夸赞妈妈有办法,会套路孩子。

事实上,这位妈妈上传的视频中还有不少用这种激将法教育孩子的方式。并且,就连签名也是:全网“嘴最硬”的男银小可乐。

把孩子吃药的问题和“是不是男人”挂钩,让吃药这件小事背负上了面子、尊严、责任等太多东西,这无形中给了孩子很大的精神压力。

而这种所谓的“激将法”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
《少年说》中有一期,一位六年级的女孩,就曾吐露自己的心酸经历:
从小到大,她听的最多的就是妈妈的“贬低式激励”。

她说,我觉得我妈妈生活得一定很苦,毕竟她的嘴巴那么毒。
她说说,有一次数学考试她发挥不是很稳定,只考了50多分。她很害怕,接下来有三天没有跟妈妈打电话。
但是在一个夜晚,妈妈还是打来了电话。

妈妈在电话那头咆哮着:“你真是一个人才,怎么考出这个鬼东西呢,你要是再考成这样,你就不用来学校了,哪凉快哪待着去。你看看我的智商,再看看你的智商,真是半点没有遗传。”
还有一次她托爸爸买了一条裙子,妈妈看到裙子的那一瞬间,整个人脸色都变了。

又开启毒舌攻击模式:“你看看你,哪里觉得这个衣服好看了,面料又土又丑,又廉价又幼稚。请问你买回来干嘛,做装饰品吗?”
尽管妈妈站在台下,一再解释自己只是想让孩子变得更好,才采用犀利直白的“激将法”。可女孩却始终不愿意认同。

因为妈妈的那些话,已经对她造成了伤害,时常让她自我怀疑。
而更令人揪心的是,这不是个例。
云南有一位15 岁的小男孩,因“父亲句句逼人”,在 2017 年 1 月 27 日,也就是大年三十,服农药自杀。
遗书里,每一个字,每一段话,都弥漫着他对父亲的恨意,和对世界的失望。“爸爸我死了你就高兴了,因为不会有什么事会烦你了,我的死是你造成的,与他人无关,你句句逼人,我没有办法”

遗书的最后,他写:“你的不孝儿子,当然也是啥子事都干不了的一个儿子”。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除了辛酸更多多是遗憾。
“就你,还想考第一?”
“天天就知道玩,跟人家xx比差远了。”
“你要是变乖了,猪都会上树!”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呢?
这种所谓的激将法教育的方式,我相信任谁都不会喜欢。
因为激将法的本质,就是贬低,更是羞辱。

中国社科院曾发布一份《青少年蓝皮书》,调查整理出了孩子们最常听到但最不喜欢的五句话。
其中,有两句就与“刻意贬低”有关: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
“真没用!”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父母长期使用激将法,对子女有什么影响?

题主说,父母每次跟他说话都是激将式的教育,每次都说“有本事你怎样怎样”、“有能耐你怎样怎样”、“有胆子你怎样怎样”。
从小到大,没有被表扬过,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好像做什么都不行,就是废物一个。
家庭教育中,最伤人的东西,永远都不是拳头,而是舌头。孩子的世界里,父母的每一句评价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得到别人的赞美和欣赏。”
孩子也是如此,当父母们对孩子使用激将法,却又裹挟着一大片的“侮辱”与“否定”时,无疑是让孩子陷入生的困境。

一句话可以杀死一个人;一句话也能让一个人重生。
“为你好”永远都不是侮辱的挡箭牌。
真正的为你好,是每天都能让你更自信一点,更接纳自己一点。
同时,你要接受一个事实: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一样优秀,但每一个活得好的孩子,都需要那一抹自信。
愿每一个你、我、他、还有孩子们都沐浴在肯定、鼓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
好了,我是半耳聆,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