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得对,但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从夏商时期到东汉末年,北方经济一直处于优
势地位,其经济重心只有东西移动变化,没有南北
移动趋势。商周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司马
迁在《史记》中曾说“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
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2] 春
秋战国时期,关中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秦国在关
中修建了郑国渠,大大提升了秦朝经济发展水平,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两汉时期,关中地区经
济重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
使农业进一步发展,大规模兴修水利,建造了白渠、
龙首渠、六辅渠等。大规模的灌溉工程的修建,促
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北方农业的快速发展在
耕作工具和技术上表现为“二牛抬杠”耦耕法以及
耧车的广泛使用。并且此时的长安已经成为当时最
大的都会。反观南方地区,还是处于刀耕火种、荆
棘遍野的落后状态,一直到汉末,其人口总量远远
落后于北方。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战乱不止,北方地区遭
到严重的战乱影响,生产几乎陷于停滞状态,人
口数量骤减。特别是董卓之乱后,“长安城空四十
余日,强者四散,赢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
迹。”[3] 中原人士为避免战乱,举族开始了南迁的历
程,大批百姓渡江南下。人口的大量南迁,很大程
度上缓解了南方劳动力匮乏的状况,同时南迁的人
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再加上南方统治
者为了维护统治基础,加大了南方经济开发力度,
从而使得南方地区经济得以发展。也就是从这时起,
南方的经济发展速度才开始有了较快提升,为此后
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但尽管如此,南方的
经济实力还是远不及北方,曹魏在北方实行屯田制,
大力兴修水利,招抚流民,从而使得大量流民又回
到了北方,曹魏的上述种种措施,有力地恢复了北
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使得整个三国时期,曹魏
的经济实力一直高于蜀、吴,这也为西晋统一中国
奠定了基础。有的学者指出 :“中国经济重心从东汉
时期开始南移。”[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东汉乃至东
汉末年都不能作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而只能作
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准备阶段或者萌芽阶段。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原地区经
历的三百多年的战乱灾难,生产凋敝,百姓处于水
深火热之中。为避免战乱之苦,北方百姓开始了举
族南迁的艰辛历程。此外北方连年水患、蝗灾和饥
荒,从而导致人口数量大幅下降,农业生产遭到严
重破坏,昔日的繁华长安已是一片废墟。而南方地
区,随着人口的南迁,北方人民传授给当地农民先
进的耕作技术,从而有力地提升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一是人口的增加。谭其骧先生考证认为 :“永嘉之乱
时期南渡人口截至刘宋初年即达 90 万,占南方人口
总数六分之一。”但这只是保守估计,因为在许多地
主田庄中,许多世家大族为躲避赋税,少报或者不
报人口。到了南朝时期,人口发展速度更盛,仅当
时首都建康,“梁都之时,城中二十八万余户”。如
此快的增长速度,也有力说明了南方经济发展水平
的不断提高。二是水利事业的兴建。“句章县(今宁
波南)有汉时旧破,毁废数百年。愉自巡行,修复
故堰,溉田二百余顷,皆成良业。”[5] 水利工程的修
建有力地支持了南方农业的发展。三是农业生产技
术的提高。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稻苗渐
长,复需璐,蒋讫,决去水 ;曝根令坚,量时水早
而溉之 ;将熟又去水,霜降获之”。水稻栽培技术得
到了快速的发展,水稻作为南方主要粮食作物的地
位日益凸显。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大量的
南迁、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技术的进步,优越的60
黑龙江史志
2021 年 4 期
HISTORICAL RECORDS OF HEILONGJIANG
自然条件以及南方稳定的生产秩序使得新的生产力
在南方逐渐发展了起来。从刘宋开始,水稻已经成
为南方最基础的粮食作物,无论在耕作技术还是产
量上都已经超过北方。“米不外散,恒为丰国”[6] ,
江浙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地带。南方地区
的农业发展,已经不能与东汉时期同日而语。
综上所述,在经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后,北方地区遭到严重破坏后,南方正在逐渐成为
新的全国经济重心趋势愈加明显,也就是说从这时
起全国经济重心正在开始它缓慢的南移进程。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转折时期
唐代在天宝元年前后人口数量达到最高值,全
国约有 900 万户,大多数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而此时关中地区粮食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如此多的人
口需求,因而漕运成为北方粮食转运的生命线,大
批的粮食和日用物资通过黄河、汴渠从南方源源不
断地运往长安等地,供当地人们生活需要。杜佑曾
这样评价汴渠,“自是天下利转输,运槽商旅,往来
不绝”。[7] 可见,南方已经成为北方粮食供给的重要
输出地,南方经济地位进一步上升。安史之乱爆发
后,北方地区再一次成为军阀割据混战的角逐场,
“东至郑汁,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
烟断绝,千里萧条。”[8] 在四川等地“道路相望,村
坊市肆与蜀人杂。”[9] 南迁的汉族人民与南方各族人
民共同开垦荒地、修建水利,有力地提升了南方经
济发展水平。在农业方面,出现了一种新式耕作工
具——江东犁,这种犁可以深入浅出,操作方便 ;
灌溉工具则出现了筒车、水轮等先进设备,灌溉精
准度显著提升。同时安史之乱后,全国修建了大量
的水利工程,其中江南地区多达 49 项,居全国之
首。手工业方面,纺织业特别是棉纺织业有了显著
的发展,广州等地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业基地。
矿冶业发展速度更为瞩目,铜、锡的开采量超过了
北方地区。在造船业方面,扬州已经成为唐代最大
的造船基地,长江上的来往船只基本上都是出自扬
州产地。在商业方面,“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
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
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10] 可
见,扬州和益州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此
外,在海外贸易方面,南方充分发挥天然的地理优
势,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韩愈曾说,
朝廷的赋税基本上都由江南地区所承担。这充分说
明,南方已经成为唐朝最大的赋税来源之地,也间
接地证明了南方经济的发达,有足够的财富支撑一
个王朝的财政支出。
很多学者认为,“安史之乱……也是经济地理
分布明显变化的分野。由于战乱破坏和尔后北方藩
镇割据以及西线吐蕃等的压力,唐后期经济依赖南
方,从而加快了南方农业经济的步伐,使经济中心
南移。”[11] 这种结论基本上是合理的。北方地区经济
在遭到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不论是在唐朝统治区
还是藩镇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战乱影响,再
加上北方连年的旱灾、洪涝以及蝗灾,致使北方人
民大量南逃,留下大片无人耕种的荒地,种种原因
导致北方优越的经济地位进一步衰退。而南方地区
则凭借着稳定的生产秩序,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
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优越的地理环境,从而使得南
北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在安史
之乱后基本处于持平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安史
之乱不仅对唐王朝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
要的是对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也产生了举足
轻重的作用,安史之乱成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
要的转折点。北强南弱的经济格局逐渐打破,取而
代之的是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出现了两个重要的经济
区域,并且南方的经济发展势头猛烈,而北方经济
发展势头却逐渐沉沦。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时间
北宋神宗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已经不可动
摇,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愈加明朗。上文指出,经
济重心的标准主要为某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的经济总
产量,占到全国农业总产量的 50% 以上,否则就
不能称之为经济重心。接下来我们就以衡量农业发
展最基本的指标人丁数、垦田数和赋税等具体数值
进行定量分析。元丰元年,在人丁方面,北方地区
有丁 5468420,分布在开封府、京东路、京西路等
(下转第64页)64
黑龙江史志
2021 年 4 期
HISTORICAL RECORDS OF HEILONGJIANG
江龙煤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9 日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全
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庆伟主持召开省委全面深
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
记在中央深改委第十七次、第十八次会议上的重要
讲话精神,安排部署改革工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
委员会副主任胡昌升,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委
员黄建盛出席会议。
30 日 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会议在哈尔滨举
行,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
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部署推进全面依法治省
工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全面依
法治省委员会主任张庆伟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
书记、省长胡昌升主持会议,黄建盛、陈海波、张
安顺、李海涛、傅永国、张雨浦、王兆力、张巍、
陈安丽、聂云凌出席会议。
31 日 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央第五督导组
督导黑龙江省见面会在哈尔滨召开。中央督导组组
长冷溶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关于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重大决策部署,通报了督导任务
和安排。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全省政法
队伍教育整顿领导小组组长张庆伟作表态讲话。中
央第五督导组副组长李晓全出席会议。
地区 ;南方地区有丁 24567534,分布在淮南路、两
浙路等地方。[12] 对比分析得知,南方地区比北方
地区人丁数多了 19099140,并且南方的人丁数占
比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垦田方面,北方垦田数为
1355757.94 顷,主要分布在开封府、京东、京西路
等。南方垦田数为 3184801.63 顷,主要分布在两浙
路、江南东、西路以及荆湖南、北路 [13]。对比分析
可知,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垦田数多 1829043.06 顷,
并且南方垦田数占比全国垦田数的一半以上。在租
赋方面,北方地区租赋分为夏秋二税,其实收税额
为 25637965 贯、石、斤等,南方地区夏秋两税实收
税额为 29578436 贯、石、斤等。对比分析可知南方
税额比北方税额多则 3940471 贯、石、斤等,并且
南方赋税收入占比全国赋税收入的一半以上。
综上所述,在一个以农业为本的传统社会中,
农业生产总值的大小是衡量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据,
而人丁数、垦田数以及赋税收入则是衡量一个地区
农业发展最真实的指标。在北宋元丰元年,南方地
区农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北方,就足以说明在北
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了其南移的使命。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促使了我国新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史学界对此
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在何时开始南移、何时完成
南移等问题上百家争鸣。每种观点的提出都能开辟
出一片新天地,但每种观点的背后都要有一定的依
据。通过对经济重心含义的解释以及标准的核定,
文章认为经济重心南移始于魏晋南北朝,安史之乱
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持平,北宋时期南方经济
完全超越了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