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产剧的内核

2022-06-19 03:32 作者:绝灭歌姬  | 我要投稿

       优秀国产剧的标准是什么?

       这道题很难答,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这是道“主观题”每个人对“优秀”的理解不同优秀的标准自然也五花八门。之所以突然说这个,是因为我发现近几年的国产电视剧实在是从直接的“接地气”变成现在的“俩脚不沾地”了
       从我上本科开始不太喜欢看国产剧为啥?嫌长,真的又臭又长。而相比较以前的老电视剧一部电视剧二三十集已经很长了,而且还讲了很多的事情。现在则是完全相反。所以,对于电视剧的变化我还是有着切身感受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对于对于这种感觉是真的难免产生想表达啥的欲望,于是就有了这个思路,当然毕竟我没进过电视剧的剧组,聊的都是个人感受,都是个人观点。
        我觉得,优秀国产剧大致要满足以下4个领域的要求——


      ·故事
       故事说白了就是三观。故事里展现的时空是世界观,传递的主题是价值观,角色的选择是人生观。
       我们经常吐槽一部剧剧情就是把观众当傻子,比如不合情理的角色言行,比如过分工具人化的配角们,比如违背常识的剧情逻辑,比如强行恋爱强行分手那种……其实追溯这些槽点,绝大多数都可以归咎于“把三观处理得太幼稚”。 
       我觉得,三观处理得是否幼稚,一方面取决于创作者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创作者心中的观众画像。创作者把观众当二傻子,观众也会把创作者当成二傻子。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实现起来却非常难。当然这很多剧情的设计跟创作者本身的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毕竟你都不食人间烟火了你还怎么写人间剧本呢?
       那么谁要对故事的优劣负责呢?从道理上说,这基本上是编剧的工作,说得极端点儿,编剧才是电视剧创作的核心岗位。当然现实很骨感,制片人、导演、演员、审片都会多多少少影响故事的创作。在这样的现实中,一部优秀的国产剧,其故事一定是各方面达成高度共识的产物,因此十分难得。


     · 叙事
       叙事与故事无关。比方说,同样一个段子,郭德纲说了你笑,苗阜说了你也笑,我说了你就不笑了,这就是叙事能力的差距。
关于叙事,国产剧普遍的槽点之一,就是“太拖沓”。比如一段餐厅场景,俩人面对面,你一句我一句巴啦啦了10多分钟,镜头来来回回反打……回头一琢磨,哎?这段对话都说啥了?没一句有用的,全篇废话。那这段场景是干啥用的?既然不知道干啥的那为啥不删了是不是现在的很多都有这个毛病?一个10集20集就能讲完的事儿,非要拉扯出50-60集,主线故事不说就搁那给你讲支线任务,你是在《塞尔达》还是在玩《勇者斗恶龙》啊?这简直就是浪费资源


       但要真说这是浪费资源,好像也不是。最简单的原因是,如果只拍10集,可能成本都收不回来。据我所知,大部分情况下,剧足够长,投资和赞助才更好拉,反过来可能立项都难。这就是国产剧的另一个现实。在这件事儿上,我们目前没法跟日剧、美剧看齐。但这并不意味着,长,就一定等于拖沓。比如《人间正道是沧桑》50集,《北平无战事》53集,《武林外传》80集,拖沓了么?估计看过的人心里都有数。反过来,一部烂剧,哪怕只有10多集,也一样让观众如坐针毡。这样的剧我不点名了,太多了。

       在叙事能力的问题上,编剧有一定的责任,剪辑师有一定的责任,制片人可能也有责任,当然,删改也必然会影响叙事。但总体来说,我觉得,叙事品质优劣的主要责任还是在导演,毕竟这是导演的核心工作之一。
       还有一个问题,虽然我们总说“影视剧”,但电视剧的功能毕竟不同于电影。说白了,电影要求观众在不长的观影时间内全神贯注,而电视剧是要允许观众聊天、走神、离席、三心二意的。在这样的功能需求基础上,太过紧凑的叙事,对电视剧来说其实也不合适。所以在难以改变创作环境的前提下,我们还需要更多善于把控叙事的电视剧导演。


      ·表演
       其实对电视剧里演员的表演,我要求并不是很苛刻。因为毕竟不是电影。当然,演得太差自然也不行,我在动画里能接受“扑克脸那是因为她是纸片人她好看。但演员无论如何不能这样,这是底线。毕竟你一个演员演啥都是扑克脸,光好看有屁用啊。这里我就不说是谁,毕竟也是一抓一把子。
       而且演员水平如果不行,甚至可能会影响到观众对剧情和角色理解。一部优秀的国产剧,主演不一定是老戏骨,但至少演员阵里不能有明显的短板。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演员台词是否采用同期声,会大幅度影响这部剧的评价。


     · 后期部门
       摄影、剪辑、服化、道具、录音、音效、灯光、场记等等等等,这些都属于后期部门,每个技术部门都是在限制条件一大堆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的,而往往只要一个部门掉链子,整部剧的品质就会受到决定性影响。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亮剑》,优秀的部分是真优秀,但毋庸讳言,粗糙的部分也是真粗糙。这样的评价可能有些朋友情感上不是很愿意接受,那想想看,如果《亮剑》在技术层面能达到《觉醒年代》的水准,是不是就更经典了?差不多就那个意思。技术这件事儿,是很遵循木桶原理的。
       从整部剧的角度看,技术部门会不会掉链子,会不会出彩,归根结底是取决于制片人的能力,说白了,这是个资源配置与项目管理的事情。甚至从某个角度可以说,审片对于一部国产剧影响的大小,往往也是制片人能力的问题,是个技术问题。


       一个好制片人,一个好编剧,一个好导演,一群好演员,一群好职员,既各司其职,也能拧成一股绳,这道理说起来容易,但落实起来真难。可以说,我们看过每一部称之为优秀的国产剧,至少都是千里挑一的作品了。
       但越是优秀的电视作品,挑毛病也越容易,以前本科上影视鉴赏老师曾经说的。因为真正的烂片是不知该从何说起的。另一方面,绝对完美的电视作品也不存在,再优秀也能挑出BUG来。电视剧就是这样一种东西。



       所以综合这些要素,一部电视剧是不是真的很好,把这些要素一比就知道答案了。而且这套理论对于翻拍剧同样适用,而且翻拍剧更体现主创人员的功力如何。为啥这样说《三国演义》和《新三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已经吃了前面的宫保鸡丁,你还想吃后面改良的“宫爆铁钉”吗?



国产剧的内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