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4.4.1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基础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四)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和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遭受严重破坏,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必然爆发深刻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最显著的现象,表现为大量商品不能脱售,只好让它腐烂或加以销毁,以致价格猛跌,生产就减,工厂倒闭,企业破产,现金奇缺,信用停顿,市场紊乱,失业激增,整个国民经济完全陷在惊涛骇浪的险恶状态之中,岌岌然不可终日。所以经济危机的特征表现为生产过剩。但是这种生产过剩,决不是意味着所生产出来的商品,除了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之外还有多余;而是指它大大地超过了人民群众的购买能力,尽管广大劳动人民非常需要这些商品:但因贫困失业,无力购买。换句话说,这是相对的生产过剩而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也就是说,商品的绝对数量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比较起来,显得相对的过剩。这种过剩,只是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比较,而不是同社会实际需要相比较的结果。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即已存在,但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可能性才变成必然性。因为这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基础,是建筑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上面的。所谓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调的矛盾。这个矛盾所以构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基础,原因如下:
首先,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生产的社会性,本来要求整个社会生产都必须有计划地进行管理,使全部再生产过程都能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顺利地实现;但因为受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限制,这种生产计划只能在每个资本家自己的企业内部实行,使个别企业可以依据资本家的私人意图有组织地管理起来;至于整个社会的生产,则因每一个资本家都力图获得私人利益,大家盲目地竞争生产,完全陷于没有计划和没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这就必然使得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所必要的比例关系遭受破坏,促成经济危机的爆发。
其次,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积极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上面。资本家在追求利润的内在欲望与竞争致胜的外在压力的刺激之下,不断地扩大生产,提高生产力,增加商品的产量。但相反的,广大劳动群众则因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发生作用,日趋贫困,购买力缩小,因而他们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形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尖锐的矛盾,这也必然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最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主要的表现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抗上面。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将生产资料和生产者两个最重要的生产条件分裂开来,一方面使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中,成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生产者除掉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这种分裂现象,在生产过剩的危机中更明显地暴露出来,它一方面表现着资本的过剩,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剩余无用;另一方面表现着劳动力的过剩,大批劳动者失业,成为资本主义的过剩人口。这种分裂关系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日趋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