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揭开《偷偷藏不住》中,那些被所谓“爱情”模糊的畸形暗示

2023-06-25 20:34 作者:良月与十三  | 我要投稿

十三岁那年,桑稚偷偷喜欢上一个男人。

男人的模样冷淡慵懒,说起话来吊儿郎当的,经常来她家,一个下午窝在她哥哥房间里打游戏。

偶尔见她进来送水果零食,也只是漫不经心地掀起眼皮,笑得像个妖孽:“小孩,你怎么回事啊?一见到哥哥就脸红。”

——《偷偷藏不住》晋江文案

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其立法理由为:幼女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性/交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决定是否“同意”。

显然,《偷偷藏不住》在改编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红线,于是将女主角的暗恋挪到“高中时期”。

但这依旧无法掩盖,男主角借着“哥哥”的名义、借着“帅气”的外表,向未成年的女主角进行带有暗示性的挑逗——或者说,骚扰。

比如,对着剧中扮相不超过10岁的小姑娘,发出“哥哥帅不帅”、“哥哥好看不好看”之类带有逗弄性质的疑问。

再比如,向来自己打工店里消费的女主多要一块钱,理由是“你盯着我看了那么久,我问你收取一些费用。”

诸如此类的暗示,无时无刻不在给女主灌输“我很帅”、“你很喜欢看我”、“你难道不是喜欢我”?

而没有形成正确感情观念、尚不知爱情为何物的女主角,在这种花样百出的暗示下,认定自己“爱上”了男主,又碍于“年龄差距”、身份阅历等等因素,不敢开口。

但女主所认定的“暗恋”、“爱情”——真的是爱情吗?

还是在男主日复一日的暗示、骚扰下被迫形成、被迫定义的思维方式?


——他说我一见到他就脸红?或许吧……可我为什么会脸红呢?

——他说我一直在看他,或许……我确实是一直在看他吧?

——他说我很喜欢看他,或许……我真的是很喜欢吧?

——他问我怎么不说“哥哥好帅”,我以前说过吗……应该是说过的吧?

一个情感价值观已经成熟的男人,用这样的方式引导一个情感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女孩,真的是正常的?合理的吗?


洛丽塔,被主人公亨伯特定义为“小妖精”。她是未满十四岁的早熟少女,面对继父释放的不伦爱恋不仅不知回避,反而主动挑逗,以至于亨伯特意乱情迷。

两人逾越了伦理的界限,顶着“父女”之名,陷入了情侣热恋。

亨伯特带着洛丽塔以父女的身份沿着美国旅游,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和美味的食物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固定她的喜好,塑造她的生活方式,以便于她一直保持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样子。

就像是《偷偷藏不住》中的男主角,不断向女主角灌输“我很帅”“你很喜欢看我”等各种观念一般。

或许是因为电影演绎的过度深情,从而让大多数人都忘记——令亨伯特痴迷的不是洛丽塔,而是“九到十四岁”的饱满少女,是他臆想中的“小妖精”。

“小妖精”总是会长大,会厌倦布娃娃和糖果,会向往同龄男孩的啤酒和玫瑰花。洛丽塔也是一样。

她开始觉得,“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乱伦状况好”,她开始跟年纪相当的男孩子交往,开始借着一次次旅行的机会脱离亨伯特的掌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洛丽塔是幸运的。尽管生命短暂,尽管离开亨伯特后她的生活潦倒草率,但她终究是找回了自己的该有的样子。

她不再是男人捧在手中的洋娃娃,不再需要违背心愿地依从他人的喜好,不再委曲求全地压抑性情的真实诉求。

她逃离了亨伯特以“爱”为名编织的变态到令人窒息的网;她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模样。

即便遍体鳞伤,她也是幸运的。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有洛丽塔那样的运气。

倘若洛丽塔未能逃离亨伯特的掌控,她会变成什么样子?

她是被变态需求雕刻成的洋娃娃,或许能够避免心理的成熟,但却无法避免生理化的成长。所以,被主人抛弃是她必然的宿命。

priest所作的《默读》一书刻画了被亨伯特抛弃的“洛丽塔”。

她将压抑多年的怒火、怨愤、求而不得,都加诸于主人最新挑选的玩偶——那些曾经与自己一般天真烂漫、饱满如水蜜桃的鲜活少女。

她嫉妒她们拥有正常的家庭、嫉妒她们不必矫饰便可获得主人的青眼、嫉妒她们可以穿着自己求而不得的碎花裙子,毫无防备地和人亲近……

被“亨伯特”用爱护打造成畸形玩偶的“洛丽塔”,从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

没有人想成为“洛丽塔”,可这世上,有太多的“亨伯特”。

他们垂涎于少年人的放肆鲜艳,于是用成年人的规则,将“洛丽塔”们打造成适合自己的模样。

可悲的是,这些“亨伯特”并不是真的爱“洛丽塔”,他只是需要一个又一个能够满足自身欲望需求的玩偶工具。

——毕竟“我爱你”是最合理、也是最值得原谅的借口。

我没法阻止世界上少一个亨伯特,但我希望能够让那些可能成为“洛丽塔”的女孩提高警惕,学会分辨,身边有没有亨伯特。

揭开《偷偷藏不住》中,那些被所谓“爱情”模糊的畸形暗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